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制定應當靈活,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接下來將為大家提供一些編寫教學計劃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器樂曲《擠奶舞》是采用一首歡快的蒙古族民歌寫成,2/4拍,羽調式,樂曲描繪了孩子們學做小小擠奶員,愉快忙碌著擠奶的情景。學生邊聽樂曲邊學做擠奶舞。這個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見。“硬肩”、“笑肩”和“擠奶”等動作組成。
《小松樹》是一首動聽的內蒙古民歌。2/4拍,徵調式,復樂段結構。松樹是一種常綠喬木,種類很多,有紅松、白松、樟子松、馬尾松、落葉松等,其葉子為針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蟲蛀,用途廣泛。《小松樹》這首歌以贊美小松樹為題,從擬人的角度,贊美小松樹“綠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樣”,“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樹一樣茁壯成長,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喜愛小松樹挺拔、頑強的品格,勇敢地與風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優美抒情,歌唱性強,音域不寬,僅有八度,適宜低年級學生演唱。
教學目標:
一、通過歌曲的演唱和聆聽樂曲感受蒙古族民歌和樂曲的特點,進一步體驗和感受音樂,從而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啟發學生想象,結合歌樂曲編創簡單動作,能邊唱邊表演,邊聽邊表演。
教學內容:
一、聆聽《擠奶舞》。
二、表演《小松樹》。
教學重難點:
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
二、聽辨出音高。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學唱《小松樹》。
1、通過聽錄音的范唱和教師的范唱、讓學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風格、旋律、節奏。
2、輕聲有感情地隨著音樂讀歌詞。
3、聽著教師的琴聲,輕聲地填詞,教師注意發現問題,糾正演唱中的錯誤。
4、能正確地演唱時,可合著錄音伴奏。
5、聽范唱,分小組自編動作表演。
6、鼓勵學生發揮各自的想像力,編創自己獨特的動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聆聽并表演《擠奶舞》。
樂品嘗美味的食品吧!”
1、生邊品嘗奶茶邊欣賞《擠奶舞》音樂聽老師簡介。
“這個奶茶呀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備飲料,是用磚茶熬成紫紅色后在加如鮮奶做成的,營養豐富,既解渴用開胃還可提神呢!”
2、表演《擠奶舞》。
“哎,蒙古小騎兵去哪了?哦,原來他看到小朋友這么喜歡吃這些食品他正拿著桶給我們去擠奶了,我們一起去幫幫他吧!(拿著桶轉一圈,到擠奶場)。
你覺得擠奶該注意什么?”
(1)單膝跪(2)卷袖(3)創編擠奶動作。
師生一起表演“擠奶舞”
四、了解蒙古人民喜愛的活動。
五、課堂小結。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贊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現在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一)、針對課文特點,我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學習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2、通過“騙”字去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以上三點教學目標,我們是依據教學大綱,教材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來確定的。]。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小紅軍和陳賡是怎樣做的,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教具準備:。
小黑板卡片掛圖。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依據《新課標》對閱讀課的要求,在教學中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利用小黑板和卡片明確文章中的四次對話,引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借助分角色朗讀,人物采訪等,使學生置身于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帶動語言的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使學生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說教學程序(分為八個環節)。
1導入。
2找出“騙”的原因。
3分析“騙”的方法。
4抓“裝騙”的破綻。
5體會“騙”的精神。
6分角色朗讀。
7人物采訪。
8總結。
第一個環節:回顧總結上節課,激趣引入新內容,使學生明確本節課重點是圍繞“騙人”展開的。
第二個環節:找出“騙”的原因。
首先提出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找找課文寫誰“騙”誰?一共“騙”了幾次?巧妙進入課文;然后再提問小紅軍為什么要“騙”陳賡呢?由學生自由讀課文,尋找答案:再引導思考“文中對小紅軍的外貌描寫以及對環境的描寫說明了什么?”
[這個環節通過幾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找出“騙”的原因,為后面的展開做鋪墊]__。
第三個環節:分析“騙”的方法。
第四個環節:抓“裝騙”的破綻。
細讀課文最后幾節,提出問題:從哪句話看出陳賡知道自己受騙了?并設疑“如果你是陳賡,你從小紅軍的言行中會發現什么破綻?”引導學生思考陳賡發現自己受騙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紅軍之后,他發現了什么?課文中“陳賡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最后指導學生朗讀陳賡最后說的那句話,要讀出陳賡的悔恨和自責之情。
第五環節:體會“騙“的精神。
第六個環節:分角色朗讀。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的對話部分(采用找小伙伴讀,指名上臺讀等方式)。
第七個環節:人物采訪。
分別采訪小紅軍和陳賡。
第八個環節:總結。
啟發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
四說板書設計。
總之,本堂課是從新的教學理念出發,通過讀,說,思,訪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力求做到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得到全面的,整體的,生動的發展。
課文《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倔強的小紅軍》記敘了長征途中一個掉隊的小紅軍,寧肯犧牲自己也不肯去陳賡的馬,不肯吃陳賡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紅軍展示在長征艱苦生活中患難互助、生死與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贊揚了紅軍戰士一心為他人的崇高品質。這是一片老課文,幾年前我曾講過幾次,當時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
1.給學生介紹背景。
2.抓住四次對話引導學生分析、品讀課文,體會人物品質。
3.引導學生體會陳賡當時明白了什么,以及小紅軍犧牲后,陳賡同志的心情,并指導朗讀。
反思這樣的設計有以下幾點不足:
1過分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學生的學習難點,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
2在課堂上學生多數的時間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研究語言文字,缺少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
3課文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不利于學生亭、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提高。
4由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太少,缺少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的自發的獨特感悟,所以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基本是靠老師灌輸,因而,三個維度不是整合在一起。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講這篇老課文當成一篇初次閱讀的新課文去認識。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站在讀者、編者、作者、教者,四個不同角度去鉆研教材,我重新設計了本課教學。
一、學生經驗為起點,豐富學習資源,拉近“生”――“本”對話的距離。
本課內容是真人真事,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賡同志的親身經歷。但是,它距離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遠,講的故事現在看來似乎是難以想象的,難以激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如果僅僅利用第一課時或第二課時導入的幾分鐘的時間為學生介紹時代背景,學生不會有較深的體會。在課前我利用語文學科活動,引導班上學生圍繞“長征”這一主題開展班集導讀、導視活動。《紅旗飄飄》等書籍、電影《長征》、都成了我們學習的資源。這樣的教學設計院與教材而高于教材,在補充教材、拓展教材、開發教材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了相關的知識背景,拉近了學生與教材對話的距離,增強了教材的感染力。
二、自主質疑為切入點,捕捉學生興趣點和難點,以學定教。
在以往的備課中,我們常常設計一連串的問題給學生。這些問題并非生活中的原始問題,也不是學生提出來的,是教師為了教學而精心“設計”、“加工”出來的,往往脫離學生實際,甚至還會扼殺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在本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閱讀課外相關材料及初讀課文之后,就課文內容提出他們自己不懂得問題;隨后又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簡單的問題,并歸納、提煉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最后,學生們圍繞著自己提出的重點問題(小紅軍為什么要“騙”陳賡?陳賡全明白了什么?)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閱讀。教師也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捕捉到了學生在理解上的難點,更容易做到“以學定教”,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服務。
三、將“三個維度”與教材的重點、難點整合起來設計問題,以引發探究。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紅軍長征中的艱苦生活及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革命精神,體會小紅軍一心為他人的崇高品質。教學難點在于理解“陳賡到底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小紅軍”。如何在突破重點、難點的同時實現三個維度呢?我在反復鉆研教材之后,將以上三點進行整合,設計了如下兩個大問題:
1.在充分體會到小紅軍及陳賡同志都極度饑餓、虛弱、疲憊后,我引導學生對“陳賡終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騎上馬,朝前走去。”這句話進行思考:這句話可以換個說法嗎?其中“終于”能否舍去?從哪里看出“說服”與“被說服”都是那么不容易,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了閱讀、歸納、討論、想象。在受到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學生們從陳賡“要求”小紅軍騎上馬,到“命令”小紅軍騎一段,再到跟小紅軍“商量”一起走,最后到無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感悟到了陳賡對小紅軍的關懷和愛護;從小紅軍倔強地拒絕,說自己“體力強”、“等同伴”、“干糧多”,感受到小紅軍對首長的愛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優良品質。圍繞一個“終于”的探究,學生在品讀陳賡與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精神所感動。“陳賡對得起還是對不起這個小兄弟”這一難點也巧妙地解決了。
2.“陳賡為什么感到受騙了,他全明白了什么?”在學生的自主質疑中這一問題比較集中,也很有價值。怎樣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我這樣設計:在播放紅軍艱難過草地的電影片段后,請學生們再通讀全文,聯系上下文(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思考:陳賡在哪些地方受騙了?他是想到什么才明白的?學生們在默讀思考、交流體會之后有了許多令他們激動的發現:草地上艱險難走,煉油嗎齊的陳賡都十分疲憊,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怎么可能“體力強”?草地上荒無人煙,陳賡掉隊了都很難趕上同伴,小紅軍的年齡這么小,怎么會有在他后面的同伴?長時間行軍,戰士們都忍饑挨餓,小紅軍怎么會“干糧多”……學生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小紅軍的優秀品質,還學會了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3.課文最后一段寫道:“他深情地摟著小紅軍,狠狠地捶著自己的腿說:“‘陳賡啊陳賡,你怎么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呀!’”我引導學生體會“深情”又包含著怎樣的感情,此時學生各有各的'理解,有愛、有恨、有悔……我又引導學生將個性化的理解和個性化的朗讀結合起來展示,學生們對“深情”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了。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陳賡對小紅軍的稱呼前后有什么變化,你是怎么理解的?“深情”之中的尊重、敬佩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每一個學生。
在新課標頒布的今天,如何用新的理念,對“老”課文的教學重新設計,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我認為,本課的教學就在于“以學定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根據自己對教材的主觀理解,直接提出關鍵問題,讓學生圍繞關鍵問題閱讀理解,步步“牽”著學生走。我沒有設計問題,而是把發現問題的主動去交給學生。根據學生在對課外有關資料及課文的閱讀中獲得的體會,有到學生提出不懂得問題(自主質疑),在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合作探究)最后輔導學生歸納,提煉出了更有價值的問題(師生互動)。教學流程呈現為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地步步逼近關鍵問題(重、難點),及避免了越俎代跑,又防止了學生的放任自流,這樣就為學生的自讀自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感情的波動、激蕩、張揚,需要一定的場景、畫面來驅動,及入境才能入情。見到生死離別,我們會黯然神傷;見到鶯歌燕舞,我們會流連往返。在教學中我為了創設特定的情景,充分利用了課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親歷”紅軍長征艱難的斗爭歷程(播放《長征》錄像),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置身于陳賡、小紅軍戰士的行列中,同思、同慮、同憂,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教學設計把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融為一體,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情感的升華融為一體,把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性與情感性融為一體。源于教材,開發教材,拓展教材,目的就在于以學定教,以情激情。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本文記敘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往事:一位掉隊的小紅軍在極度饑餓、疲憊的情況下,巧妙地說服陳賡同志放棄對自己的幫助,最后犧牲在長征途中。作者滿懷深情地贊揚了小紅軍勇敢堅強,寧愿自己挨餓受苦,也不愿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贊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本文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簡潔的對話和精彩的細節描寫突出人物的形象。難點一是為什么小紅軍寧愿自己挨餓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陳賡的幫助,二是最后陳賡明白了什么。本教學設計采用兩連上的形式,不分時。
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體會人物內心情感。
2學會12個生字,正確讀寫“倔強、疲憊、口吻”等詞語。
3抓住關鍵詞語,通過自主讀書、感悟,體會小紅軍的優秀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生字卡片。
教學流程。
一、讓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長征的資料。
二、解題:什么叫“倔強”?老師簡介陳賡。
三、初讀文——感知大意。
要想知道文是怎樣寫小紅軍的,請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文,生字要讀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1)問一個問題:文講了一什么事?(2)檢查讀書情況,指名按小節朗讀文,學生互評并正音。
3老師范讀文,請學生當小老師評一評。
4默讀一遍文,用筆圈畫、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跡。
四、解讀陳賡——從配角入手。
出示:“陳賡同志終于被這個小紅軍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
2多讀兩遍這個句子,你對哪些詞語有話要說?
(學生可能會對“終于”、“只好”等比較關注。)。
3“終于”說明了什么?(陳賡經過很多次的努力。)。
4我們來看看陳賡是怎樣幫助小紅軍的?默讀3—9節,同桌討論。
匯報:三次想幫小紅軍,板書:騎馬。
同行。
給青稞面。
6其實陳賡自己的情況也不好,從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讀第二節。
指導看圖,感受陳賡清瘦虛弱的形象。
小結:陳賡自己已經非常疲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助小紅軍,這可以看出什么?板書:關心戰士。
五、細究小紅軍——體會“倔強”
為什么陳賡第一眼看到小紅軍就想幫助他?出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一段話。多讀幾遍,說說你的感覺。
(通過不斷的自主讀書,引導學生體會小紅軍自己已經極度虛弱疲憊了。)。
2即使如此,小紅軍也沒有接受一次陳賡的幫助,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紅軍是怎樣一次次說服陳賡的。
3自由讀4—6節,說說小紅軍是怎樣告訴陳賡他不需要騎馬的。先自己讀文,然后同桌討論。
(學生可能會抓住“滿不在乎”、“笑”、“挺”等詞語進行討論,先讓學生充分地說,老師順勢進行指導。)。
板書: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讀4—6節,體會小紅軍的內心。
老師與學生分角色朗讀7,8兩節,說說你想到了什么?
板書: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華情感。
默讀11—14節。思考:哪些地方特別讓你感動?為什么?
2匯報,“牙印”說明了什么?為什么特別讓你感動?
3想想“窮孩子”可能會是怎樣的人?
4出示:“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討論,他明白了什么?
總結:他明白了小紅軍的體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動了,干糧早就沒有了,已經處于極度饑餓、疲憊的狀態,隨時會有生命的危險,但小紅軍認為自己年輕,寧愿挨餓受凍,甚至犧牲也不愿拖累別人。
此時此刻,你想對小紅軍說些什么呢?
6讓我們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朗讀全文。
七、學習生字。
同桌互相讀準生字,討論每個生字的寫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齊讀。討論如何記住每個生字,并獨立組兩個詞。
(說明:生字詞的學習也是中年級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應教給方法,強調自主學習。)。
八、作業。
今年是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我們也應該以自己的方式慶祝一下。后去準備與長征有關的故事,下節開一個“長征故事會”。
板書設計。
陳賡:
騎馬。
同行。
給青稞面。
關心戰士。
小紅軍:不在乎。
等同伴。
拉
拍
寧愿自己挨餓受苦,笑。
挺
鼓鼓的。
也不愿拖累別人。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倔強的小紅軍》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一位紅軍作家----陳靖寫的一篇記敘文,課文記敘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隊的小紅軍在極度饑餓、疲憊的情況下,巧妙地說服陳賡同志放棄對他的幫助,最后犧牲在長征途中。贊揚了小紅軍勇敢堅強,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決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還贊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本課采用了倒敘的方式開始了故事的講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同時也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表達了人物所蘊含的感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陳賡同志曾經講過的一件往事。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寫陳賡同志遇到一個掉隊小紅軍,想幫助他,卻被他說服,騎上馬先走,最后小紅軍犧牲在陳賡同志的馬背上,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兩層。第一層(2——10自然段),第二層(11——15自然段)。
本單元課文學習方法的訓練重點是“注意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因而借助上單元“注意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抓住文章的敘述的事件,體會人物的特點”學法來學習本課,并為后兩課講讀課文《小兵張嘎奪槍記》、《虎門銷煙》和略讀課文《“0”的突破》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能在老師的點撥下獨立學文。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感知全文大意,給生字正音,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第二課時品讀全文,學文明理。
1、我班現有學生47人,是這學期剛招進來的,他們都是來自邊遠的瑤族村屯,語文基礎較差,連最基本的拼音都不會讀。因此班上學困生占了一半,老師的指導難度很大,收效甚微。
2、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當時長征過草地的艱苦生活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老師有必要在課前布置學生盡力收集有關長征過草地的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的生活和自然環境。
3、學生閱讀面和收集資料的能力有欠缺。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2、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倔、憊、稞、嘛、膝、捶;要求會寫的字有:倔、顧、饑、薄、段、港、狠;要求掌握的詞語有:倔強、回顧、忍饑挨餓、一段、香港。
3、引導學生了解通過描寫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方法,并在以后的習作中加以運用。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感情。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本文記敘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隊的小紅軍在極度饑餓、疲憊的情況下,巧妙地說服陳賡同志放棄對自己的幫助,最后犧牲在長征途中。作者滿懷深情地贊揚了小紅軍勇敢堅強,寧愿自己挨餓受苦,也不愿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贊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本文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簡潔的對話和精彩的細節描寫突出人物的形象。難點一是為什么小紅軍寧愿自己挨餓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陳賡的幫助,二是最后陳賡明白了什么。本教學設計采用兩課連上的形式,不分課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體會人物內心情感。
2.學會12個生字,正確讀寫“倔強、疲憊、口吻”等詞語。
3.抓住關鍵詞語,通過自主讀書、感悟,體會小紅軍的優秀品質。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一、讓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長征的資料。
二、解題:什么叫“倔強”?老師簡介陳賡。
三、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課文是怎樣寫小紅軍的,請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課文,生字要讀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1)問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檢查讀書情況,指名按小節朗讀課文,學生互評并正音。
3.老師范讀課文,請學生當小老師評一評。
4.默讀一遍課文,用筆圈畫、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跡。
四、解讀陳賡——從配角入手。
1.課件出示:“陳賡同志終于被這個小紅軍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
2.多讀兩遍這個句子,你對哪些詞語有話要說?
(學生可能會對“終于”、“只好”等比較關注。)。
3.“終于”說明了什么?(陳賡經過很多次的努力。)。
4.我們來看看陳賡是怎樣幫助小紅軍的?默讀3—9節,同桌討論。
5.匯報:三次想幫小紅軍,
板書:騎馬同行給青稞面。
6.其實陳賡自己的情況也不好,從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讀第二節。
指導看圖,感受陳賡清瘦虛弱的形象。
小結:陳賡自己已經非常疲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助小紅軍,這可以看出什么?板書:關心戰士。
五、細究小紅軍——體會“倔強”
1.為什么陳賡第一眼看到小紅軍就想幫助他?課件出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一段話。多讀幾遍,說說你的感覺。
(通過不斷的自主讀書,引導學生體會小紅軍自己已經極度虛弱疲憊了。)。
2.即使如此,小紅軍也沒有接受一次陳賡的幫助,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紅軍是怎樣一次次說服陳賡的。
3.自由讀4—6節,說說小紅軍是怎樣告訴陳賡他不需要騎馬的。先自己讀課文,然后同桌討論。
(學生可能會抓住“滿不在乎”、“笑”、“挺”等詞語進行討論,先讓學生充分地說,老師順勢進行指導。)。
板書: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讀4—6節,體會小紅軍的內心。
5.老師與學生分角色朗讀7,8兩節,說說你想到了什么?
板書: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華情感。
1.默讀11—14節。思考:哪些地方特別讓你感動?為什么?
2.匯報,“牙印”說明了什么?為什么特別讓你感動?
3.想想“窮孩子”可能會是怎樣的人?
4.課件出示:“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討論,他明白了什么?
總結:他明白了小紅軍的體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動了,干糧早就沒有了,已經處于極度饑餓、疲憊的狀態,隨時會有生命的危險,但小紅軍認為自己年輕,寧愿挨餓受凍,甚至犧牲也不愿拖累別人。
5.此時此刻,你想對小紅軍說些什么呢?
6.讓我們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朗讀全文。
七、學習生字。
1.同桌互相讀準生字,討論每個生字的寫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齊讀。討論如何記住每個生字,并獨立組兩個詞。
(說明:生字詞的學習也是中年級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應教給方法,強調自主學習。)。
八、作業。
今年是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我們也應該以自己的方式慶祝一下。課后去準備與長征有關的故事,下節課開一個“長征故事會”。
陳賡:騎馬同行給青稞面關心戰士。
小紅軍:不在乎等同伴拉拍寧愿自己挨餓受苦,
笑挺鼓鼓的也不愿拖累別人。
課文《倔強的小紅軍》的片斷賞析
《雷雨》是人教課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由梓君朗讀。文章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雨”的資料:
師:同學們,你們在課前收集到哪些有關“雨”的資料呢?誰愿意來說一說。
生:我找到了寫雨的古詩《春曉》。
生:我一年級時學了《春雨的色彩》。
……。
生:我還會唱春雨的歌呢!
師:那好,你把它唱出來吧!
生:我來給你伴舞。
生唱《春雨沙沙》,二名學生伴舞,在他們的帶領下,全班同學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了。
《課文課程規范》”要求教學要注意學科的整合。每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美,語文學科包括的美更加豐富,學生通過音樂、舞蹈、語言等,向人們展示了自身收集的資料,展示了雨的形、聲、色,既使人感知學科的知識美,感受學科的文化美,體驗學科的個性美,又表達了學科的內在美,這樣的設計打破了保守分科教學的局限,體現了現代語文走向綜合的改革趨勢,展望了課程改革的未來。
2、課的收尾:
師播放多媒件課件,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再次感受課文的美。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課文寫得美嗎?
生:美。
師:你們想用什么方法把這美麗的景色留住呢?
生:我用畫畫的方法。
生:我用收集優美詞句的方法。
生:我用朗讀課文的方法,美美地讀讀課文。
生:我想把課文背下來。
師:那好,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把這美麗的景色留住吧!
課堂上,同學們選擇各種不同方式再次感受課文的美。有幾位同學合作,在黑板上畫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畫得相當不錯。
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們將教科書視作固定的、不容變卦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學成了忠實地執行教材的過程,課文內容教完了,課也就結束了。新課程的重要革新,就是強調教師必需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在課的結束局部,老師說“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把這美麗的景色留住吧!”這種對教材的二度開發,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豐滿了課文的主題。此時教師的喚醒,點撥,使學生的心里都充盈著創作的激情,蓄積著表示的欲望,課堂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合作、抒發詩意,享受勝利的樂園!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學習了《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我被小紅軍寧愿犧牲自己,也不連累他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
一個人在饑餓萬分的情況下,如果別人給你吃的東西,那真是雪中送炭;在萬分勞累的時候,如果別人給你馬騎,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呀!可是小紅軍小小年紀他心中卻裝著別人,他忍受饑寒交迫的煎熬,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給了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這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呀!這種品德是多么的高尚。
現在,我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上課,回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些不合口味的菜,我還不吃;有些不好看的衣服我還不穿;遇到一點痛苦和小困難我就哭。我和小紅軍比起來真有天壤之別呀!
我一定要學習小紅軍不怕困難,寧愿犧牲自己,也不連累別人的精神。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我都要不怕困難,我要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意志,做一個勇敢堅強的人,做一個為別人著想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檔為doc格式。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四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長得更高,才能望得更遠”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懂得“只有長得更高,才能望得更遠”的含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簡筆畫出一棵小松樹,提問:你們知道松樹的哪些特點嗎?
二.了解自學情況:
1.小組生字紅綠燈(檢查生字學習情況)。
2.指名讀課文。
3.默讀,概括課文大意。
三.質疑問難。
四.指導學習書寫生字。
1.觀察字形,交流記憶方法。
2.教師范寫。
3.學生練寫。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認讀詞語。
2.指名讀課文。
二.師生互動:
1.自由讀,畫出中心句。
2.“只有長得更高,才能望得更遠”是什么意思?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
3.小松樹是怎么明白這個道理的?讀課文,思考。
三.生自學課文,看看小松樹的成長共分為幾個階段,每次成長的動力是什么,結果怎么樣。
四.全班交流。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板書設計:
2.小松樹。
只有長得更高,才能望得更遠。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地探究學習,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創設小紅軍為什么要“騙”陳賡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勇于探究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分析小紅軍“騙”時的'動作、神情、語言,再將學法遷移到小紅軍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陳賡同志先走的;通過學生自讀、自練、自悟,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領悟。
四下倔強的小紅軍網友來稿
一、教學內容:
《倔強的小紅軍》、《登山》、《獵人海力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基礎訓練。
二、教學重點:
1、在讀懂每個自然段的基礎上,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2、使學生受到英勇無畏的革命傳統和無私奉獻的思想教育。
三、教學難點:
運用多種方法細讀課文,提高閱讀能力。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反思
《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記敘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過草地時,一位小紅軍在忍受饑餓和疲憊,因不想拖累別人,所以拒絕陳賡同志的幫助,最后犧牲的故事。作者滿懷深情地贊揚小紅軍堅強勇敢,寧愿自己挨餓受苦,也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贊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情感。我在學生閱讀課外相關材料及初讀課文之后,就課文內容提出他們自己不懂的問題;隨后又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簡單的問題,并歸納。在充分體會到小紅軍及陳賡同志都極度饑餓、虛弱、疲憊后,我引導學生對"陳賡終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騎上馬,朝前走去。"這句話進行思考:這句話可以換個說法嗎?其中"終于"能否舍去?從哪里看出"說服"與"被說服"都是那么不容易,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了閱讀、歸納、討論、想象。學生們圍繞著自己提出的重點問題(小紅軍為什么要"騙"陳賡?陳賡全明白了什么?)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閱讀。
學生們從陳賡"要求"小紅軍騎上馬,到"命令"小紅軍騎一段,再到跟小紅軍"商量"一起走,最后到無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感悟到了陳賡對小紅軍的關懷和愛護;從小紅軍倔強地拒絕,說自己"體力強"、"等同伴"、"干糧多",感受到小紅軍對首長的愛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優良品質。圍繞一個"終于"的.探究,學生在品讀陳賡與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精神所感動。"陳賡對得起還是對不起這個小兄弟"這一難點也巧妙地解決了。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反思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感受最深的詞句。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學習興趣和形成獨到見解。
(2)指名朗讀課文2、3自然段。聯系上下文理解“疲憊”一詞,讓學生從課文的內容中去理解詞語,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
(3)找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句子,學生自主發現,“那個小家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練讀,然后引導學生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紅軍。當對小紅軍有了一定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反復讀,讀出小紅軍的可憐來,在讀中升華對小紅軍的憐惜之情。
我一開始就抓住“倔強”一詞,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表現小紅軍“倔強”的詞句,學生通過對這些詞句的品讀,對小紅軍的形象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小紅軍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現了小紅軍的.倔強。任何人見了小紅軍的舉動都會認為小紅軍精神好、體力足、干糧多,陳賡同志終于被小紅軍說服了。體會“終于”一詞,從“終于”可以感受到小紅軍和陳庚相互關心,舍己為人這一高尚品質。
本文的細節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小紅軍的精神品質:外貌描寫從小紅軍的處境危險襯托他舍己為人的品質;對話描寫從人物的良苦用心體現人物的高尚品質;陳庚同志上馬后的心理活動,類比出小紅軍的可貴品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自己感動最深的句子,讓學生自由發問。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反思
《倔強的小紅軍》記敘了長征途中一個掉隊的小紅軍,寧肯犧牲自己也不肯騎陳賡的馬,不肯吃陳賡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紅軍戰士在長征艱苦生活中患難互助、生死與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贊揚了紅軍戰士一心為他人的崇高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紅軍長征中的艱苦生活及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革命精神,體會小紅軍一心為他人的崇高品質。教學難點在于理解“陳賡到底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小紅軍”。
我在學生閱讀課外相關材料及初讀課文之后,就課文內容提出他們自己不懂的問題;隨后又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簡單的'問題,并歸納。在充分體會到小紅軍及陳賡同志都極度饑餓、虛弱、疲憊后,我引導學生對“陳賡終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騎上馬,朝前走去。”這句話進行思考:這句話可以換個說法嗎?其中“終于”能否舍去?從哪里看出“說服”與“被說服”都是那么不容易,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了閱讀、歸納、討論、想象。學生們圍繞著自己提出的重點問題(小紅軍為什么要“騙”陳賡?陳賡全明白了什么?)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閱讀。學生們從陳賡“要求”小紅軍騎上馬,到“命令”小紅軍騎一段,再到跟小紅軍“商量”一起走,最后到無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感悟到了陳賡對小紅軍的關懷和愛護;從小紅軍倔強地拒絕,說自己“體力強”、“等同伴”、“干糧多”,感受到小紅軍對首長的愛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優良品質。圍繞一個“終于”的探究,學生在品讀陳賡與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精神所感動。“陳賡對得起還是對不起這個小兄弟”這一難點也巧妙地解決了。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反思
生:我從小紅軍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微微一笑他說自己的體力強,看出他十分倔強。
生:小紅軍明明掉隊走不動了,還做出要和馬比賽的樣子,說明他十分倔強。
生:他以等同伴為借口,支開陳賡,不要陳賡幫他,也說明他十分倔強。
生:小紅軍還謝絕了陳賡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糧袋一拉,拍了拍,證明他自己的糧食比陳賡的還多。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找得也很準。但同學們想過沒有,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讓陳賡先走,不拖累陳賡。
生:為了不拖累別人,寧肯犧牲自己。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看出,小紅軍的表情、動作、語言都表現了他的倔強。但我發現第10自然段,作者在寫小紅軍在拍糧袋時,不是像我們通常做的那樣挺起胸,使勁地一拍,以此來表現倔強,而是用輕輕地來表現他拍的動作。這么寫準確嗎這不是與倔強的說法相互矛盾嗎大家邊讀邊想,看看能不能從書中找出答案來。
生:矛盾。這么做不能表現他的倔強,他應該使勁地一拍,這樣更能讓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認為小紅軍不可能使勁地一拍,因為課文前面寫他已經累得掉隊了,他沒有那么大的勁來拍。
生:就算他有勁也不能使勁地一拍,因為他的糧袋中根本就不是糧食。
師:是什么。
生:課文后面說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他使勁地一拍,牛骨的聲音和樣子都和糧食不一樣,那就露餡了。
生:我認為小紅軍又累又怕露餡,只能是輕輕地拍拍干糧袋。
生:他又累又餓,可是還要堅持裝出有勁有糧的樣子,輕輕拍了一拍糧袋,正好說明了他的倔強。
師:大家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嗎。
生:我體會到小紅軍非常機智,非常懂事,他擔心陳賡同志知道他沒有干糧了一定要幫助他,使陳賡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勁地一拍,而只是輕輕地一拍。
生:我體會到小紅軍的品質非常高貴,他一心只為別人著想,而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我們也應該學習他的這種品質。
師:對!我們讀課文就應該像剛才發言的同學一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深入領會文中詞語的含義。
[:語文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學片斷較好地體現了這一要求。
本組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倔強的小紅軍》一文是落實這一訓練項目的第一篇課文。設計者抓住倔強,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在訓練學生一般語文基本功的同時,訓練了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能力。
在這一片斷中,教師一開始就抓住倔強一詞,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表現小紅軍倔強的詞句,學生通過對這些詞句的品讀,對小紅軍的形象從整體上進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輕輕地這個描寫小紅軍拍干糧袋動作的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揣摩、推敲,終于悟出了這一詞語的運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倔強的小紅軍》教案
1、讀懂課文,理解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熟讀課文,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質。
3、鞏固并學習常用的解詞、讀書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搜集的有關長征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真了不起,不但會搜集資料,而且還會把有用的資料整理出來,相信只要你們堅持長此以往,你們的收獲一定更多。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講發生在長征途中的一個故事《倔強的小紅軍》(板書:倔強的小紅軍)
知道讀寫“倔強”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同學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這位小紅軍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師巡視指導讀書姿勢,了解學生讀書情況)
這位小紅軍是怎樣的一個人?讀完一邊看出來的請舉手。
沒看出來的再讀一遍。我相信,這個問題每個同學都能看出來。讀書不要慌張,靜下心讀慢一點,一邊讀一邊思考。已經看出來的同學可以把你的看法寫下來。
有人讀了兩三遍了。這會兒一定有很多人看出來了。看出來的同學請舉手,我看看有多少人。
下面,我們交流一下各人的看法。
(生交流,師隨機板書:性格、外貌、思想)
說外貌時,指導學生說的簡練一點。
交流思想時,讓學生用“寧肯……也”來表達
同學們,小紅軍是個怎樣的人?把大家的意思集中起來就很全面。誰連起來說一說?先說外貌,性格,再說思想品德。
三、細讀課文,掃清疑難
同學們自己把書讀懂了。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話一點都不假。學語文就要好好讀書,邊讀邊思。不過,小紅軍的外貌、性格書上都有交待,他的思想品格云全市大家體會出來的,能體會出這一點的同學真了不起。但是,我們學語文不單單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語言文字,學習語言文字,所以要認真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能熟讀成誦更好。我想看看同學們是否讀的正確流利。
誰來讀第一、二兩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看書,同時畫出不懂的詞語。
指導學生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回顧、疲憊)點出“深情”作為鋪墊。“絡腮胡子”指導看圖理解,“倔強”用小紅軍說的話和寫他動作的詞語來理解。
四、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學生交流,然后請一生讀(師隨機板書:牛膝骨、停止)
是呀,看見小紅軍犧牲了,陳賡怎么能不懊悔,怎么能不責備自己!
生讀相關的句子,師板書:輕輕地拍
當你們讀到“小紅軍停止了呼吸”后,不由得又想到了前面的什么?
生找出相關的句子讀,師引導說出原來小紅軍說自己不餓、不累都是裝出來的(板書:裝的)
多么懂事的小紅軍,多么可愛的小紅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并且應當記住“讀書一定要注意前后聯系(板書:前后聯系),這樣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課文。——我想,現在再讀這些句子,感情一定不一樣了,請自由讀課文,把你的理解、你的感情表達出來,看誰讀的讓別人聽了之后很感動。
(學生練讀,抽生讀,師范讀,生齊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五、理解“深情”在這篇課文當中所包含的情意。(敬佩、激動、內疚、懷念)
六、作業
四下倔強的小紅軍網友來稿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
2、訓練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倔強、忍饑挨餓、疲憊、小鬼、絡腮胡子、口吻、浮現、青稞、硬邦邦的詞語。
4、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通過理解詞句,了解小紅軍和陳賡是怎么說、怎么做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教學難點:了解小紅軍在行軍途中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體會他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
體會陳賡為什么要打自己一個嘴巴?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掛圖、投影片。
教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培養小學生語感,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紅軍將士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翻越雪山,強渡天險,橫穿草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更為感人的是有許多小紅軍,他們人小志大,同樣用自己的雙腳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則永遠地倒在了行軍途中,再也沒有出來。陳賡同志每次回顧自己的革命經歷,就會想起一個關于小紅軍的故事。陳賡同志把他稱作《倔強的小紅軍》。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關于這個小紅軍的故事。看老師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請大家自己大聲地來讀讀這篇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詞可以多讀幾遍。
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奠定情感基調,讀通課文。
聽錄音朗讀全文。要求仔細聽讀,想想錄音讀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學生再次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部分反復誦讀。
請大家學著錄音中的老師再次讀課文。然后,選出一段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或最受感動的內容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己練讀。教師巡回指導。
五、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學習本文生字新詞。
讓學生有充分選擇的機會。展現自己認為讀的好的內容,以培養讀書興趣。
簡單說說你為什么喜歡讀這段內容。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理解本文的新詞意思。指導書寫稞忍兩字。
對于學生沒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師提出朗讀要求。可指名朗讀,也可讓愿意讀的'同學小組讀。
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正音。
六、指名學生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讓學生回答,并且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小結。學習語文重在讀,貴在品。今天這堂課同學們認真朗讀了課文,下一節課我們將進一步研究課文內容,一起來品品課文中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
2、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方法:以小組研究學習為主,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自己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導學生質疑,提出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二、學生充分質疑,老師根據學生的提問大致羅列出以下問題:(投影片)。
1、為什么稱這個小紅軍為倔強的小紅軍?從哪些地方我們能夠看出來。
2、小紅軍是如何一步一步說服陳賡同志騎上馬先走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3、面對這樣倔強的小紅軍,陳賡同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
我們今天學習的方法是這樣的,一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個小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尋找,認真思考、小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假如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什么疑問,可以問問其他小組的成員,或者直接問問老師。
四、組織交流以上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體會小紅軍的倔強和在陳賡同志內心的后悔、自責中表現出的對小紅軍的關心。
投影句子。課文第四、第六、第八、第十自然段內容。指名學生抓住小紅軍的神態動作來感悟他的倔強。
2小紅軍的倔強和課文中的陳賡同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如何一步一步地說服陳賡同志的,也能看出他的倔強來。
對比投影課文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自然段。分角色朗讀課文2到10自然段。
回答怎么說服的?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
不肯騎。
體力強。
不肯走。
等同伴。
不肯吃。
有干糧。
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板書。
一心想著別人。
陳賡同志有沒有意識到這點?
4學生表情朗讀課文11到16自然段。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
5出示練習題,啟發想象,深化認識。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紅軍,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耳光,他是多么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師總結全文,課外延伸。
在長征途中,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紅軍將士都會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同學們如果想了解更多這樣的故事,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去尋找收集。
《倔強的小紅軍》教案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倔強、荒無人煙、忍饑挨餓、疲憊、口吻、遞給、香港、硬邦邦”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對話部分,體會重點詞語的意思,讀出人物相應的語氣,了解人物的內心。
3、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并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及所蘊含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從課文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內心(思想);
2、聯系上下文,從“陳賡明白了什么”理解小紅軍的高貴品質。
課時安排:2課時
2、從課文的題目可以看出這是篇寫人的課文,我們要怎樣學習?
1、課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一定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哪幾位同學來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要邊聽邊想,字音讀準了沒有。
(要指導讀準第三聲“忍”“吻”)
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怎么樣?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
3、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一)解讀文本
1、課文對小紅軍的描寫,哪方面給你的印象最深?是動作、語言、還是神態?
2、本課有個特點,就是在小紅軍與陳庚的對話中表現小紅軍的思想感情。課前已經要求大家畫出對話部分。請同學們再次認真默讀對話部分,想一想,課文寫了幾次對話?從每次對話中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畫出有關語句,在旁邊簡單寫出你的感受,再與同桌交流。
3、小紅軍和陳庚的三次對話,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較具體指導理解第一次對話,第二、三次對話主要是自學)
答題要點
聽到 看到 想到
第一次: 體力強 賽跑 拒絕讓馬
第二次: 等同伴 堅決 拒絕同行
第三次: 糧食多 拍拍 拒絕讓糧
4、小紅軍為什么不騎陳庚的馬?為什么拒絕與他同行?為什么拒絕他讓出的青稞面?小紅軍到底想的是什么?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紅軍,當時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雖然……還是(不能)……因為……”的句式表達。
5、想象要有依據,小紅軍筋疲力盡,小紅軍餓得發昏,你是從課文找到依據的嗎?說說看。
(二)練習朗讀
1、接下來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對話部分,請看要求:
先自己讀一讀,注意體會“用命令的口吻說”“倔強地說”“無可奈何”“輕輕地拍了拍”等詞語的意思,讀出相應得語氣,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讀。
2、哪位同學來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
3、哪兩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要讀出相應的語氣。
要指導評讀,是不是讀出了相應的語氣。
評讀時,相機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投影:
1、“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馬走吧。”
2、“你要同我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
3、“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你快騎上馬走吧” “那就比一比吧”“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都表示強烈感情,可是句末用的卻不是感嘆號,而是句號。朗讀的時候,語調要上揚好,還是不上揚好?大家讀一讀,體會體會。
1、小紅軍瞞過了陳庚,陳庚騎上馬走了,課文的后半部分,誰來讀一讀?
2、陳庚回頭找到小紅軍,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陳庚全明白了:小紅軍說自己……其實……,說自己……其實……,小紅軍這也拒絕,那也拒絕,是……”等提示語說一說。
3、小結。課文的后半部分,表面上是在寫陳庚,其實還是在寫小紅軍。陳庚受的感動有多深,小紅軍的精神感人就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