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蚊子的危害教案篇一
活動目標:
通過看、聽、說使幼兒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重點:
通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培養幼兒養成不發出噪音的習慣
難點:
通過看、聽、說使幼兒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1.棉花、香煙、瓶子
2.自攝的有關空氣污染源的錄像片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聽樂音說感受--聽了這些聲音你感覺怎樣?
聽噪音,想想說說--剛才你聽到了什么聲音?“聽了這些聲音你又有什么感覺?
2、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請幼兒自由從書本上了解并交流。
了解樂音的好處圖一:病人圖二:小寶寶圖三:動物提供與樂音作用相反的圖片資料。幼兒發現交流。師小結。
3、結合生活經驗講述:
--你還在哪里聽到過樂音?什么地方聽到噪音?
4、結束活動,師生共同總結。
出示難受的、笑的兩張臉譜圖請幼兒說說他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5、延伸、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哪里有噪音,并尋找有關資料,尋求解決方法。
活動反思: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聲音無處不有.有悅耳動聽的,聽起來讓人舒暢的樂音,有刺耳難聽的,聽起來讓人煩躁的`噪音。平時班級里總有些孩子喜歡大聲吵鬧或拖動桌椅發出難聽的聲音,通過這一活動讓初步讓幼兒理解什么是樂音,什么是噪音,并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同時,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我讓幼兒用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來表示樂音和噪音,加深對兩者音的理解。在區分樂音和噪音這一環節,幼兒不難理解,他們都基本能區分辯別出來哪些是音樂和噪音。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孩子們大都能發現生活中許多的噪音,尤其是班級里日常出現的噪音,能積極舉手發言。在理解樂音的好處時,幼兒的知識經驗有限,需要拓展。我借助圖片的幫助,讓幼兒更加感興趣。
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在備課中忽略了舉例說明噪音的危害這一環節,大多數幼兒只是知道噪音會讓人耳朵不舒服。其中有位幼兒提到噪音污染,我在活動中并沒有過多地拓展幼兒關于噪音污染的討論,擔心活動時間太長。
2、活動中,在使用作動表現噪音和樂音中未能考慮到能力弱的幼兒。
3、在制作“安靜”標志時,對幼兒的啟發和指導不夠,使部分幼兒未能完成。
4、在教學環節中還不夠緊湊,班級幼兒的常規還有待加強,個別幼兒規則意識不夠,隨意亂插話的情況較多。
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孩子們其實觀察的很仔細,生活經驗也逐步豐富起來,對于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和問題能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但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性。今后我在備課中,在教學活動前要多思考,多反省,還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要及時修補。
蚊子的危害教案篇二
一、何謂白色污染及其產生原因
白色污染是指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塑料餐盒、包裝材料、農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價值,其中絕大部分被丟棄在環境中,不僅破壞了景觀,而且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危害。由于這種廢棄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為白色,因此被形象的稱為白色污染。
由于這些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的不回收利用。垃圾最終的處置方式基本上停在裸露堆放或淺埋的水平,一些城鎮將江、河、湖岸作為天然垃圾場,許多地方沒有建立起與生產經營相配套的垃圾收集系統,垃圾放任自流、管理薄弱,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比較淡薄,造成濫用和隨意亂倒現象普遍發生。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1.白色污染危害人類健康
2.白色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一)視覺污染
走在大街上、街心花園以及著名風景區等經常會發現被隨意丟棄的塑料制品,不但影響了城市風景的美觀,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
(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
廢塑料特別是塑料膜、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飲料瓶等,這些體積大、重量輕、不易腐爛、不易分解的塑料混入土壤中后,會影響地下水的下滲、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因其不透氣而破壞土壤質量,影響植物的生長,從而使農作物減產。
(三)危及動物和水生生物的安全
動物誤食后易引起腸梗阻而死,若遺棄在江河、湖海,可導致水生生物的死忙。[3]
(四)潛在危機
有些白色垃圾不易回收,回收利用的`成本高、效率低;難以降解,現階段主要處理方法有焚燒和填埋,若將其焚燒,則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污染大氣。填埋處理不能隨處進行,否則將對土壤污染,且大規模集中填埋是一項大工程,耗資較大;高溫則分解出毒害物質,塑料制品本無毒,但在溫度達到65℃以上時,就會分解出毒害物質,污染環境,特別是食品污染最為突出。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
對于白色污染的防治主要從行政和技術兩方面進行:
(一)行政方面
1.加強管理
在街道兩旁設一些垃圾箱,尤其是人流比較密集的街道。并請相關部門加以監督。在超市購物后使用的方便袋不再免費,而是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2.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
我國部分城市頒布了相關法規、政策,禁止使用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或難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和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采取這一措施,雖然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白色污染”危害,但從實踐結果來看并不是十分理想。禁止使用此類包裝物,就必然要有其替代品的產生,但是替代品在價格與品質上均無法與塑料制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3.強制回收利用
對于一些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循環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標本兼治的好辦法。
(二)技術方面
1.以紙代塑
2.開發可降解塑料
并不是所有塑料包裝物都是能回收利用的。例如,購物袋、垃圾袋和地膜等,回收難度大、利用價值不高應積極研制開發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淀粉、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穩定性下降,使用后的塑料包裝廢棄物能在短期內,經光或生物降解作用,裂解為分子量較小的烯烴物質,粉碎成小碎片,達到緩解環境污染的目的。
四、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
2.加強對城市、風景旅游區、交通干線、水域等地方的“白色污染”的管理工作。
3.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降解期短價格低廉的可降解塑料。[5]
4.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
5.建立全國性的專門法規,約束公民和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馬艷茹,白色污染與塑料包裝物,2000.3
[2]劉春樂,讓“白色污染”遠離我們的生活,保定日報,5月8日第b02版
蚊子的危害教案篇三
在教學中,我首先問:生活中有什么樣的聲音是噪音呢?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明確噪音是什么。然后又問音樂是噪音嗎?在這個問題,我是直接的講解的。我現在想一想,如果讓學生進行辯論一下,我想會更好。在辯論中,學生能夠明白在一定的情況下,樂聲也是可以轉變為噪聲的。
接著在討論噪聲的來源的時候,我充分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尋找我們生活中噪音。這個時候,我沒有將噪音板書,如果板書,再讓學生進行分類,我想學生就能夠很方便的和有效確定噪音的來源。這個地方我在思考是否讓學生進行交流一下呢。我現在想想,這個問題較為簡單,不進行討論為好。在讓學生進行分類的時候,我將分類的標準告訴了學生,我想不應該告訴他們。
在學生學習噪音的危害和孔子噪音的時候,這個時候,我想如果學生有資料,進行交流一下,然后再匯報就會更好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在以后的上課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空間,進行交流,我想會更好。
最后,關于從我做起,消除噪音,沒有強調。現在想來,這是對于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時機,同時發動學生關注噪聲,主動的減少制造噪聲,會更好。
蚊子的危害教案篇四
開始學生對噪聲也是環境污染比較陌生,也不怎么理解,學習后明白了不少。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都能說會道,但從學生平時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不是很強。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職能。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學生要獲取的`知識只來源于教師的口述,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而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知識來源于其周圍環境和開放的互聯網,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者、幫助者、咨詢者和學習的伙伴。
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本節課樹立了正確的課時設計理念,在深鉆細研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卷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以學生探究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活躍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教材內容,增加教學容量,實現跨學科的知識交融。
本設計跳出了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并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了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激活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境界。
蚊子的危害教案篇五
本節教材的物理知識較少,教學中要從保護環境出發,突出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應用科學方法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此前,學生已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道了人耳聽聲的原理,理解了聲音的三種特性。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過噪聲,受過噪聲的一害,因此,通過本節教學后學生應該較容易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噪音污染與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等都是當代社會的四大公害,點明了本節課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保護意識。隨后教材從物理學角度出發闡明了噪聲的形成,再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說明了什么聲音屬于噪聲;緊接著指出聲音的強弱可以用分貝來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過大量數據及各種分貝聲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據,闡明了噪聲對人的危害,同時也說明了減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教材針對聽到聲音的條件,提出了減弱噪聲的三條途徑。教材最后的“想想議議”,目的是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改造自己的環境。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互相討論進行探究,形成感性認識,在教師的不斷提問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踴躍發言。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是簡單地評價對與錯,而是鼓勵引導學生,逐步完善討論探究,形成理性知識。在聯系實際過程中學習知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這種方法,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立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