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進行的專門性總結,總結某一方面的成績、經驗。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總結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民族民俗教學反思總結篇一
《民族一家親》是五年級第三單元的內容,是一節綜合性很強的課,融地理、社會、文化、品德教育于一體,關注主題目標,關注學科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課內外的關聯,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
我上這節課屬于異地教學,上課的學生我并不了解。上課前我先到五年(4)班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收集關于藏族的資料,告訴他們,匯報展示的方式可以是繪畫、圖片或照片、實物、唱歌和跳舞。我星期二布置任務,星期四第二節上課。
星期四一早,我到五年(4)班了解他們收集資料的情況,發現除了一個小組是收集了文字資料準備以讀來匯報,其他小組都制作了ppt,這是我始料不及,沒有想到他們都能制作ppt。我一一把他們的ppt復制到教室電腦平臺的桌面上。
剛上課,我讓學生欣賞《青藏高原》,奠定情感基調,然后讓學生了解了西藏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服飾、飲食、歷史、文化、習俗等都是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拉近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掀起學習與活動的'熱潮,構建民族一家親的認識,提升民族大團結的情感。
在講課過程中,我有選擇性地選了四個小組上來展示介紹ppt的內容,余下的討論交流。在巡堂的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同學表情很沮喪,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很用心去收集了資料,花了很多時間制作ppt,但是卻沒有機會展示,所以感到遺憾。為了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我把電腦桌面的ppt全都讓大家看了一遍,發現同學們做的ppt很精美,質量并不亞于老師的,在播放的過程中,大家看得很認真、投入,我覺得即使浪費點時間也是值得的。
講到藏族的禮儀,我教了大家幾句常用的藏語,大家很感興趣,當我講到獻哈達的禮儀,我請了兩位同學上來表演,由于哈達只是道具,學生表演的時候不夠莊重,我覺這個時候,我應該馬上進行引導,并自己親自示范,相信效果會更好。
上完課,我們集中在工作室評課,大家對我這節課好的做法進行了肯定,同時也給我提了寶貴的意見。
好的方面是:注重體現主體的自主性。此課內容涉及面廣,所承載的信息量大,需要課前收集、整理大量的資料,課內加以展示、交流。不管是課前的收集整理,還是課內的展示交流,都是學生或獨立或合作加以完成的,學習成了學生們自已的事。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再配以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啟迪思維,步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情景陶醉,理念開放,充分讓學生展示,敢于開放學生,放手讓學生展示。教學設計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和展示資料不但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的精神,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不足的地方:講述藏漢之間的關系要加重“文成公主”的筆墨,藏族的宗教信仰最好展示圖片說明。要指導學生整理收集的資料,當學生展示完資料之后應該在學生講的基礎上及時補充材料。
《中國的民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中國民族民俗教學反思總結篇二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涉及了我國各民族的各個方面,內容全面廣泛,但是不要求講得太深。同時,這部分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是進行國情教育和實踐活動課的最佳內容。在教材的處理上,我將本節內容分成兩部分,拓展輔助部分和課堂教學部分。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對我國的民族知識了解的甚少,只知有56個民族。對于民族的.分布和風俗習慣了解不多,在講述過程注重運用地圖,分析民族的分布并總結分布特點,使學生掌握比較好。課堂上同學們能主動參與,踴躍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氣氛非常活躍。今后進行本節內容教學或類似形式教學時,可采納此方法,效果較好。
中國民族民俗教學反思總結篇三
一、注重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愛問問題,有些幼稚,愛玩游戲,因此,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我認為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在一個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知識,完成歷史學習,改變他們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課堂導入中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模擬投資創辦近代民族工業的游戲,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將激發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課堂導入,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游戲任務:投資創辦近代民族工業”這個內容。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條件,思考20世紀前的中國,是否已經具備了興辦工業企業的條件?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他們都爭先恐后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三、重視情感教育:
中間環節,是通過講述張謇艱難創業過程以及為實現救國救民理想而付出艱辛努力的歷程,以及史學專家對張謇個人品質的評價――堅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撓的勇氣,聰明過人的才智和腳踏實地的作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張謇作為中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認識到他個人偉大的品質也是他事業成功的原因之一,讓他們由衷地發出對張謇的由衷敬佩之情,深切體會當時在國弱民窮的民族危機中挽救其的艱難,激發學生愛國之情。體現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育之魂,是歷史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
四、師生探究過程:層層深入,深入淺出:
通過各種圖片、文字、實物等材料,引導學生由感觸到歷史概念基本特征形成再到對概念的理性認識。
五、恰當使用和運用材料:選材精當,形式多樣,挖掘深入:
選材精當:每則材料都為歷史概念基本特征的形成作了鋪墊,并對學生認識歷史概念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挖掘深入:提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歷史概念的基本特征。
中國民族民俗教學反思總結篇四
練習:對照附錄表及《中華民族分布圖》,列出以下少數民族:滿、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布依、朝鮮、高山等民族,讓學生從圖上找出來。
重點思考:我國民族分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55
板書設計:第二節中國的民族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1、民族構成2、民族分布二、民族政策平等、保障、維護、發展、自治。教后記:中國民族民俗教學反思總結篇五
1、本節教材說明了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介紹了我國的民族構成、分布特點、各民族風土人情等知識。我國民族眾多,由此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占90.6%,但我們不能有“大漢族”思想,要知道是各民族共同締造了新中國,因此要尊重少數民族,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各民族團結平等是國泰民安的保證。我國民族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各族人民要和睦相處,為建設我們的祖國統一而共同奮斗。
2、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我們各民族要和睦相處,為建設好我們的祖國而共同奮斗。
學情分析
1、地理課在學生眼里是副課,不被重視,底子差。
2、認知分析:本節課知識簡單,層次清晰,便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重在培養學生的總結分析能力。。
3、障礙點:民族風情,是本節課的難點,利用多媒體,幫助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民族的構成情況。
2、了解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3、知道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能力目標:
1、運用民族分布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比較、歸納、綜合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難點
民族風情的各自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