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jié)后寫出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篇一
也許是文化差異吧,其實我對她的感覺遠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癡迷。
當勇敢的蘭登揭開“圣杯”的.神秘面紗,當男女主人公日久生情時,而作為見證人的我還迷迷糊糊。我常自我調(diào)侃,好在這是譯本。文化這東西說起來真的令人琢磨不透,你無法通過一個人的長相判斷他高雅與否,同樣也不能就他的財富說他是不是真的成功。
但不可否認文化對一個民族有不可忽略的影響。譬如拿通常作為比較的東西方文化來說,有人就說過東方文化混合著羊性,而西方文化則把狼作為圖騰。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篇二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丹·布朗的懸疑小說《達·芬奇密碼》講述了一個驚險萬分,又令人欲罷不能的故事-----一日的午夜,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大陳列館的鑲木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時刻,館長脫光了衣服,明白無誤地將自己的身體擺成了達·芬奇名畫《維特魯維人》的樣子,還在尸體旁留下了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密碼。本文的主人公符號專家羅伯特·蘭登與密碼破譯天才索菲·奈芙背負著解開這個密碼,找到郇山隱修會掩蓋的秘密任務(wù),不然,歷史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我驚訝于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迅速的判斷能力。如果拋開雷·提彬“謀殺的組織者”的身份不說的話,我想他也是一個值得令人敬佩的歷史學(xué)家的。在他給索菲解釋“圣杯”時,他從上古時期(耶穌誕生前)一直講到了近代社會。他說到了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他發(fā)現(xiàn),在這幅畫中,耶穌的十三個門徒竟由十三位男性變成了十二位男性和一位女性!耶穌右手邊上的那個是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耶穌的妻子----抹大拉的瑪利亞。這還不算,蘭登還給出了一個更為離奇的解釋,“如果你數(shù)一下他們的胳膊,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手屬于……它不屬于任何人。一只無名之手。”蘭登和提彬?qū)κケ瑢ㄉ诫[修會的解釋總是這么細致入微,他們的見解、眼光總是這么獨到,甚至發(fā)現(xiàn)了一些平常人不會去注意的東西,例如《最后的晚餐》中的“無名之手”和未出現(xiàn)的圣杯。他們用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吸引讀者的眼球。難怪它是如此引人入勝。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譜寫的。當兩個文明交鋒時,失敗者的文明史就會被刪除,勝利者會編寫頌揚自己而貶低被征服者的歷史。正如拿破侖所言“什么是歷史?只不過是編造的謊言罷了”。誰也不知道事實真相,誰也不用知道。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篇三
每一個自我,都是神的創(chuàng)造。——約翰艾克里斯爵士。
很高興能在能在很短的幾天內(nèi)看完《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因為即使是用中文印刷,它也是厚厚的。盡管它是一部長篇小說,但它所敘述的,不過是一個夜晚發(fā)生的事罷了,而這一夜,卻是決定了歷史長河流動的方向。
基督教問題在國外一直是個熱點,這本書就是圍繞宗教來展開它的故事的。深夜里,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被人槍殺,他死前最后的掙扎是用自己的身體擺出了達芬奇著名的畫作《維特魯威人》(就是“黃金分割比”那一幅)的模樣,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關(guān)于達芬奇畫作的密碼符號,從而揭示了一個被塵封千年的,一直由一個神秘組織守護的秘密。
在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同時,作者又用他深厚的知識底蘊使讀者折服,其間每個人物的談吐都是作者豐富知識的積累和濃厚的人生閱歷的流露。讀這本書,可以說讓我對宗教以及基督與了更多的了解。
書中的兩大宗教組織——郇山隱修會和天主事工會為了一個秘密而互相爭斗,那個秘密書中把它說成是“圣杯”,是一個會觸動世上每個基督徒心弦的“上帝之子耶穌有無后裔”的問題。
仔細一想,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書中寫到的只是在眾多假設(shè)中選取了最戲劇化的一個:抹大拉的瑪麗亞是耶穌的妻子,并且他們還生有后代。這個說法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就這一點而言,已經(jīng)足夠引起傳統(tǒng)教會的憤懣了,教會認為耶穌基督是一個神,一個精神領(lǐng)袖,他不具有人性,只有純粹的神性,所以他不可能有妻子,不可能有子嗣。
也許作為一個不篤信基督的人,我不會理解他們。但我一直在思索:為什么他不能談戀愛、生兒育女?為什么耶穌不能有人的天性??很簡潔卻很模棱兩可的回答是:他是一個神。神性,即人性弱點的對立面;在信徒眼里,自己不能控制欲望,不能遠離罪惡,只有向神乞求解脫,面對人性的弱點與短肋,他們只有選擇回避,從而“制造”出一個“完美無缺”的神,但是那個神的內(nèi)在卻是虛無的,他有了一切人們所沒有的,他沒有人性,而小說中天主事工會恰恰是要通過找到并毀滅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尸首來抹除耶穌生前的一切。
真是虔誠但卑微的信仰,人們將自己缺失的賦予了神,但最終發(fā)現(xiàn)神也和人們一樣時,會覺得無限的空虛與無奈,寄托與希望的破滅流遍人的全身,給予人異樣的痛楚。但是信徒們有沒有想過把希望寄托在人身上呢,人會有過失,會有錯誤,但正因為這點,人才真實,人性才豐滿,也正因為這點,人類才不斷進化,社會才不斷進步,這也可能是作者希望我們所了解的真正的“神意的流動”。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篇四
我還從未遇見過這樣的小說:情節(jié)的每一次曲折都扣人心弦,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都無法預(yù)見。自從我偶爾讀到它時,這本小說就以它獨特的魅力把我征服了。
這就是《達?芬奇密碼》的主要情節(jié)。書中一個個懸疑讓人欲罷不能,每一次主人公所面臨的危機,都令人替他捏一把汗。一部成功的小說就是這樣,無論是誰,都能把你引入書中的境地,與主人公一起經(jīng)歷一系列突如其來的磨難或幸福,這也就是美國人人手一本〈達?芬奇密碼》的原因了。
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它給你的只是一時的感觀刺激,就像一部大片,看過之后很快就遺忘了,至于對你的頭腦有多大的影響,我看也不見得。
我仍承認《達?芬奇密碼》是一部好的小說,它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擁有令人手不釋卷的能力。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篇五
可以肯定地說,宗教隨著其積淀的內(nèi)容越來越多,會愈發(fā)的沉重。一切無法皈依的心靈都可以在那個世界得到最終的解脫。但心靈的皈依并不代表理性的解放和自由。它至多是倦怠,疲憊的棲息地。
適者自適,這就是它的最大魔力。
很顯然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是站在一個政治斗士的角度而言的。它距離事情的真相還遙不可及。甚至可以說是兩回事。但恩格斯說:宗教是一個連自然科學(xué)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話是有相當深度的。
然而問題是:自然科學(xué)解決不了,那么什么才能解決呢?
這種做法讓這世界的沉淪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