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空間方位教案設計意圖篇一
《空氣占據空間嗎》這節課教材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于理解。因為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體,這比固體、液體占據空間來的更抽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讓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去體會、去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集體討論、交流、開展探究活動,最后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質疑、探究、自主學習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整堂課中有兩個重要的結論:空氣是會占據空間的??諝庹紦臻g的`大小是會變化的。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這些觀點,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實驗來驗證。在實驗前先給先給學生簡單的講解了空間的定義,前一個實驗是在老師的演示實驗“杯中的紙會濕嗎?”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緊接著比較空氣和水都占據空間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了?學生操作比較分別裝有40ml空氣和水的注射器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
然后拓展知識,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后一個環節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學生通過今天所學習的知識幫助烏鴉喝到水。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過所學的`科學知識幫助到其他人,讓學生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知識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在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后同教研組老師對我的這節課進行了評課,總的來說這節課課堂結構是比較完整,過程清楚,板書設計有心,各個環節緊扣,問題設計好,學生積極活躍。
不過也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語言平淡,激情不夠,節奏太快應該注意細節。在學生操作實驗中,應該講明實驗要求,課堂組織方面有待加強,問題提出以后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時間,對學生的表揚應多樣,評價要有價值。最后領導對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讓作為新老師的我開始對以后的教學充滿信心。
通過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我想我的課堂永遠會充滿活力。
空間方位教案設計意圖篇二
空氣是否也和其他物質一樣,占據空間呢?這個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會存在一些爭議。
首先,由于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所以學生對空氣的研究就相對困難。
其次,占據一詞,意為取得并擠占。所以占據空間其實就是擠占空間或防止空間被擠占。
本課引導學生理解“空氣占據空間”這一科學概念,需要借助其他可見媒介,通過幾個有遞進關系的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動腦思考中由淺入深地不斷感知,才能讓他們認識到空氣能占據空間這一概念,初步理解物質不能同時占據同一空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衷于探究是科學家基本性格的組成,也是孩子的天性。在整節課中,我變任務驅動為問題驅動,利用一個個遞進的問題,啟發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表達、實驗、解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有結構的材料是良好的課堂結構的基礎,也是使學生認知不斷深化的依托。本課我結合教材中實驗,提供了帶孔塞的塑料杯、a4紙、打氣筒和醫用滴管,針對上述實驗材料,我設計了四個層次的探究活動:
層次一:用空杯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現象不明顯。
層次二:用杯底塞紙團的杯子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紙團不濕,是受到了杯內空氣的“保護”,初步證明。
層次三:拔去孔塞,讓紙團變濕--紙團濕了,空氣從小孔“逃走”,水占據了杯內空間。
層次四:用打氣筒和醫用滴管讓空氣重新回到杯內--空氣把水擠走,重新占據了杯內的空間。
教材中實驗二為打孔實驗,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太軟的杯子容易捏扁,學生不容易施力,較硬的杯子打孔時杯子容易炸裂,而且,若把打孔環節交給學生的話,所費時間較長,孔與氣針的大小匹配也成問題,所以本課我選用軟硬適中,并且提前打好孔,只是在杯底塞好孔塞,在打孔觀察環節,學生可以直接取下孔塞,減少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難度。
怎樣讓學生真正掌握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我們發現,讓學生反復使用“占據空間”一詞,去描述和使用,就會使學生更好理解占據空間的概念。
所以在學生已經通過幾組活動認識到空氣能夠占據空間這一科學概念之后,我順勢出示“水為什么進不去”視頻,一是讓學生嘗試利用空氣占據空間的原理解釋水進不去的原因,而是通過利用可視化的煙霧模擬空氣,讓學生看到水把空氣擠出瓶外的過程,增強學生的認識。
空間方位教案設計意圖篇三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空氣占據一定的空間,并且充滿各處。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教師指導,能用紙團、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進行觀察,研究空氣占據空間。
2.能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對三大實驗現象做出解釋。
科學態度目標
1.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合作探究,樂于交流表達。
2.能逐步形成與他人合作、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體幫助我們觀察,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本次實驗材料選用愛牛提供的配套材料,有:帶孔的杯子、橡膠塞、泡沫球、打氣筒、橡膠管,在此基礎上做了一點改進,把白色的泡沫球用油性簽字筆涂成黑色,在水里清楚明了,便于學生觀察水位的變化。用橡膠管連接杯子孔洞和打氣筒,注意,打氣筒的不選用針頭,選用塑料的打氣球的那種。
涂黑的泡沫球打氣裝置
關于教材中壓杯入水、打孔觀察、打氣觀察這三個實驗的設計目的,思考了很久,也糾結了很久,差點陷入死胡同。
最開始的設計是學生先做這三個實驗,只說現象,不解釋,試講后發現,最后再聯系起來進行解釋對于三年級的孩子有難度,他們可能對之前的實驗有所遺忘,也沒有在孩子最疑惑,興趣度最高的時候解釋,效果不是很好。聽取了劉姝老師和秦老師的意見,改為每個實驗一結束,都需要讓學生思考并解釋產生實驗現象的原因,做一個小結。
在比賽的前天晚上,和陽陽姐聊了聊這個課的設計,先是糾結于泡沫球不能直給,應該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再出示。最后討論到這課的設計應該是先是猜測壓杯入水后紙團沒濕是里面隔著空氣,打孔后把空氣排出去,打氣后還能把空氣注入回杯子由此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由此,第二天下午試講改為了先不出示泡沫球,生說現象再猜測原因,提問學生水和空氣都是無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內水的位置,由此引出記錄單,并請學生再做壓杯入水實驗,觀察杯內水位和空氣的位置,填寫記錄單,結果發現這樣上,太費時間,效果不是特別好。而第二天馬上就要賽課,泡沫球到底怎么處理,記錄單如何處理,三個實驗的邏輯關系到底怎樣的,由此陷入了糾結中。
晚上到家吃了飯后,再次思考這節課設計的邏輯線,慢慢的,終于理清楚了。壓杯入水,打孔觀察,打氣觀察,實際上就是一個先猜測杯子里是空氣,并且占據了空間,紙團沒濕,到驗證把空氣排出去,那紙團就會濕掉,再到反驗證把空氣打回杯子,空氣又重新占據空間的過程。而我之前的設計,在第一個實驗就出示記錄單,讓學生用圓圈表示空氣,用虛線表示水,畫杯內水和空氣的位置,相當于在直接告訴學生里面是空氣。
改進后的設計,壓杯入水后,讓學生說現象,猜測原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猜測可能是空氣占據了空間,再由空氣和水都是無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內水和空氣的位置,由此引出泡沫球。再師生看視頻,觀察杯內水和空氣的位置。再到為了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我們用圓圈表示空氣,虛線表示水,黑板上生畫杯內水和空氣的的位置,為后兩個實驗記錄單的填寫做一個示范作用,同時也節省時間。
1.以魔術表演水下燭光實驗導入課堂,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引發了學生的疑問,同時也為后面檢測教學重難點達成情況做鋪墊。而魔術介紹采用男生配音,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神秘性,營造了緊張氛圍。
2.計時器的運用。利用計時器,能很好的把控學生實驗時間,也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實驗的時間有限,實驗時才能抓緊時間。
3.音樂的運用。聽到音樂停止實驗,收材料,避免了實驗結束老師的大吼。每次課都如此進行,能很好的培養學生實驗時良好的行為習慣。
4.泡沫球用油性簽字筆涂黑,方便壓杯入水后觀察水位變化。
5.各環節的問題設計,圍繞空氣展開,環環相扣,條理清晰。
7.板書設計:采用kt板上印三個實驗簡圖(學生記錄單簡圖)+可擦拭式貼膜,便于記錄三個實驗學生實驗觀察到的水和空氣的位置情況,同時采用白板筆,可擦的方式,便于更改和補充。
8.由于時間關系,拓展板塊的挑戰實驗,采用課后完成的形式。而給每小組準備實驗所需的材料,作為大禮包送個每個小組,課后延伸,讓孩子課后再思考,完成挑戰。
從課上學生舉手人數和學生的發言,能看出來,絕大部分學生能對產生三個實驗現象的原因與空氣能占據空間聯系起來進行解釋。也能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釋水下蠟燭沒有熄滅的原因是因為燒杯里有空氣,空氣占據了燒杯內的空間,蠟燭在下面,但表達不完整。而通過三個實驗,學生最后也能自己得出結論空氣能占據空間。
2.記錄單的填法。在第一個壓杯入水實驗中,選擇了一位同學板書杯內空氣和水的位置,同時作為一個示范,讓孩子知道如何用圓圈表示空氣,用虛線畫出杯子水和空氣的位置,但在學生第二個實驗打孔觀察時,發現部分小組實驗記錄單填寫存在錯誤,考慮可能是沒有強化記錄單填寫方法的原因造成。
空間方位教案設計意圖篇四
由于空氣與我們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只是平時我們沒有注意觀察它。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拘束于教材上的內容,選擇了一些材料容易找到的、現象比較明顯的、易于學生操作的探究活動,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對空氣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探究空氣占據空間時,我是由一些簡單的演示實驗進行導入的。然后在探究活動的環節,我共設計了兩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分組實驗,這兩個演示實驗演示的很成功,學生們觀察實驗現象很仔細,并且都準確的描述出了實驗現象,并揭示了空氣占據空間這個道理。
本節課的分組實驗是讓學生利用兩根吸管和一個橡皮泥,將瓶子里的水從吸管中流出來,這就需要在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基礎上,積極動腦思考,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還要嚴格按照實驗要求做到不擠壓瓶子,不傾斜瓶子,不用嘴吸。學生們在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我巡視的時候發現,有的小組用嘴吸了,沒有按照實驗要求來做。還有的小組沒有利用橡皮泥。所以大家都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然后在我和聽課教師的提示下,慢慢有小組找到了改進措施。并且實驗取得了成功。
這節課下課之后,教研員給了我一些建議,提到了這個小組實驗可以給更多的提示。這也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把這個實驗想的過于簡單,畢竟三年級的孩子年齡還是比較小,已有的知識水平比較有限。其實這節課在未改版之前,在書上是有插圖的,就是組裝好的插圖,那樣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而改版之后,也不能說不夠好,因為改版之后,這個實驗是在教材最后的拓展模塊。也是有意的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解決更難的.問題。
本節課的另外的兩點不足是實驗紀律和實驗報告單。在填寫實驗報告單的這個環節,把它完全交給學生,這樣給三年級的學生增加了很多難度。所以報告單填寫的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平時針對學生們上實驗課的紀律問題應該加以強調。雖然孩子們在實驗課,小組實驗環節真的是特別興奮,就很難保持紀律。并且出現老師喊停,停不下來的現象。這個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就要嚴格強調。
最后,在下午放學的時候,學生們碰見我都熱情的打招呼,還和我說他們實驗成功了,我問他們開心嗎?他們說很開心。聽到這句話,就是對老師最大的欣慰,還是感覺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紀律不好帶來的不快也煙消云散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鼓勵孩子多動手操作,同時,也要講明實驗室的紀律問題,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保障實驗課的有序進行。
空間方位教案設計意圖篇五
本節課我是按以下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激趣引題,從物體占據空間引入課題空氣占據空間。
(二)空氣讓瓶中的水向上升:感知空氣占據空間。
(三)進一步認識空氣占據空間:杯中的紙巾會濕嗎?
(四)鞏固運用
(五)課后小結。
在整堂課中學生對動手做實驗這一環節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對科學課中的觀察,實驗記錄都沒有良好的習慣,所以在“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這一實驗中的現象和記錄都未完成的記錄,甚至還發現許多小組連實驗記錄單怎么寫都不知道。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備課不充分。
這一堂課還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學生按照科學書上所顯示的把兩根吸管放入瓶中,可是怎么往瓶中吹氣,水還是沒有被擠出來。那時候我也一頭霧水,下課后才明白過來原來可能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對于這一點想象當時沒有及時解決,可能讓學生也產生了不少的困擾。
教學容量太大,以致于在上課時好幾個知識點都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學生的回答引導得也不夠自然,給同學的發言都不夠。理論總是灰色的,只有實踐才是最具活力,今后我要靈活運用,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