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樂觀與悲觀讀后感篇一
稻盛先生認為,新事業要取得成功,應該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他認為,這是將創造發明導向成功的“正確的地圖”。
稻盛先生認為,頭腦聰明的人中悲觀論者居多。這些人頭腦敏銳,自以為有先見之明,似乎在事情實行之前就能判斷成敗。因此,當和他們提到新的構想時,他們往往下消極否定的判斷:“這很難”,“實現的可能性不大”。悲觀派雖然有一定的先見之明,但他們的消極態度往往抑制了事業的實行力和推進力。
因此,在項目構思和開始階段,應借用樂觀派的力量,讓他們當牽頭人。但是,當這種構想進入具體計劃時,再全部委托樂觀派就很危險。因為樂觀派的動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委托性格謹慎、深思熟慮、對事物善于觀察的人當副手,事先設想到所有的風險,慎重細致地建立起實際的行動計劃。不過,一味謹慎也不行,因為這些人在設想的困難和障礙面前,往往鼓不起實施的勇氣,所以計劃一旦進入實行階段,又要回到樂觀論,必須采取堅決果斷的行動。
因此,稻盛先生認為,“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這是新事業取得成功的底層邏輯。
這種底層邏輯對不對呢?我認為是對的,對于新事業,首先要有干的欲望,要有干成的決心,這是第一要義,但在干的過程中不能蠻干,要考慮到過程風險,并拿出相關的應對措施,這樣,才不至于中途夭折,因此,從最壞處考慮,向最好處努力,這才是干事的應用態度。
但事業的成功,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若沒有大無畏的氣概與樂觀豁達的精神,則長期堅持會變得不可能,因此,“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是干成事業的必然邏輯。
樂觀與悲觀讀后感篇二
想要成就新的事業,首先,要抱有“非這樣不可”的夢想與希望,超樂觀地設定目標。這比什么都重要。要相信上天賦予我們的無限的可能性,自己對自己說“我行,一定成功!”自我激勵,振奮自己。但到了制訂計劃的階段,在保持“無論如何必須成功”的強烈意志的同時,要悲觀地審視構想,要設想到一切可能發生的問題,慎重周密地思考對策。而在實行的階段,又要抱定“必然成功”的自信,樂觀開朗,堅決將計劃付諸實施。
——稻盛和夫
在我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小伙時,曾經在某家大企業做過演講,聽眾是該企業的研究員,大約有200名。我當時說話毫不避諱、直來直去,有的聽眾皺起眉頭,想必是因為我的發言而心生不快。我在演講中說道:
“要實現革新,就不能光靠頭腦聰明的人。聰明人總是會首先考慮成功的難度,從而畏縮不前、持續觀望。不管做什么,如果不邁出第一步,就不可能成功。不管最后是成功還是失敗,首先要放手去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說,要想開展新事業,光靠聰明人是不行的。”然后,我又說道,“在構想階段,最好召集愛湊熱鬧的幫腔者,他們往往從三流大學畢業,熱愛運動卻不太喜歡學習。”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即便才智一般,只要能夠樂觀開朗地附和我的想法,就能成為一種激勵我的力量。
制訂計劃時要嚴謹慎密、悲觀消極
在成就新事業的道路上,勢必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不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那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首先不要考慮各種現實障礙,而應該以超樂觀的態度構想愿景。
以前的京瓷公司既無尖端技術,也無先進設備,可卻一直對客戶吹牛皮:“我們什么都能做。”
“我們公司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凡是制造新型真空管所需的絕緣材料,我們都能做出來。”
“業內的知名供應商都做不出來的東西,你們公司真的能做?”
“是的。這正好是我們公司所擅長的領域。”
其實全是謊話,當時的京瓷一無設備二無技術,根本做不出來。我靠撒謊拿到了訂單,然后,我首先會召集公司里的“幫腔者”。
如果是陶瓷領域的專家,就能夠大致明白客戶的要求有多高、成功有多難,于是就會打退堂鼓:“這不可能做到。”可這樣一來,一切都無法從零開始,首先必須抱有樂觀的想法:“應該能行。”
但如果把艱巨的任務全權交給上述那種“頭腦一般,一味樂觀開朗”的人,則是最危險的。因此,只要在初始階段營造出干勁十足的積極氛圍,他們的使命就算是完成了。而要讓事業真正取得成功,在接下來的“制訂詳細計劃”階段,就必須換上處事冷靜、善于批判的“選手”上場。
我說:“公司已經決定做這個了。”
于是他們說道:
“這實在太胡來了,咱們公司可沒有相應的技術和設備。”
于是,他們列出了一個又一個不利因素,而我則順水推舟,要求他們全面預估可能出現的所有負面情況和欠缺條件。我一邊聆聽他們的發言,一邊把相關信息牢牢記在腦中。
“我明白了。原來有這么多的問題要解決,之前我還真沒想到。”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充分理解了所要面臨的困難。于是在此基礎上,重新制訂計劃。
計劃一旦敲定就樂觀實行
在詳細了解了問題和困難的來源、性質和種類后,就需要再次換上積極樂觀的“選手”來實施計劃。如果讓“制訂詳細計劃”階段的那批“選手”去實行計劃,一旦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他們就會消極悲觀,于是計劃就會擱淺。反之,如果讓樂觀積極的“選手”去實行計劃,那么即便產生問題,他們也會樂觀對待。“在計劃中,這個問題早就預估到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也就是說,要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腦中一旦有了點子,就不要先去深入思考具體細節,而應該立刻下決心付諸行動,然后把會導致失敗的問題點全部列出。“計劃真的可行嗎”“資金周轉能跟上嗎”“如果依靠現有的業務員隊伍,人手是否足夠”……在把這些不利因素都納入考量后,就不要再畏首畏尾,而應該橫下一條心:“事已至此,了無退路。”
樂觀開朗地面對一切困難,把計劃執行到底。即便是生性樂觀之人,在遇到困難時,也會多多少少感到膽怯。但不管要承受怎樣的艱難困苦,既然已經決定走下去,就應該事先具備吃苦的覺悟。要以這樣的態度,讓自己“無路可退”,從而使計劃向前推進。要想成就新事業,這樣的品質不可或缺。在投資新興行業和風險項目時,這更可謂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樂觀與悲觀讀后感篇三
有人愛一個樂觀的人生,有人則截然相反,凡是都持悲觀的態度。
我愛樂觀的人生。但我也不憎恨悲觀,因為這僅僅代表你的看法而已。我一直都這么認為:樂觀就是對某件事認為它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可是,最近有一件事卻改變了我對樂觀態度的看法。這件事便是5·12四川汶川八級大地震。在這件事中,我重新認識了悲觀。
我看到了一片廢墟;我看到了倒塌后的學校;我聽到了一個接一個來自生命深處的呼喚!我不再樂觀。確切的說,我對某件事的看法不僅僅只限于“樂觀”,我的選擇又多了一個,“悲觀”。這件事改變了我,改變了我的人生。在三個月后的北京奧運會,我不再認為開幕式會完美無瑕。我甚至認為開幕式可能會有缺陷。可幸運的是,開幕式令世人為之驚嘆!
我變了。我凡事都首先考慮悲觀,導使我現在擔心我自己在做某件事時出差錯。一件事的`到來更堅定了我的看法。
我釋懷了。我不再一味地追求極端。凡事都有兩面性。
樂觀與悲觀讀后感篇四
1984年,隨著通信的自由化進程,京瓷與另外兩家企業都參與了通信事業。當時輿論的評判是:以京瓷為母體的第二電電公司,與其他兩個對手相比,處于絕對劣勢的位置。
當時京瓷缺乏通信技術的積累,這個領域是京瓷不擅長的。作為經營者的稻盛,本身也不具備通信事業的經驗。而另兩位對手分別可以利用現有的公路和鐵路,在沿線鋪設光纜,占有很大優勢。但京瓷不得不孤軍奮戰開辟自己的通信網絡,必需的基礎設施只能從零開始,一一構建。從營業角度上來說,第二電電的母公司京瓷的規模尚小,在獲取客戶的環節也比較薄弱。
實際上,在開始營業后,公司就處在硬件和軟件的雙重缺乏之中,然而開張后的第二電電卻在新電電三家激烈競爭企業中,取得了最優異的成績,一路領先。
第二電電雖然與另外兩家企業比起來是不具優勢的“外行”,但是投入新電電的“思想、愿望”卻比哪家企業都要強烈而且純粹得多。具備這種而美好的愿望,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通信事業所需要的經驗和只需要朝著計劃的方向去努力和積累就能獲得了。
其實,當時的京瓷在東京等中心城市的知名度很低,銷售額也僅有2500億日元。這種微不足道的地方二流企業,向銷售額幾萬億日元的ntt發起挑戰,在人們眼中簡直是螳臂當車,太莽撞、太不自量力了。世間對于京瓷對通信業發起挑戰的諷刺和批評處處都是,人們嘲笑這種行為無異于堂吉珂德手持長矛沖向風車。
然而,正是對于這一事業的毫不猶豫和從不懷疑,京瓷才在腳踏實地地落實計劃之中得以發展壯大。
在不斷堅持達到預期計劃的過程中,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了近乎苛刻的目標,每天都付出無盡的努力。
“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這就是稻盛和夫向新課題發起沖擊的過程。每天努力的積累,會使人達到不曾想到的極高境界。高目標就是促使個人和組織進步的最大動力。
有很多人在新的
工作計劃
制訂不久時開始擔憂市場環境變化,擔心遭遇意料之外的障礙,害怕出現失敗的結果。然而,一旦心中萌生出這種杞人憂天的煩惱,哪怕產生一丁點兒的焦躁和恐懼,那么“思想、愿望”所持有的力量就會大幅減弱,計劃執行中會受到更多人們心理因素帶來的副作用,使得目標難以成為現實。如果你希望新的
工作計劃
得以實現,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絕不能放棄。必須全神貫注、一心一意,用高尚的思想和強烈的愿望不斷描繪心中的藍圖。這一點頗為重要。切實執行心中的計劃,那么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目標都一定能達成。本文來源:
樂觀與悲觀讀后感篇五
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
是的,樂觀的實質是正視現實,采取對策,走出困境。
當樂觀的人來到芳草地,看到的是無比美麗的景色,在那溫馨的港灣里,有心靈的碰撞,情感的激蕩,欲念的沉淀,心緒的凈化,他們所感受到的是生活的陽光。正所謂,陽光是一種最明亮,最透徹的語言,芳草的清香讓他們流連忘返。
但當悲觀的人來到那一片芳草地時,他們沒有感受到夕陽西下時的那種絢麗,天地連接在一起的空曠,分不清的那片天,那片地正是自己施展才華的好地方。似乎自己處在郁郁寡歡的境界,他們所感受到的是厭惡的景色,荒涼的枯燥。也許偶爾看到一處水洼,也不會感到這水洼流淌的是大地沉沉的思念啊。也許他們還會不惜跺幾下腳,踩在大地的心靈上。
其實他們沒有看到,芳草地經過人的耕耘是可以變成糧倉的,經過人的建設是可以變成城市的啊。也許樂觀和悲觀就是這樣,只隔著那樣一道窗。
有的人用博大的胸襟體察生命的悲歡,為了大眾不懈努力,正確對待失敗,永遠過著充實而快樂的生活。而有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停的奔波,去追逐那不可能的快樂;有的人只能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感受短暫的人生享受。
做人要以快樂為本,要尋找快樂的源泉,如果生活中失去了快樂,人就像活在黑暗的角落里,就會喪失斗志,缺乏奮斗的激情,讓我們揚起快樂的風帆起航,讓悲觀的人無聲的打開他旁邊的那扇窗,去感受那窗外吹來的清新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