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一
第十單元以“金錢”為主題,安排了三篇主體課文,在《毽子里的銅錢》中作者追憶幾十年前的一位烤山薯的老人不要毽子里的銅錢的一個故事,故事里中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誠,文中作者刻畫了一位慈祥、謙卑的老人形象。
開課出示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要達到什么標準才算是達標。從中穿插了一點小游戲,學生既學的扎實又學的開心,一節課下來學習的效果也不錯。課后反思過來總覺得還遺漏了些什么。
一、我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完文本,首先我對文本有了大體的了解:
《毽子里的銅錢》主要講了作者回憶幾十年前一位賣烤山薯的老人白送了兩個烤山薯給素不相識的“我”吃,而當時的我還是一個小孩,但非常懂事,體諒櫛風沐雨做小本生意的老人白送山薯給我會虧本,就把毽子里的銅錢拆出來給老人,老人卻不要銅錢的故事。
文章刻畫了一位慈祥、謙卑的老人形象,表達了“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學生體會老人的善良、純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感激之情。
于是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結合課文主要內容質疑。
2、討論課文重點語句,體會買烤山薯老人的善良、純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一上反思:
我在一上時,就給了許多時間讓學生細讀文本,充分提問,孩子們的問題可多了,有詞語類問題:櫛風沐雨、謙卑、佝僂、空落落……有關于課文內容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很散,如果一一去解決,勢必解決不了本節課的重點教學目標——體會賣烤山薯老人的善良和淳樸,以及“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我們的教研專題雖然是鼓勵學生自主質疑,但也是要追求高效的課堂啊!這讓我自己都覺得好像是為了質疑而安排質疑。
三、二上反思:
通過組內成員尤其是組長官秀老師的幫助,我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將本課分為導入——初讀質疑——細讀品悟——拓展延伸四個環節。在導入環節,充分信任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梳理總結了課文主要內容;接著在初讀質疑環節中,我們決定直接鎖定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段),抓住老人至今留在作者腦海中的形象,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主要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毽子里的銅錢》教學心得
初讀《毽子里的銅錢》沒覺得他的精彩,語言平實,,情節平淡,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篇幅又較長,自然沒有吸引孩子的地方。想到教學這篇文章,真不知如何引導孩子們在這種擔憂中,耐著性子反復閱讀推敲,希望能找到引導孩子們閱讀進去的突破口。
幾經琢磨,終于讓自己走進了文本,感受到文章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小小年紀的我因想吃烤山薯,而目睹了一位慈祥、謙卑的老人在二嬸買烤山薯時占便宜,卻白給我烤山薯的`整個過程,讓作者內心激蕩不已:感激——難過——不安——空落落的。我決定在教學中以作者這一心情變化為線索。可是作者的心情變化原因與老人言行分不開。因此我將文中老人到底是怎樣的人,讓作者幾十年也不忘懷作為突破口,效果較為明顯。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會認烤等,會寫毽等。
2、正確流利的讀課文,理解課文意思。
3、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亮晶晶異類詞語,體會他們在文中表達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的讀課文,理解課文意思找出亮晶晶異類詞語,體會他們在文中表達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毽子什么樣子嗎?讀課題,圍繞毽子里的銅錢.,寫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
1、讀課文依據課后生字表,在課文中找出生字,將課文讀通順。
2、找同學認讀生字。
3、請同學領讀,開火車讀。
4、小組內分段讀課文。
5、集體讀課文,讀自己喜歡的段。
6、小組推薦同學分段讀課文。
7、在文中找出如“亮晶晶”一類的詞語,體會他們的意思。
8、理解詞語
櫛風沐雨:用風梳頭,以雨洗發。形容奔波勞碌,歷經艱辛。櫛:梳頭,梳理
謙卑:謙虛而恭順。
引導學生比較同義詞,體會表達含義的不同。
謙虛:有自知之明,不驕傲。
謙恭:謙虛而恭敬。
謙遜:謙虛恭謹,多指態度謙讓、有禮貌。
佝僂:脊背彎曲
9、組內分叫色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
10、小組推薦讀課文三、作業課后寫字表中的生字每個一編組三個詞,任選兩個組詞。
板書設計毽子里的銅錢
亮晶晶熱烘烘黑漆漆笑呵呵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作者的寫作能力。
3、體會賣山薯的老人的善良、純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教學重難點
體會賣山薯的老人的善良、純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開火車讀生字
2、分叫色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暢談所得。
生自由讀。
過渡:讀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談一談?
三、分節細讀,體會作者情感。
1、讀第一、二小節,文中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噴噴,笑呵呵等詞語,通過這些詞語你說明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2、分角色讀第三、四、五小節。
3、理解為什么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根據理解小組內分角色朗讀課文。
5、小組推薦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
6、默讀六、七、八小節。小組討論為什么我的心理不安?
7、老人為什么不要作者的錢?體現了什么?
8、為什么我的心理空落落的?
9、讀剩下的幾個小節。
10、討論理解熱烘烘、櫛風沐雨再問中所表達的情感。
11、請同學分角色朗讀師生間的對話,體會作者的心情。
12、小組討論對我和賣山薯的老人來說尖子里的銅錢珍貴嗎?為什么?
13、作者從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老人從作者那里得到了什么?
四、作業完成基礎訓練
板書設計
毽子里的銅錢
黑漆漆,亮晶晶,香噴噴,笑呵呵愣愣的熱烘烘、櫛風沐雨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二
1、跳短繩
2、踩繩
3、抓尾巴
1、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跳短繩和踩繩的基本技術。
2、發展臂力和協調性等身體素質,促進上肢肌肉的發展,鍛煉關節韌帶;
3、培養勇敢頑強,團結互助,克服困難的集體主義精神。
學習跳短繩和踩繩的動作要領;
甩繩子的方法以及跳繩時雙腳起跳并腳;
跳繩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以及掌握跳繩的能力稍差,所以在教學生跳繩時,我注意學生以上的特點,一步步慢慢的進行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是出現了問題,就是手耍的節奏和腳協調不起來,所以有些學生就抱怨說自己跳不起來,準備放棄,后來我就一個個動作進行分解示范,讓學生做小老師去教不會的學生,這樣學生稍微有些進步,因為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踩繩子和抓尾巴,由于以前曾經接觸過,所以做起來很輕松,學生也玩的開心,從煩躁的跳繩當中解脫出來。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三
在開展了近兩個學期的合唱校本課之后,總結自己的教學體會,我覺得合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覺和樂感,特別是在有些原來音準條件沒那么好的學生身上尤為明顯。
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合唱歌曲,題材廣泛,風格各異,其中有不少流傳久遠的優秀的兒童合唱歌曲,深受學生的喜愛。要有效開展二聲部合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在課堂上,可以從欣賞優秀合唱作品入手,在音樂課上給學生播放優秀、經典的`合唱作品,培養學生對多聲部合唱的興趣,從而產生合唱的欲望。讓學生在欣賞中盡情感受多聲部效果,建立和聲概念,了解合唱歌曲比齊唱歌曲增添一些和聲要素,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合唱的作用和情韻。
要唱好合唱,讓學生把音唱準是基本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合唱意識,加強音準的訓練,加強識譜唱譜的能力。從低年級段就開始幫助學生建立音準概念,讓學生從小就感受這種合作的學習,感受二聲部單音的演唱效果,也可以在低年段就多多進行部分歌譜的演唱,為以后的歌譜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教師要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講解一些歌唱的要求,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比較,自發地建立起較科學的歌唱狀態,在肯定的基礎上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歌唱習慣,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歌唱,不大喊大叫,逐步培養良好的歌唱感覺。
合唱講究的是一個整體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傾聽,求得準確和諧,才能保證合唱的成功。通過讓學生聽錄音、聽教師范唱、聽琴彈奏等等方法,在不斷地聆聽中培養學生的聽力。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四
《毽子里的銅錢》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作者回憶幾十年前一位賣山薯的老人送兩個烤山薯給“我”吃,而不要“我”的兩枚銅錢的事,刻畫了一個慈祥、謙卑的老人形象,表達了“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說實在話,當我拿到這篇文章時,我通覽全書,覺得就是一個字:“難”。這是一篇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富于個性。本文所表達的情感是一種富于人性光輝的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體諒,由于蘊含在質樸的文字當中,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備課時,我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自己拿著課文一遍一遍地讀,看看自己能讀懂些什么,還有那些是一遍兩遍讀不懂的。我自己不能讀懂的地方,我想也應該是孩子有疑惑或學習起來有困難的地方。針對這一情況和課文的特點,我緊緊抓住“毽子里的銅錢”這一暗線和小女孩“感激、難過、不安、空落落”的內心的變化這一明線來組織我的教學。在這一環節中,我注重突出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疑”中“學”,不斷鍛煉學生的思維。
本文以“毽子里的銅錢”為題,文中也多次提到這兩枚銅錢,因為這銅錢里包含了“賣烤山薯老人”和“我”之間的關愛和體諒,這種情誼是珍貴的。在教學中,我大膽地把本課作者的情感主線拋給學生,由學生來質疑,朗讀,解決。比如:再講到“感激”這一情感時,我就對學生說,讀到這個詞你心中有什么疑問嗎?再如:在課堂上當孩子讀到某一個自然段或某一句話時,我都會問一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還有疑問嗎?讓學生在質疑中去積極主動地思考,培養孩子的斯文能力。新理念提倡教學的開放性,學生課堂的主體性,充分給予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但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學生有質疑,但給學生質疑的機會還不足夠,其實,如果我能再放開點,我想,這堂課將會更有活力,學生的思維會更有創造性。
2、品詞酌句,重點深入,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姓“語”,只有細細的品味語言文字,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情,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細讀課文不難發現,本文作者精于用詞,善于細節描寫,字字句句都滲透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如“萬分珍惜”、“慢慢地望著”等詞。在教學中,我抓住幾處描寫老人言行的語句,引導學生感受、思考、詮釋、表達。一個“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遠不能忘記”,讓我們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讓學生理解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理解和體諒,進而啟發他們怎樣真誠地對待身邊的人與事。通過品詞酌句很好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體會寫法,深化主題。
課文中“前后呼應”的手法,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由于時間關系,在最后我點了一下,但沒有具體展開來講,其實我認為應該讓四年級的孩子知道這種手法在結構和內容上有相似或相同之處,取到加深讀者印象的作用。并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可以在今后的寫作中運用。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五
今天執教的是《zh ch sh r》第一課時,這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23個聲母中的最后4個聲母。本課包括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四個聲母zh ch sh r及四個整體認讀音節,第二部分是拼讀音節,第三部分是zh ch sh r的書寫格式和筆順,第四部分是認讀字詞,第五部分是一首兒歌。第一課時教學的內容是zh ch sh r四個聲母的發音、書寫形式,zh ch sh r的整體認讀音節及與單韻母相拼的兩拼音和三拼音。非常感謝師傅趙老師對我的細心指導,為了使我能夠上好這一課,特意讓我去聽她上這一課,而且在課后評課時也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前面一課是平舌音z c s,而這一課是翹舌音,因此我采用復習的方式導入課堂,先齊讀平舌音z c s及其整體認讀音節,復習發音要領,再引入翹舌音這一概念,比較兩者的不同,強調翹舌音的發音要領。這樣不僅鞏固了前面的知識,也能輕松地與新知識銜接。
讀音節時,讓孩子自己先讀,讀完之后再指導。學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很強,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體會到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的樂趣,滿足其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使其帶著滿足的心情愉快地學習下面的內容。zh ch sh r對于有的孩子來說發音比較困難,在上課時教了幾遍之后還不能標準發音的,則讓旁邊發音好的同學教他,在下課時再個別輔導,這樣也避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對于《zh ch sh r》第一課時,結合師傅所提的意見和自己的反思,總結如下:
1.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低年級課堂,學生都很小,寓教于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多設計一些小游戲,多讓學生動手,其實孩子就會在這種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
2.注重語文基礎知識。聲母的發音特點是短而輕,整體認讀音節的發音特點是長而響,在教學中我也提到了要注意發音特點,但是沒有很好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加深印象,以至有些孩子發聲母的時候,喜歡拖長音。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3.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與生動。單一的練習方式容易產生疲勞感,更何況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孩子。在教學中,在采用小組比賽、當小老師、男女生混讀等方式的前提下,再多加強ppt的制作,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導書寫很有必要。寫字指導要保持安靜,讓孩子靜心地寫,教師只用巡視課堂,相繼指導那些書寫有困難的學生。
5.加強課堂常規的訓練。將對學生的常規教育融入課堂,在寫字、讀書時,都能做到不知不覺,潛移默化。
總的來說,在以后的教學中,多鉆研,多向師傅請教,將教學落到實處,讓學生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學習,真正學到知識。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六
其一、課題有了變化 ,由原來的民族小學改為“大青樹下的小學”,是教材編寫中國家意識的體現。大青樹,就是這所學校的地域特點---邊疆特色。
其三、課后題目,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
1、朗讀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
2、模仿說話: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選擇一個場景說說。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七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越高課堂學習積極性反而不高。反思積極的教學行為,如何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每一節課,我都精神飽滿地走到講臺前,微笑著大聲向學生們問好,無形中祥學生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我今天心情很好,我喜歡見到同學們。學生們也會微笑著向我問好,有了良好的開始,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在課堂上,并不是每個學生都那么認真聽講,有些學生可能會開小差,為此,我通常會一邊講課,一邊觀察,針對新課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重新回到課堂中來。
好習慣使人受益終生,會使孩子生活得更好、更加精彩、更成功;而壞習慣會使孩子終身受害,甚至可能會讓成功變成失敗。從心理學角度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處進學生人格全面、和諧發展。上課時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上課鈴聲響后,學生一邊唱歌,一邊擺弄文具,沒有做好上課前的準備,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提出了要求,我注意讓學生們養成做事有條理,要有美的言行。這樣,學生們的好習慣無形中就養成了。
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單位里,校領導每天見到你就說:“你的工作怎么做成這樣?你怎么這么笨?”我想這一整天你都會因為這句話而影響工作,久而久之,你的工作熱情會大打折扣,更別說做出嬌人的成績了。學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和贊美學生。值得注意的是,表揚學生時也要有技巧,贊美方式要多樣化,這樣會提高贊美對學生的激勵作用。過度的贊美,不切實際的贊美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情緒、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小學踢毽子的教學反思篇八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經驗+反思=成長。由此看出小學品社教師的自身發展,離不開品社教師自身的教學反思。小學品社教師只有通過反思,才可以不斷超越自我——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品社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 。
一、分析反思現狀,認清反思問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不少小學對品社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規定,并把其教學反思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一項內容。然而,在很多學校,品社教學有反思之形,無反思之神。甚至,品社教學反思只停留在宣傳、點綴、作秀和應付上級檢查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被重視并付諸于實踐。
作為小學品社教師的個體,對品社教學反思的認識也參差不齊。有些教師清楚教學反思的意義和重要性,也認為自己應該重視教學反思,但在具體實施進程中,他們又對“到底要反思什么”、“怎樣進行反思”等問題,心中一片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品社反思的切入點。還有的教師有反思的熱情,但因為小學品社教育素養不夠,很難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真正反思品社教學的本質及規律,致使出現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等現象。
二、感悟反思目的,端正反思態度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也是品社教師育人理念自省的過程。它要求品社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客觀研究對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靜的自覺關照與審視,梳理出成功與失敗之處,并分析其中各自產生的原因,提煉成小學品社教學的智慧,以便日后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促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反思過程具有強烈的自我批判性,它需要小學品社教師端正反思態度,積極參與反思,主動深刻反思。反思只有得到思想意識的認同,行為實踐的落實,品社教師才能從中得到收獲,并不斷增強其反思的能力和自覺性。否則,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很難形成氣候,仍然會流于形式和浮于表層,并被教師視為額外的負擔,而敷衍了事與湊合完成。
三、圍繞反思內容,撰寫反思案例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內容涵蓋很廣,它主要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教師在撰寫反思時,應注視品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編排內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現狀、是否已經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能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是否能根據實際學情(或突發事件)及時調整其內容,教學評價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當然,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也可對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進行必要的反省。這樣,撰寫小學品社反思案例,就輕松找到了著力點,并且隨時都有可能寫出精彩,有效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四、常溫反思記錄,升華反思作用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作為小學品社教學反思,被教師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應該經常“回顧與整理”,積極升華教學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師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間的內部聯系,并將其按邏輯關系有效地串聯起來,那么教師就能更為系統、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華。這種良好的溫習反思的行為,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嚴謹認真的思考習慣,建構小學品社教師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精益求精,以及獲得新鮮見解的意識,并把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小學品社教師沒有教學反思行為,只能稱為簡單的教書匠。如果要想成為品社專家型教師,就必須在教學行為完成后,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堅持反思,是品社教師成長的不竭源泉,也是其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課堂品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