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采山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篇一
《噢!蘇珊娜》是一首美國鄉村歌曲,情緒比較歡快,活潑,這也是我選擇這首歌曲上公開課的原因之一。下面我就對我備課以及課后做一個反思。
第一,剛拿到教師公開課的時間表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課被安排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剛好是圣誕節,我就開始想“怎樣才能把課與圣誕節聯系在一起”。后來我選擇了《蘇珊娜》這一課,歌曲的情緒非常歡快,學生必定喜歡,而蘇珊娜是一個美國小姑娘的名字,因此,我聯想到由蘇珊娜這個人物貫穿整個課堂,由蘇珊娜帶領大家去參加神秘的“圣誕舞會”,這樣不僅與圣誕節聯系在一起,而且學生也會喜歡。
第二,《蘇珊娜》這一課講述了蘇珊娜長途跋涉的尋找自己的朋友,其中“找朋友”是一個關鍵詞,我立刻聯想到了學生在幼兒園學過的歌曲《找朋友》,之后我用找朋友的游戲做一個情景導入:一位同學拉著蘇珊娜(娃娃)的手并且要介紹給自己的好朋友,依此類推。這個游戲正好可以點題《蘇珊娜》,又可以點到歌曲中找朋友的內容,學生也比較喜歡,效果還不錯,但是游戲的時間過長,使導入有點拖沓,我想可以減少幾個同學參與游戲,這樣時間會安排的更合理。
第三,由于這首歌曲是英文翻譯過來的,歌詞特別的拗口,里面還有兩處美國的地名“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州”,學生先有節奏讀歌詞的話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排除了先讀歌詞。還有一處難點就是弱起小節,弱起小節又稱不完整小節,這個難點要解釋起來比較復雜,學生也未必能聽得懂,還有一處重點就是跑跳步和邀請舞的學習,怎樣才能把這些串在一起呢?我想了又想,可以用闖關的方式,用蘇珊娜貫穿這一課,用找朋友的游戲導入,然后蘇珊娜要帶大家去參加圣誕舞會,但是大門需要學生完成三個任務才能開啟,第一關:考驗同學們的耳朵,聽音樂說出情緒,第二關,考驗眼睛與歌喉,由于歌詞比較難,我先從旋律開始學起,讓學生找不同的旋律并且學唱譜子,然后我用了一個“拼一拼”的游戲,讓同學們把歌曲的譜子拼了出來,并用“啦”唱出來,之后再讀歌詞,學生就學得很快了。而弱起小節,我運用了在每一句后面拍兩下手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歌曲的開頭是怎樣從前奏過渡到歌曲的。這一點學生完成的并不太好,拍的有一點亂,我應該講得慢一點,把方法再說的準確些就更好了。最后的一關是舞蹈的展示,我加入了男女不同邀請舞的動作,學生學得很快,氣氛也很活躍。最后在大家學完歌曲,“大門”開啟后,我用了幾張好看的圖片吸引著學生的目光,之外還有一個簡短的自編歌詞,學生也完成的比較好,整體來說流程比較順暢。
整堂課下來學生學習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但是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歌詞還需要給學生說得再細致一點,導入時間過長,而且總結性的語言不夠準確,在以后的時間里還要多聽其他老師的課,與其他老師多交流,才能累積自己的教學經驗。
采山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篇二
這首樂曲是根據江蘇民歌《楊柳青》改變的民樂合奏曲,《楊柳青》是江蘇揚州地區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調活潑風趣,聆聽民樂合奏。全曲速度較快,情緒歡快活潑、熱情風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歌唱和對家鄉的熱愛。全曲根據主奏樂器的不同可分為六段,通過主奏樂曲的變化,旋律的轉調、發展與加花等方法使這首樂曲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
這首樂曲的聆聽,重點在于讓學生聽出每個主題由哪幾件樂器演奏的,因此,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完整聆聽,整體感受樂曲的風格、旋律特點,并對所有樂器的.音色有個最初的感受。再次聆聽,讓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特點、不同主奏樂器的音色劃分段落,這部分的聆聽,學生基本能對所聽樂器有個最初的猜測。再次聆聽,很多孩子能聽出主奏樂器有笙、琵琶、二胡、笛子,只是樂器中阮、柳琴因為不常見、不常聽,很多聽不出來,因此教學中,我還準備了中阮、柳琴的圖片和樂器演奏片段,這樣就對樂器的音色有了很好的了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不斷聆聽,一定能聽懂音樂這個無字的語言,雖然無字,卻可以比任何文字更加豐富,因為,它更加充滿想象。
歌曲《楊柳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采山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篇三
語文書上有一個單元的口語交際是《找春天》,于是我決定去網上看看有沒有好的教案可以借鑒一下,無意中看到了《四季》這首兒歌的教學還挺不錯,于是和辦公室的幾位老師一商量決定就讓學生來說說四季吧,他們應該有話可說!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說說春天是什么樣的?有哪些有趣的活動,接著讓學生小組討論,選擇自己最想說的季節(注;說清楚季節的特點以及一些相關的活動)最后出示《四季》歌,讓學生自由創編詩歌。
在設計的時候總是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是在實施的時候卻總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 在講述春天美麗景色的時候,本來用多媒體出示春天的圖畫并配有音樂,但由于事先準備不充分,所以沒有用電腦,上課的時候只出示了春天的圖畫,當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2. 課堂語言不夠豐滿
班上的學生在講述春天的時候說:春天到了,春筍寶寶從地里探出腦袋來。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發言,小朋友把春筍當成了可愛的小寶寶,并且用了一個“探”字,但是我對他當時的發言評價:“恩,不錯﹗”作為學生的啟蒙老師,我們不僅要表揚學生,在表揚的同時更要讓他知道他好在哪里,對其他的學生也能有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3. 適當的引導學生四季歌教學反思。
學生在講述每個季節的特點以及活動的時候都能說到一點,但是不夠完整,教師就應該很好的引導一下,出示一些簡單的句式,比如:春天到了,( ).。夏天天氣真熱, ( ) 。讓學生有個說話的環境。
采山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篇四
在教學中,我根據以前的教學實踐,在設計教學程序上,在教學內容上、在教學方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1、將教本內容順序作了部分調整。讓學生在掌握常用的觀察方法后,參與尋找水的教學過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教材安排首先讓學生從四杯物體中找到水,學生在不了解方法的前提下去找,是不利于學生操作的,學生操作時也是無序的,只有將觀察認識物體的常用方法交給學生,那學生操作就非常容易,觀察也更有序。
2、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總是讓我們去探究許多事物,想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那樣的。在開課前,我準備了一瓶純凈水,4個塑料袋,一個透明的,三個是黑色的不透明,分別裝有4瓶液體(水、醋、牛奶、糖水)、不同形狀的`容器、運水工具(桶、水管),讓學生觀察,說出里面有什么?讓學生產生好奇心,隨著教學過程的進行,分別打開這4個塑料袋。
3、利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讓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當學生知道什么是液體后,學生舉例說出了許多液體物體,當學生在回答生活中如何運用運水工具時,學生舉出了不同運水工具在不同場合的運用。
4、通過實驗,將水從塑料袋中流出,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將水"倒來倒去"讓學生上講臺演示、觀察,將學生原有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教給了學生科學認識物體的方法,學生概括出"水沒有固定形狀"的特點,從而將零星認識發展到概念水平。
5、讓學生通過欣賞教學vcd中"欣賞美麗的水""生命離不開水"片斷,讓學生體會到水的自然之美,從而教育學生保護水資源、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6、本課的運水比賽內容,在本節課中沒作安排,在下節課再舉行。我想開展比賽,讓學生知道如何參加,用什么工具適合,有哪些規則這很重要。路遠路近、用水多與少與用什么運水工具有關聯,本節課完成了這部分教學。組織小組合作——運水比賽,需要準備、需要場地、更需要時間,這在教室內是無法展開的,只能安排在室外進行,四十分鐘的時間對于本課是不夠的。
總體來說,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農村小學實驗課開展的不多,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只顧聞、嘗等過程,但不能將結果填在"記錄表"上;部分內容感到好奇,只顧一人操作,合作精神不夠。
采山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篇五
這一課是音樂課改教材四年級下學期的歌曲教學課,教學目標設計是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并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創編活動,體現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本課設計,我從教材入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技能、技巧,并鼓勵學生大膽進行音樂實踐活動。
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我首先抓住學生喜歡看電視的特點,以一部電視連續劇的插曲來提問,然后請學生欣賞,同學們聽得認真,回答問題踴躍。以為有《武林外傳》劇情吸引學生,所以后來在學生聽范唱過程中,充分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又采取讓學生模唱的方法進行學習歌曲,在模唱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法、探究法選擇歌曲的演唱技巧。最后我又介紹了歌曲是一首江蘇民歌,《武林外傳》就是用了這首歌的曲調,填了幽默滑稽的歌詞,運用到了電視劇上面。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我們要對這首歌曲進行創編活動,你可以為歌曲改編歌詞,也可以加入情節進行表演,還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打擊樂為歌曲伴奏等等。看誰的思維最活躍,誰的表演最精彩,誰的想象力最豐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由組合了故事表演組、歌詞創編組、器樂表現組、續編故事表演組。學生的創作的興趣很濃,都分組進行了展示,師生進行講評。學生們在歡快的情緒中結束了音樂課。反思本課,有如下啟示:
1、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即重視音樂知識技能的訓練的和培養,又要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同時又要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和表現美。因此《楊柳青》的教學目標定為:指導學生能用輕快自然的聲音演唱《楊柳青》,感受輕快活潑的情緒;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音樂創編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通過學唱歌曲,教育學生關心長輩,富有愛心和同情心。因此,準確地確立教學目標很重要。
2、巧妙設計教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以審美為中心。新課標要求:音樂教學應遵循參與性原則、情感性原則、愉悅性原則。在音樂教學中,從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入手,以情動人,以美育人。在學習用“急吸氣”的方法表現歡快活潑的歌曲演唱技巧時,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首先根據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先聽辨教師的范唱,讓學生模唱,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在選擇氣息方法的時候,教師讓學生采用比較法和探究法讓學生選擇正確的呼吸方法唱好歌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能主動的表現歌曲的'情緒。
3、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表現音樂作品。
音樂實踐活動,能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鑒賞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為了激發學生參與創作活動的熱情,采取啟發式,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和表演,學生自愿組合,看誰的思維最活躍,誰的表演最精彩,誰的想象力最豐富。學生可以選擇自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配器,也可以以舞蹈、續編故事、創編歌詞等多種形式表現。教師還為學生準備充分的道具。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快樂,感受創編的樂趣。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還存有不足:如學生的演唱技巧還應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