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朱子讀后感的題目篇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盡管我只是涉略了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卻讓我受益匪淺。利用寒假的時間,我重新精讀了一下《朱子治家格言》,就讓我懂得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我仔細細數了一下其中的文字,發現古文極為精煉,僅僅五百二十二個漢字,卻極為精辟的概述了人生之中修身養性,治家的合理理念,蓋稱為家教的不治之作。里面的的描寫也極為細膩,小到打掃門戶,戶外灑水,內外整潔,整齊劃一的'外在行為活動。還有“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的內心檢點。而這,正好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要知道,現在的社會生活好了,鋪張浪費的事情就多了。小的僅僅是浪費一點點糧食,但是如果浪費的人多了,就比如中國十三億人口,每人浪費一粒米,加起來就是十三億粒米,如果每一千粒米為一碗飯,那就是十三百萬碗飯,夠解決多少貧困人口的糧食問題了啊!而更大的是,有些人浪費的并不是自己的,有些人甚至挪用公款來維持自己萎靡的生活。這就是一種更加不正確的生活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我們要時刻謹記一飯一粥,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還有就是“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堅實潔凈,泥土燒制的器具也可以比金玉材料更加好;只要飲食適度,家常便飯也可以比美味佳肴更加好。其實就是叫我們要學會約束自我,控制自己,保持廉潔自律,勿要因為一些金錢物質等財物而丟掉了屬于自己而真正寶貴的東西。在朱子看來,還是精神方面的東西顯得更加高貴。就比如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的崇高精神,在面臨死亡的威脅的時候,在物質和精神之間他毅然選擇了精神。這讓我深受震撼。而這一片篇《朱子治家格言》讓我更深層次的明白了這一點。
實話實說,這篇《朱子治家格言》讓我明白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家庭方面。就比如勤儉節約的美好品德在這篇文章中很好的體現了出來。我也確實開始慢慢地踐行在生活之中,首先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拒絕奢侈生活,這些東西要從我們這一代人做起,從現在做起,首先提倡的就是光盤行動。我也學會了懂得體會家庭和睦幸福帶給我們的快樂。
朱子讀后感的題目篇二
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從前總覺得只要讀書讀得多了,智慧也會增長,寫文章也能更加流暢。這想法是對的,但在學習完《朱子語類》后,我想,除了多讀書,我們還要掌握讀書的方法,這才是善讀。
“熟讀精思”是我在朱子讀書法六條中體會最深的一條。朱熹主張讀書應鞏固和思考,也就是“精思”,對于這一條,他提出的要求是“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意味著讀一本書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要讀夠一定的遍數才能達到。仔細想想,我真的很少讀一本書超過三遍,更不用說讀上十多遍,每一回看完一本書后就會接著讀下一本書,也許一兩個月后我對先前那本書的記憶就淺淡了許多。大多數人也是同樣的吧。生活在這樣快節奏的時代,有壓力,有厭倦,停下來讀一本書已經不容易,可走馬觀花式讀太多書又何嘗不是一種快節奏?所以,熟讀一本書,明白它的.內涵,了解它所要傳達的,才能讓心寧靜下來,才能讓人成長。
另外就是要“精思”。盧梭說:“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讓我獲益不少。”讀書時一定要動腦,不然光是憑眼睛望過去的文字,很難讓人印象深刻。但這思考卻也并不是一種冥思,魯迅先生也強調:“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其所讀的書活起來”。聯系生活實際讀書才可能更好地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那些晦澀難懂的道理也會逐漸在思考的過程中清晰明了。
除了“熟讀精思”朱子讀書法還有另外五條,分別是“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漸進”,這之中沒有哪一條不是讓人敬佩的方法。對于讀書,或是研習閱讀的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必要的。(陳思穎)
朱子讀后感的題目篇三
今年暑假,我在家認真閱讀了《中華經典誦讀》這本古詩小冊子。一首首經典古詩讓我如醉如癡,有的詩句描繪了優美的景色,有的則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很值得細細品味。
《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2字,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當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對女性的某種偏見、迷信報應、自得守舊等是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我們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我記得有一首詩叫《朱子家訓》,其中有兩句話讓我最難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它的意思是:對于食物,哪怕只是一頓粥飯,都應當想著它來之不易;對于衣服,哪怕是半根絲或半條線,也要常念著這些東西的生產是很艱難的。讀著這樣的詩句,我覺得自己很慚愧,因為我曾經是一個不知道珍惜東西的孩子。吃飯時,桌上總是掉下許多飯粒,我也不管;衣服有一點破舊,就放在一旁,不再問津,吵著要媽媽買新的。這兩句詩讓我懂得了勤儉節約的道理,我下定決心,以后再也不浪費了。
決心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一次,只有我和奶奶在家吃飯,我吃得非常快,因為同學們還在外面等我一起玩呢!我用的就是所謂的“狗刨式”吃飯法。飯粒一粒一粒地掉下來,我把臉抬起來時嘴巴的外面一圈沾滿了飯粒。顧不上那么多了,我把飯碗一丟,用風一樣的速度跑了出去。只聽見奶奶在外面喊:“哎!你的飯還沒吃完呢!”“哎呀,不吃了。不就是那么一點點飯嗎?真啰嗦,倒掉!”“你不是說過以后再也不剩飯了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奶奶居然模仿我的口吻背起了那兩句詩。我聽著聽著,放慢了腳步,臉發起燒來,真不好意思。我立馬轉身回到家里,把那碗飯吃得干干凈凈,才出去玩。
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不能揮霍,不要浪費,因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朱子讀后感的題目篇四
學校四年級第二學期的寒假作業就是背誦《朱子家訓》。當我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原來以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讀后才發現全篇以偶句連成,讀來如金玉落地,頗具韻律之美,不僅不覺得枯燥,令人愛不釋手。反復吟讀,更覺得蘊涵豐富,深意綿長。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昏邊息,關鎖門戶。"這一句話仿佛讓我在晨曦的薄霧中看到了一個在清掃庭院的淡淡人影,那青色的長衫在風中輕輕地搖曳著;仿佛讓我在漫天晚霞中看到了一個靜看落日的人影,那青色的衣衫上染上了絢麗的色澤,他在最后一縷陽光消散之后慢慢關上了門窗,把煩惱不安也關在了門外,在如水的月光中進入了夢鄉,夢見了那只蝴蝶自在地在身邊飛舞。這是一種多么規律、健康的生活狀態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這是多么閑適、安寧、平淡和樸素的生活狀態啊。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一句話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樣表明了對勞動的尊重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啊,浪費無疑是可恥的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需加溫恤"……這些質樸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為賢者心靈的法則。
有多少?怎樣處理?那么我們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廬這句話吧!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這幾句都表明對子孫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用,不光要讓子孫讀好書,好讀書,還要以身作則,用自己淳樸的品質教化子孫才行,這樣后代才能長盛不衰啊,否則只會使三代而衰這句話應驗啊。
雖然有寫話我讀不懂,但它幫我尋找到一片靈魂的凈土,教我如何在喧囂的塵世里保留一點純真,一點真誠,一點文化的堅守。總之,受益非淺!
朱子讀后感的題目篇五
昨天,我讀了朱子家訓。很受啟發,從而寫下了這篇讀后感。
《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2字,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當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對女性的某種偏見、迷信報應、自得守舊等是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我們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其中的幾句是我印象深刻。
第一句就是:“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這句話告訴我們要節約。雖然石器簡樸而又粗糙,但是比金器好;雖然是果園里的蔬菜,但是也勝于山珍海味。
第二句是:“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意思是不要貪圖不是自己的錢財,不要喝過度的酒。告訴我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第三句是:“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意思是看見富貴的人就擺出一副討好的模樣是最可恥的;看見貧窮的人就標出一副驕傲的模樣,是最賤的。
最后一句就是:“施惠無念,受恩莫忘。”意思是對人施舍,不要牢記在心上;別人幫助了自己,一定要永記在心。
外國人也羨慕中國有朱子這么偉大的人。
我希望同學們都能學習朱子的精神,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