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朝日新聞》2025年8月4日報道,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正就外國人在日創辦企業所需的“經營・管理”在留資格進行最終調整,計劃大幅收緊相關標準。其中最關鍵的變更為:將目前要求的最低資本金金額從500萬日元(約合24萬人民幣)提高至3000萬日元,增幅達6倍;同時,新增“至少雇傭1名員工”的硬性條件。“經營・管理” 簽證,即將迎來實質性變化。
消息明確提及:“本月內將聽取專家意見,年內修改法規并實施。” 這意味著,最快幾個月后,新政策就將正式生效。
01-政策為何突然收緊?
日本“經營・管理”簽證的設立初衷,是通過吸引海外創業者赴日投資興業,為本土經濟注入活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然而,隨著政策實施多年,原有的寬松標準逐漸顯露出漏洞,成為此次收緊的核心原因:
一,門檻過低導致政策被濫用。現行500萬日元(約24萬人民幣)的資本金要求,自簽證設立以來近10年未調整,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如美國同類簽證通常要求20萬-30萬美元),甚至低于周邊亞洲國家,韓國創業簽證門檻達3億韓元(約3000萬日元),是日本舊標準的6倍。這種顯著的 “門檻差”,使得部分申請人并非以真實經營為目的,而是通過“象征性投資”獲取居留資格,引發“以簽證為目的而非真正創業”的爭議。
二,資格審核與實際經營脫節。此前政策對申請人的年齡、語言能力、學歷均無硬性要求,審核重點僅聚焦于資本金是否到位,對公司后續運營、本地就業貢獻等缺乏約束。這導致部分獲批者長期“躺平”,既未開展實質業務,也未為日本創造就業或稅收,與“吸引優質創業者”的初衷相悖,甚至被詬病為“低成本移民捷徑”。
三,平衡本土資源與外來需求的必然。隨著申請人數激增,日本政府需通過提高門檻篩選出真正有實力、有意愿扎根日本的創業者,避免有限的行政資源與市場機會被低效占用。此舉既能提升簽證的“含金量”,也能讓政策紅利更精準流向能為日本經濟帶來實際貢獻的群體。
綜上,此次收緊并非“突然”,而是對長期存在的政策漏洞的針對性修正,本質是從 “廣納量” 向 “精選質” 的轉變。
02-面對政策調整,該如何應對?
若您已將赴日創業納入規劃,或正推進“經營・管理” 簽證申請,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主動應對政策變化:
·搶抓政策窗口期,加速推進現有計劃
目前新規尚未正式實施,過渡期內仍可按舊標準提交申請。建議盡快完成公司注冊、資本金注入等核心流程,以“時間差”鎖定舊政策紅利,避免因政策落地導致成本驟增。
·提前適配潛在新規,夯實申請基礎
無論是否趕在舊規截止前申請,都需提前規劃資金儲備(按3000萬日元標準預留更穩妥),同步梳理雇員招聘計劃(明確崗位需求與入職時間),并完善公司運營架構(如業務計劃書、場地租賃合同等),確保符合“真實經營”的核心要求,降低后續續簽風險。
·借助專業力量,規避流程盲區
簽證政策調整往往伴隨審核標準的細化,建議盡早對接熟悉日本入國管理法規的辦理機構、稅務師及商業顧問,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制定方案,確保申請材料與實際運營邏輯一致,提升通過率。
政策收緊的本質,是篩選出真正扎根日本市場的創業者。對有扎實規劃的申請人而言,提前布局不僅能規避政策變動的沖擊,更能為后續在日長期發展筑牢基礎。盡早行動,方能在變革中把握主動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