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的回應和思索,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書籍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感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柴靜看見讀后感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蕩。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里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采擷,慢慢成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陳虹這犀利的語言就像一盆冷水潑到了柴靜身上,就好像一把烈火被大雨澆滅了熱情。曾作為湖南衛視“新青年”主持人的柴靜輕松自由,不拘灑脫,她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奔騰不羈。然而進入央視后,服裝、發型、言行舉止都被嚴格約束。她好像剛步入大學的我們對襲來的一切不習慣、不適應。但是她不是畏難而退的弱者,而是知難而進的強人,勇敢地選擇接受殘酷的現實,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不斷提升自己。從矯揉造作的現場采訪變身為有思考力有洞察力的主持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是非典時期的記錄,我很佩服她的勇氣和強烈的求知欲。與剛來時的小姑娘相比,她學會了勇敢。“雙城的創傷”在別人眼里是教育問題,她卻讀懂了孩子間復雜的情感和堅固的友誼。慢慢的,她由淺薄懵懂走向成熟穩重。柴靜并不優秀,卻可以在磨練中變得強大,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人生就是一場蛻變,蠶蛾唯有歷經漫漫長夜,掙脫重重束縛,才能蛻變為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然而在這期節目中,由于柴靜采訪吸毒女、同性戀者,于是就有人評價:“自從柴靜去了新聞調查,節目就墮落到了去拍網站新聞的最底下一行。”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樣去關心邊緣人群只是為了聳動,吸引眼球。“只求認識與了解自己”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訪時病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記得那段時間大學生藥家鑫開車撞人后連刺被撞者六刀鬧得沸沸揚揚,若不是《看見》對該事件的真實闡述,深入了解,在我的認知里藥家鑫就應該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二代,是一個心理畸形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魔。采訪就是為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了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丑,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們要學會接受吸毒女、同性戀者,這些我們口中所謂的“下流”“另類”人群。當我們批判踩貓女時,是否看見了她對生活的無奈,內心的壓抑。藥家鑫擁有的也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家庭的壓力造成了他內心的恐懼,從而釀成了不可修復的悲劇,如今他的父母再也沒機會傾聽兒子內心的聲音。一個“死刑”結束了他的一切。所謂堅守正義、捍衛法律權威的背后是兩個家庭的破碎與絕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次救贖的機會。雖然柴靜的這些調查不是宏大的時政熱點,但卻點點滴滴激蕩人心,充滿人情。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的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畫面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在這條路上,我們學到了許多課本所不能授予的人生真諦,看到了許多拭去浮華的真實。在這采訪的過程中,“柴靜們”奔走在收集信息的前線:非典病房,地震災區······真實的報道需要真實地去感受。不論狂風暴雨,冰雪艷陽,他們毫不畏懼,毅然接受。在時間的磨合下,柴靜與自己的同事們建立了堅不可摧的友誼。陳虹是給她批評最多的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所以雖然陳虹已離我們而去,但“陳虹不死”。“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正是他們情誼的深情吶喊。在《看見》里,柴靜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后記。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柴靜看見讀后感
也許這就是柴靜,全面、客觀,這就是《看見》給我們的感觸和感悟。是的,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眼里只有好人和壞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眼里只有對和錯,而今的我終于明白其實“正”不是一個立方體,方方正正,棱角凸立,真正的“正”應該是圓潤的,這個理解讓我醒悟了這十年的路,不是我心中價值標準不對,不是我心中堅持的“正”不對,只是方式和呈現的模式有時會誤導了最初的標準模式,生活不可能調整,但我們需要微調。
柴靜看見讀后感
喜歡這本書的封面。柴靜溫柔的`看著眼前的生機活力,年老一代和新起一代注定的交替,而她融入其中,代表了另外一種氣息。她的身邊有和善,有無知,有無畏,也有細細探究的審視,在諸多目光中悠然自得,放松坦然,保持自我,這是一種氣韻,也是一種風度。
干凈爽朗的打扮,樸素親近的穿著,或許不論她在哪,或是萬眾矚目的頒獎臺,或是陰暗破舊的小旅館,或是草莽深處的原始農家,能在粗魯威脅的縫隙中啄出真相,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喚出真情,我覺得她是這個時代的亮點,我能發現她,對我而言是老天給我的禮物。
最近腦子里一直在翻騰著以后從事新聞工作的念頭,一直在幻想我能否保持住這一份或多或少、清淡卻長綿的,追求柴靜的熱情和志向,更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像柴靜、白巖松和崔永元一類的新聞工作者那般博學多識,談吐之中自帶淡雅,不疾不徐。
剛剛又看完了很多年前cctv—10《人物》對柴靜的采訪,網上目前除新聞外,再少有關于她的片段。看著她對道路的摸索,只覺得前路漫長,心想如果你寫一本明明白白的武林秘籍該多好!這樣哪怕開始像你一樣,錯誤追求見血封喉,也比絲毫無果好的多啊!
或許現在的種種思考和最近不安分的血液澎湃,在昭示我,嘿!管那么多干嘛!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走就是了!
我一定要看見這世界萬樣風景,遇見萬般人物,淌過河流邁過高山,行下萬里路。
柴靜看見讀后感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采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下面是本站小編向各位推薦的柴靜看見讀后感800字,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看見》里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該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志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采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溫暖的跳動就是活著;雙城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采訪時并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里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于,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著它;有時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為,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于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于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的壓力下,做到內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為,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著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可以讀完,這也許得益于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于尖銳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說,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于生命,最終也回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xx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說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于自己的經歷,也來自于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說:“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采訪經歷,事后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柴靜看見讀后感
斷斷續續,讀了一個月才把這本書看完。中間哭了很多次,一開始還不知道控制情緒,流淚就流淚了,再看下去覺得每一個字都牽動淚腺,反而做好了心理準備,暗暗咬緊嘴唇,就是不哭,倒是好些了。
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其實很壓抑,它就是要帶著你觸摸到最真實的東西,沒有任何包裝和修飾,等到你猛的一下子反應過來,它又在你耳邊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說,我給你看的只是真實。然后等著你心中翻江倒海,等著心神魂魄集體發抖,再等著你忍到呼吸平緩睜開眼后,接受它講述的真相。
情感太過充沛,所以看一會斷一會,饒是這樣,室友還吐槽你最近仿佛特別的感性,是有什么心事么?然而只是呆呆的書生氣迎著一陣清冽的寒風霜雪,兩廂碰撞之后,觸摸世界就多了一層深刻,或嘗試深刻。
如作者所言,這本書里“我”太多了些,讀完我覺得,當做作者的一種成長記錄也不為過,只是有一點令我驚喜,這段成長記錄里我們可以借鑒的東西太多了,穿街轉巷,總有一些熟悉的氣味。
最后一點,文字功底很厲害,很喜歡書中的景色描寫,筆觸細膩,一字一句真像是寫在心上,每讀一句,心就跳動一次。
應當多回頭看看。
柴靜看見讀后感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能夠讀完,這也許得益于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看見》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于生命,最終也回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說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于自己的經歷,也來自于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說:“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看見讀后感,柴靜看見讀后感,讀看見有感
柴靜,是大陸最著名的新聞人了吧,但看她的《看見》一書,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大新聞——她也不在意新聞的大,而是《雙城的創傷》,講六個孩子接連自殺的事情。
只是落筆,我的眼淚忍不住都要出來了。
這種落淚,并不僅僅是悲傷,甚至悲傷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為一份我們都失落的憧憬。那六個自殺的孩子,乃至他們的火伴,他們知道他們生命的重量在哪,他們用生死衡量了它。而我們,卻失落了這個憧憬。
這個憧憬,就是愛。
第一個自殺的女孩叫苗苗,她漂亮,比漂亮更重要的,是她“能理解人”,她是能“聽別人說話的人”。因這份特質,她成為一個小團體的核心人物。這個團體的男孩們,對她的愛復雜起來,最終對她表達了恨與攻擊。她自殺,她的伙伴們覺得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因承受不住失去,還有人愧疚,接連自殺。為什么六個孩子會接連自殺?大人們的理解是,太邪,說不定有邪教。當地政府的做法,是試圖封鎖這個新聞。柴靜和她的團隊的做法,是去看,看見孩子們的真相,她們,真的做到了。()。
孩子的時候,誰不是這樣?但為什么,做了大人,卻都忘了。
孩子們用生與死,表達了對感情的在乎。大人們卻只會說,掙錢掙錢,丟臉丟臉。看了一些評論,很多人和我一樣的感觸,說這篇文章是《看見》一書中最觸動自己的。那是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東西。
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最美的女子初美自殺了,男主人公渡邊痛徹心扉,他突然明白了初美最寶貴的地方是她身上還保留著一份憧憬:
它類似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一種從不曾實現而且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憧憬。這種直欲燃燒般的天真爛漫的憧憬,我在很早以前就已遺忘在什么地方了,甚至在很長時間內我連它曾在我心中存在過都未曾記起,而初美所搖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長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
這份憧憬,就是愛,就是不惜代價也要愛。
所有的父母,所有的中小學心理老師,都該看看這個采訪,或這篇文章。尤其是心理老師,光有專業知識,遠遠不夠。
柴靜《看見》讀后感
初來大學的第三天,在圖書館里閑轉發現了這本書,隨手一翻是采訪高曉松那一段,有些興趣便開始讀了。
大一事情較多,前前后后將近一個月才把書看完,每看完一章,便會去找對應的采訪視頻看。
最觸動的是藥家鑫案,他那種絕望恐怖的感覺,“一瞬間,好像所有的路燈全滅了”。以及留給兩家父母的永遠的創傷...
“藥家鑫的房間桌上,放著他十三四歲的照片,家里沒有近幾年的照片,照片前面放著一副眼鏡,他在庭審的時候戴過,眼鏡邊上放著兩張濱崎步的專輯”。
“藥慶衛說:‘四十九天了??????電腦沒停過,就放在那,一直放著他愛聽的歌,他說:’爸,你給我放那些歌,我聽一下就能回去。‘”
“藥家鑫的床上換上了涼席啊,掛了蚊帳,他媽說:‘夏天來了,我害怕蚊子咬著他。’她天天躺在兒子的床上睡覺,‘我抱著他平時愛抱的那個玩具,那個狗熊,我都沒有舍得去洗,我就不想把他身上的氣味給洗掉。‘”
“藥慶衛說:’我在農村的時候,總聽說人死了以后家里會有動靜。我以前特別害怕這個動靜,現在特別希望有。其實有啥動靜,什么動靜都沒有。‘”
“快到傍晚,客廳已經漸漸暗了下來,他停了一下,說:‘沒有,真的,人死如燈滅。’”
我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愛。逝者已逝,無窮的痛苦留給了存在的人。
但這應該引起人們的思考。去翻了藥家鑫之父藥慶衛的微博,時至今日每條動態下必有辱罵之聲,最有意思的是有人發“中國命案破案率只有10%”,這是在刺激他的父親,是想讓他想“不去自首就好了”嗎?真是一種病態。
柴靜的描寫很細膩,在她的文章中我收獲了許多。
“《金剛經》里,有一句注解‘念起即覺,覺已不隨’,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緒判斷的,但要有個戒備,念頭起來要能覺察,覺察之后你就不會跟隨它。”
“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
“‘痛苦是財富,這句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對待事物,看見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去感受它。
柴靜《看見》的讀后感
我很喜歡柴靜,她知性優雅,她的文字渾厚大氣,讓人悠然神往,加上朋友推薦,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看見》。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在《看見》中,我讀到了一名記者從早期的懵懂、青澀到后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淀。她的文字樸實無華,令人感動,同時透過文字又展示了她作為一名記者的職業素養。我雖不是“柴迷”,但從內心尊敬她,也渴望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歷中完善自己,變得獨立自主。
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處于愛美的階段,關注的是青春時尚流行,“深度”對她們來說,更像“偏門”。但看看李凱京是怎樣評價柴靜的吧——知性優雅、渾厚大氣、獨立自主……尤其是她說:“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這讓記者甚是吃驚,一個孩子的思想竟如此成熟!
記者的評價,也得到了語文老師的確認:有想法,勤奮踏實,從不認輸。李凱京說:“喜歡讀書,最喜歡契訶夫的作品,還有最近看的柴靜的書,這些書都有深度有思想……”
這,是一種成長,就像一株小草獲得了額外的陽光,優秀于同伴。
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這樣一本書,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我們無法判斷,一本書、一個靈魂、一個思想對孩子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大是小。但我們堅信,當你說出“渴望像她一樣”,渴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時,這種影響一定是良性的,也是有益的。青春年少,壯懷激烈,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很重要。對于一個人來說,遇見一本好書,無疑是在迷茫的時候,一個最好的指引。
或許,她會成為第二個柴靜,成為一名思想深厚的記者,即便不能成為和柴靜一樣的人,這樣深邃的浸潤,也一定會使她成為一個自立而堅強的人。
一本書的厚度真的無法量度,但書的厚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深度,所以書讀得越多,眼界越寬闊,看得越高遠。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這個工具,無形也無價。
柴靜《看見》讀后感
坦白的說,我并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講比賽。一位清秀卻不失氣場的記者,單薄的身體卻毫無畏懼的發問,和緩的聲音卻滲透著一種堅定。從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里會不時的充斥著關于柴女子的話題,勇于探索事實真相,不臭氣的才女子。
書如同人一樣,沒有復雜華麗的裝幀,沒有各種名家的評語,普普通通中滲透著親切的質樸。
書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經是社會熱點,有的已經稍久遠去,或過于細小的不值一提,但在書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讀者或故事會,里面也有許多離奇或悲慟的故事,大多也源自于生活,為什么看柴靜的《看見》卻如此打動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為她文字的樸質、踏實、沒有攻擊式的抗爭,更不會暴跳如雷,為什么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當中,有父母、親人、老師的陪伴。柴靜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陳忙—柴靜以此人開篇又以此人結束,書中又反復提到此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話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呀!除此人外,老郝、老范由一開始工作上的戰友變成朋友、閨蜜、親人,她們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和一致的價值理念,那種幸福是無法溢于言表的!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同樣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長大,尤以奶奶的摯愛最為深刻,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憶,從她的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么親切的描述,多么真實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頁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寫起。記得全國出現非典的時后,我所在地河北廊坊,離北京重災區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少有車輛人員的踩踏,道路都顯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現在看書中的場景依稀可以回到那個時候緊張的氛圍。無能為力做不了志愿者也當不成醫生,于是就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感悟人性的溫暖和偉大,隨著閱歷的增長,不是更愛流淚了,而是我的感悟越來越多了!我從來不認為眼淚是懦弱的表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淚的`權利。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正在午休,起來上課的同事后來回憶說到還以為自己高血壓了,怎么在床上感到頭暈目眩的,孩子午休過后興奮的從教室跑向操場,此時地震正在無情的侵蝕著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誰也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真的。柴靜的書中還原的不僅僅是當時地震的場景,更多的是與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內心世界,灰暗慘淡的世界有那么多強烈求生的欲望,但有時對活著的人來說,活著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哭泣、流淚也只是對上天不公的一種怒吼,心中情感的發泄。我似乎能透過柴靜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慟的雙眼,和無助的雙手!
你看到的不止這些,藥佳鑫、雙城記、盧安克等等等等,每一個標題背后都有一串數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這些與自己都很遙遠,卻又真實存在而頻繁出現。
我看見了,不知你看見了嗎?為盲目著點亮一盞亮燈,讓無知者展開一個未曾知曉的世界,讓當下者反思過去,品味現在,展望未來!這就是柴靜看見。
柴靜《看見》讀后感
《看見》是2013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該書講述柴靜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看見》讀后感范文,歡迎參閱柴靜《看見》讀后感!
一天照舊在微博上瞎逛,忽然看到柴靜即將來深圳簽名售書的消息,心里一動。幾個月以前,我讀過她寫的一篇博客《日暮鄉關何處是》,寫的是作家野夫,一個孤懷激憤、大山一般的男人。我讀完幾乎不能安靜下來,印象里寫得出這樣文字的女子,似乎只有章詒和,那種滿紙淡墨中的豐厚,有些唐傳奇的味道,令我悠然神往。
我決定去看看她。可惜,雖然提前了半小時來到深圳中心書城,還是晚了。全是人,所有能看見講臺的縫隙都沒堵得嚴嚴實實。我買了一本書,在人群外四處游走了一番,恨恨而去——第一次追星就此以失敗告終。
回家馬上看書,感想很多,趁著冷卻之前決定捋一捋。
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 “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于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后期則完全是出于一個“人”的內心呼喚。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后,她卻說:“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后來報道“兩會”的時候,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采訪自己家的小區居民入手。可以說,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后繼采訪的成功,有內心的驅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于這些超出她經驗和認識范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后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個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病;以理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復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不要預設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只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按照事物發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么?是經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么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回歸“尋常”,就像她的同事評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正是基于這種回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出來了(這就是我曾經為“相似的你我”這個網名深深激賞的原因),所以采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認為,所有的章節里,《無能的力量》是核心,讀明白了這一篇,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我讀完這一章只有兩個感受:第一,為什么我們要歷經千辛萬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適的人讀到合適的書才會形成的一些觀念,在一個德國人盧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當然。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樣想,也那樣做了,他們覺得尋常的事情,到了我們這里為何如此之難?看來,我們對于“尋常”的理解,早就錯位到一種離譜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聞和教育。既不可為了印證自己想好的主題去采訪,也不要想象孩子應該怎么樣就拿這個去“規范”孩子的發展;新聞歸根結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為了讓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潑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做的那樣“讓心死去”。
現實有些殘酷,中國的事情就像柴靜引用的里爾克的詩: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能怎么辦?柴靜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地給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錢剛說的“讓問題浮出水面,自會一步步解決”;要么像盧安克說的,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著自己能改變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陳丹青說的那樣從內心深處“認了”,覺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勞。柴靜舉出的例子很多,美國民權之母帕克斯說“我只是討厭屈服”,中國的胡適說 “要獨立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而眼下她的采訪對象、為一瓶礦泉水要發票的郝勁松說:我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我覺得,柴靜是個決絕的人,人性的柔韌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暫時是。她關心“弱勢群體”和發自內心地羨慕盧安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她渴望像盧安克一樣思考和看待問題,可那是另一種社會情境和價值體系下發生滋長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像盧安克說的:德國都已經完成了,中國才剛剛開始。她還需要繼續上路,修行,我們更應該如此。
最后要說的是,柴靜和她的同事們(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從側面說明柴靜能做到這樣的成績絕不是偶然,因為根本上,鏡頭前和鏡頭下的她是同樣一個血肉豐滿的人。陳虻表面精明、尖銳,時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可內心卻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經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復燃,讓人心痛也讓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組成的三駕馬車,彼此觀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愛。老范中途出事離開,柴靜第一次感到決定自己悲歡的人就是身邊的幾個人,在難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腦袋堆在一起說:以后哪兒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塊吧。可惜離別還是會發生,柴靜告別了新聞調查,老郝自此再沒和別的出鏡記者合作,寧愿萬水千山獨自一人。
柴靜《看見》讀后感
花了兩個工作日,將柴靜的新書柴靜看見通讀完。寫下這篇看見讀后感,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性的選擇標志性事件,只選擇了在工作當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舍友說她對柴靜沒有感覺,她喜歡楊瀾,之前讀過楊瀾的一問一世界,整個書中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氛圍,很是歆羨。可是它距離我的生活太遙遠了,我不會同時輾轉于六門語言之中,我沒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一切與我很是不同。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的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柴靜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的深刻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這時候,心理想:如果一個人把生活中的種種細節都體味的如此之深,那她的生活豈不是很累,很矯情?自己也曾經想,如果沒心沒肺地過每一天,開開心心,那活著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書中,經常會引用胡適的一些名句,這折射出柴靜對胡適的認可和贊同,我也是極敬佩胡適的,所以我們都是平常人眼中的憤青,政客口中的激進分子,我們討厭屈服,但起碼,這證明了我們的心還是熱的,它依舊在跳動,為這個世界的美好事物。
下面是一些我很有感覺的句子之摘抄:
1.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
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2.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做了壞事的人。這句話理解起來很簡單,它告訴我們如何全面地看待一個問題,如何在沒有深入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避免對他的評價。
3.越是聰明人,越要下笨功夫它告訴我們即使聰明,依舊要勤奮。
6.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不解釋,他的話!
看見讀后感,柴靜看見讀后感,讀看見有感
之所以會買柴靜的《看見》來看,還是因為之前看過柴進主持的節目才來看的,不過買來之后,卻沒看,直到這次端午節,我才趁著假日看了。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斷斷續續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心,看到第二章節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的“英雄事跡”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記得2015年11月26日,bbc中文網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的bbc新聞學院(bbccollegeof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人才制定的規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創報道》。其實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的原創,但是我還是一直在想原創中要夾帶多少來自記者的主觀思想。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對事件產生偏激情緒。“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聞報道的標準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難。記者是以人出發去探求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就很難保證不會被當事人左右態度。柴靜說看到貴溪翻墜水塘的校車中幸存的5歲的貝貝眼神中的創傷和委屈,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想要認清現實,只能老老實實,從憤慨出發,向事實走去。
無論如何,應當把對事件判斷的權利移交給大眾,所以報道的時候,記者和所屬媒體應該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因為追星,所以看過太多報紙和媒體為了噱頭而做的不實報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標題黨,如果明星追究則告上法庭或者媒體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選擇置之不理,也更加惡化了這一現象。有時候大眾就成為被媒體愚弄的對象,同樣一個事情兜兜轉轉卻發現不過是游戲一場,這種感覺讓人惱怒。很多人不把娛樂新聞當做新聞看,可是既然叫做“新聞”,就是屬于這個行業的,一些小事能夠折射更多現狀。
新聞本應該是件挺嚴肅的事兒。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見》讓我對c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關注無數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現,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柴靜的《看見》,讓我看見,也讓我對自己以前的觀點有了很大的反思。
看見讀后感,柴靜看見讀后感,讀看見有感
最近,我看了柴靜的《看見》,這本是,我是在新華書店閑逛時買的。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于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后期則完全是出于一個“人”的內心呼喚。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后,她卻說:“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后來報道“兩會”的時候,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采訪自己家的小區居民入手。可以說,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后繼采訪的成功,有內心的驅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于這些超出她經驗和認識范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后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個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病;以理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復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不要預設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只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按照事物發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
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么?是經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么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回歸“尋常”,就像她的同事評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正是基于這種回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
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出來了(這就是我曾經為“相似的你我”這個網名深深激賞的原因),所以采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認為,所有的章節里,《無能的力量》是核心,讀明白了這一篇,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我讀完這一章只有兩個感受:第一,為什么我們要歷經千辛萬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適的人讀到合適的書才會形成的一些觀念,在一個德國人盧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當然。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樣想,也那樣做了,他們覺得尋常的事情,到了我們這里為何如此之難?看來,我們對于“尋常”的理解,早就錯位到一種離譜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聞和教育。既不可為了印證自己想好的主題去采訪,也不要想象孩子應該怎么樣就拿這個去“規范”孩子的發展;新聞歸根結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為了讓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潑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做的那樣“讓心死去”。
現實有些殘酷,中國的事情就像柴靜引用的里爾克的詩: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能怎么辦?柴靜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地給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錢剛說的“讓問題浮出水面,自會一步步解決”;要么像盧安克說的,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著自己能改變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陳丹青說的那樣從內心深處“認了”,覺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勞。柴靜舉出的例子很多,美國民權之母帕克斯說“我只是討厭屈服”,中國的胡適說“要獨立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而眼下她的采訪對象、為一瓶礦泉水要發票的郝勁松說:我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我覺得,柴靜是個決絕的人,人性的柔韌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暫時是。她關心“弱勢群體”和發自內心地羨慕盧安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她渴望像盧安克一樣思考和看待問題,可那是另一種社會情境和價值體系下發生滋長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像盧安克說的:德國都已經完成了,中國才剛剛開始。她還需要繼續上路,修行,我們更應該如此。
最后要說的是,柴靜和她的同事們(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從側面說明柴靜能做到這樣的成績絕不是偶然,因為根本上,鏡頭前和鏡頭下的她是同樣一個血肉豐滿的人。陳虻表面精明、尖銳,時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可內心卻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經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復燃,讓人心痛也讓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組成的三駕馬車,彼此觀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愛。老范中途出事離開,柴靜第一次感到決定自己悲歡的人就是身邊的幾個人,在難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腦袋堆在一起說:以后哪兒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塊吧。可惜離別還是會發生,柴靜告別了新聞調查,老郝自此再沒和別的出鏡記者合作,寧愿萬水千山獨自一人。
這似乎也違背了職業精神,但管它呢,誰讓她們相互之間如此眷戀,誰讓她們有過這樣一段無與倫比的驕傲的旅程。
柴靜《看見》的讀后感
第一次發現這本書是在同學的桌上,柴靜這個名字雖早有耳聞但并沒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個央視記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樣的一個記者能讓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無忌憚地玩耍,而《看見》這一個名字又有種莫名的沉重感。
個人認為讀的速度過快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一本書,二百八十八頁,二十個章節,二十六萬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內容的厚重感卻絕不允許你匆匆掠過,打開品讀讓人不禁停下來深思,合上又讓人不舍。
“人們聲稱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福”。《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她說關鍵不是別人能給什么,而是自己內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那時的陳邙對柴靜說: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長,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相比起來,我的青春或許不值一提,但青春對于每個人自身來說都是同樣的刻骨銘心。像那年的高三,沒有人會記得你考過多少分,沒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開時失落的模樣。但只有自己記得曾經做題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經在失敗時痛苦地向朋友傾訴,只是因為不甘心。也許很多努力貌似徒勞無獲,但對一個人來說,他得到的是博爾赫斯說的“時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靜已經有成熟的淡然,在許多誤解與反對的聲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責任。藥家鑫的故事那時傳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件事。就如那時的我寫作文常想著如何把這個人批判得再犀利一點,把這件事說的再有深度一點,然而看過這本書后發現自己是多么的無知。自己那所謂的觀點不過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觀點。柴靜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失敗的教育才會釀成如此悲劇。書中是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注事件的本身,關注真相,這也是柴靜這本書一直想傳達的觀點。
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網絡信息,我們又是否能像柴靜一樣去關注真相,關注事件本身,面對社會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書中講到的許多新聞事件,像華南虎事件、虐貓事件,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報道后是熱議紛紛,網友的批判聲也能壓過新聞的本身,然而看過這本書后,有人會后悔曾經的妄下論斷,也有人會因為刺痛的傷口而開始謾罵。而我學到的是在許多事情發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結論,發表意見,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換一個角度或許你會發現缺口。對真相的拷問與挖掘,理智對待我們所見的不公,也許是我們該學會的一種能力。
《看見》這本書是柴靜十年的心路歷程,我自認閱歷尚淺,她所抵達的高度是我不能觸及的,但也正因為這樣,讀書的意義就顯得更深遠,從讀書中經歷他們的心路,在自己的領悟中成長,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柴靜《看見》讀后感
沈嘉駿—“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不一樣的花在綻放,讓我們跟隨柴靜的腳步,去看見他們吧。”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留守兒童的痛楚,相對來看,盧安克是那么的善良,他陪伴著孩子們,盡管他只能做到如此。他是開朗的,他一直堅信明天的美好。他對待孩子們,也不會有強烈的依賴和占有,只是希望他們快樂。同時,他也向往自由。盧安克,雖是無能的。但無能不一定是真的沒有好處,在我們因無能而產生的一些負面情感中,我們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吸取教訓,后面才會更優秀。小小一次無能所帶來的挫折,并不會帶來終身的遺憾,只會讓我們更有力量罷了。所以我們要有好的毅力,承受住無能帶來的痛苦,那也是一種磨練吧。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這個故事中,一個同行想要救一個小女孩時,卻無能為力時,我不禁感嘆:人生中總有這樣的情況,總有自己無可奈何之時。但我們不能給自己留下遺憾,那個同行所經歷的事,必定是他終身的遺憾。盡無志而不至者可以無悔矣。盡力去做每一件事,就不會后悔了吧。所以對待人生也是這樣,全力以赴,認真對待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同時,這個題目也引發了我的思考。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是啊,社會上,不需要弄虛作假,也不需要對某個事情添油加醋,在記者這個工作上,更要注意這一點,不能刻意求新。這樣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反而會令人厭惡。而真實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真實可以讓人更加充分的了解社會。所以,我們也要追求那一份真實,那才是最美妙的事啊。
以上是我印象最深的兩篇文字。這本書也讓我重新關注起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美好,讓我體會了不一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