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魚課后反思篇一
?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課文語文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學生都非常積極主動,小組匯報學習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讀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語句來談感受。特別是能抓住這兩句話:(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說:“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閱讀中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見解。整節課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問題應該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才是學生真正愿意學,并學得有意義的內容。
小魚課后反思篇二
創設情境,以情導課。這節課放在第二課時,對生字“溫故而知新”是很必要的。首先,我把本課生字小魚放在沙灘上,能準確讀出小魚中的生字就能游到大海中,結果學生能準確地讀出來,可是“在于”輕聲詞讀得也不夠到位,我相機指導。
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我讓學生把讀后的感受說出來,有不少學生已感受到小魚太可憐了,我不失時機地問:“那么你是從哪句話體會到的呢?”學生在具體環境中理解“困”,把握好“困”字在文中的含義和重要性,的確對整堂課的學習來說,是點睛之筆,是靈魂所在。小魚沒有“困”在淺水洼里,就不會讓人體會到它的可憐,不會讓人看到它的痛苦,不會讓人產生各種感覺器官的觸動,這一幅苦苦掙扎的畫面正被沙灘上的小男孩看見了,也聽懂了,把這一視覺一下子轉換過來,讓學生投入情境中,并相機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接著學生就開始讀二到六自然段,說說小男孩在干什么,學生異口同聲說在撿魚、仍魚,那個小男孩做得很感人,那么他感人在什么地方呢?在具體環境中理解在乎,學生不知不覺中說出了在乎的含義,很在意、很關心、很疼愛等等。小男孩嘴里不停的叨念著:“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學生感讀,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個別讀好,展示讀,再引導全班學生讀好,把小男孩的“在乎”讀出來。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知道誰在乎誰了,我們的閱讀教學也就回到了本真,學生的學習也就是自主的、真實的。接著,學生已經進入情境之中,就像自己置身于海邊撿著小魚扔向大海,就這樣不停地叨念著這一條在乎,這一條在乎,這一條在乎……全班同學齊心協力幫助小男孩撿完這淺水洼里的小魚,讓他們回到海媽媽的懷抱,用心體會小男孩怎么“不停地”、“用力地”救小魚,重新獲得自由和快樂。此時本課的主題保護動物、珍愛生命也便升華了,孩子們純真的愛心也就可以圓滿地畫上。
最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鄉說說自己家鄉的小動物,并說說自己怎么保護他,在這里我覺得很多學生回答大同小異,學了這一課都說以后自己要保護小動物,更有的同學還要保護小雞、小狗之類的,堅決把它們放回大自然。
我們在乎一堂課的設計水到渠成,我們更在乎學生的學習體驗水到渠成。課堂是生成性的,我們在乎充分的預設,我們更在乎把握好閱讀課堂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驗。語文是一門可以享受的課程,語文課堂是學生思維翱翔的殿堂,而我們老師則是引領他們翱翔的同伴,與他們同喜同悲,同游同樂。總的來說,在我激情引導中,孩子的情感也較好地調動了起來,能夠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生命,但在個人教態、身體語言細節上多加注意,這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不斷磨練,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小魚課后反思篇三
《淺水洼里的小魚》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盡力拯救那些被暴風雨卷上岸來,困在淺水洼里的小魚的感人場面。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寫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對話,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這樣做無濟于事,但仍盡自己的力量奮力拯救小魚。文中的這個孩子純真、善良、感人至深,通過學文,要讓學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語文課要富有情感,要讓豐富的情感激蕩于課堂。小男孩善良、執著、可親可敬的形象,要走進孩子的心中,讓他們去感悟、去思索。我在設計時,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情感點,并努力在兩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
下面就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創設情景,鋪墊情感。
首先我板書課題《淺水洼里的小魚》,創設情景從而激發起學生對被困小魚的擔心,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的鋪墊,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動力。
課上,通過課件演示“蒸”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感受字義,為什么沙灘上有火?感受小魚此時的情感。
小魚的生命小魚在乎,小男孩也在乎,我努力創設情境讓同學們也一起加入到“救魚”的行列中。(利用課件將認識的詞語,放入大海。)
2、想象補白,強化情感
想象直接指向學生的內心世界,并推動著情感。
現在大家就是被困在淺水洼里的小魚,你們的心情怎樣?(擔心、著急、傷心等)不同的心情讀出不同的感受。
現在你就是那條被男孩救起,送回大海的幸運的小魚,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通過幾次想象補白,學生與小魚的情感已融為一體,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強化感受,從而產生共鳴,在共鳴中入情,在共鳴中動情,在共鳴中生情。
3、延伸拓展,升華情感。
在學生領悟中心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小鳥受了傷、頑皮的小兔子撞傷了自己的腳等,你會怎么說,怎么做?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愛心的機會,最后教師小結要保護動物、珍愛生命,送給學生一句話:“珍愛動物,就是珍愛我們人類自己。”這樣又一次升華了學生的情感,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使他們從小樹立要保護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挖掘課文的情感,體會字里行間中蘊含的真情,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同時,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富有變化的動態生成系統,是一個不斷前進發展的環境。隨著教學進程的深入,隨著學生生成狀態的不同,教師怎樣啟動課堂教學機智,及時進行即興預設抓住來自現場生成的動態資源,使課堂大放異彩,還有待我探索。
杭西小學 鐘惠敏 本次教學我重視朗讀,從語言文字入手,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反復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詞句意思,提升感悟內涵。教學設計旨在使學生感受生命的平等與可貴,感動于一次次平凡又執著的伸手之援。在痛惜小魚陷入困境時萌生真情,在小魚在乎的吶喊聲中感動生命,在伸手相助的舉動中創造美,在朗讀感悟中不斷地建構屬于每個孩子的人性美。
各個環節銜接自然,井井有條;識字認字基礎扎實,運用不同方法;寫字環節大膽嘗試,先讓孩子上來試寫,再有老師指導,更具有針對性;評價語言較豐富,具有鼓勵性。這些都是開課后老師們對我本次課上的好的點評。但我深知這堂課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總結、反思。
一、目標要明確并貫穿落實整個教學過程。比如目標上出現了“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那就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讀書時間,課文篇幅并不長,可以讓孩子來讀一讀,落實目標。
二、對主要內容的填寫要精準。在“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時,我出示的答案是:一個善良的孩子把一條條小魚送回大海的事。其實在“小魚”前面可以加上本課題里的“淺水洼里” 會更準確。
三、準備不夠充分,對古文字理學習不夠深刻。“蒸”“困”的講解過于膚淺,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及運用。在教學字詞時,涉及到甲骨文、繁體字,能出示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字理告訴學生。而這需要老師自己下足功夫,弄透弄清楚,才能把知識傳授給孩子。
四、講解一些重要詞語時,適當地讓學生造句、說話,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
五、在講解內容時,想要引導學生說話、積極回答問題,要教會學生從文本中找答案的方法。比如可以讓孩子先動筆在文中找找句子,畫一畫。這樣孩子就能專心地找答案,課堂也不會吵鬧,想讓學生回答問題也不會那么困難。
六、要規范學生的回答。首先從規范自身的語言開始,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七、本身書寫基本功不夠好,另外,在學生寫字時要時常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
1
說說筆者研讀教材的過程。
第一,站在作者的角度,盡量尋找作者寫作初衷,與文本對話,完成求其“真”的過程。文本主要傳遞什么信息,主要抒發什么情懷?其源初本義為何?這一過程其實便是追尋文本基本涵義的過程。“識真”既是對作品的尊重,也是進一步求解的先在。
和作者對話要力爭準確還原文字傳載的信息。“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與讀者間固然由于諸多因素,無法達成合一的體認,但文字畢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閱讀者完全可以憑借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最大限度地逼近作者的本義所在。要識得其“真”,就須真切地走進,實在地揣摩,從而還原抑或再建。
和作者對話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對文本,時間、空間、閱歷、氣質都是橫跨作者與讀者間的鴻溝。閱讀者就要設法通過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筆者盡量透過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筆者讀懂了作者呼吁人們保護動物,珍愛生命;讀懂了作者對弱小者的同情,那困在淺水洼里的小魚,或許不僅僅是弱者的代表,或許是需要幫助的人的代表......
第二,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與文本對話。
第三,站在文中“主要形象”的角度,深入揣摩他們的心理,與文本對話。筆者突發奇想,如果我就是那淺水洼里的小魚,我會想些什么呢?我會有些什么樣的感受呢?筆者把自己當做一條淺水洼里的小魚,讀教材,感受到了魚兒在淺水洼里倍受煎熬,感受到每一條小魚都在乎自己小男孩對自己的救命之恩,特別是那個蒸干的“蒸”字。筆者想到了可以在“蒸”字上做文章,于是,筆者快速在備課地圖上寫下大大的——“蒸”字。關于“蒸”字的教學,在后面詳細講。
正因為困在淺水洼里難受,所以,小魚兒很懷念以前在大海里的幸福生活,小魚兒很感激善良的小男孩,由此筆者想到了還有很多受傷的小動物,他們也感激幫助過他們的善良的人。
第四,站在教材編者的角度,和文本對話。《淺水洼里的小魚》是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意在激發學生的童心童趣,調動學生情感,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意識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相融相依,從而使環保意識植根于學生的心靈。而《淺水洼里的小魚》則將情感體驗具化到一條條被困于沙灘的小魚身上,使學生明白,一條小魚就是一個生命,撿一條小魚就是挽救一條生命!使學生意識到“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道理,并對每個生命個體抱有愛心。這是編者的意圖,是編者把作者的作品納入教材體系后,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再一次定位。筆者個人以為,在筆者們對文本的把握過程中,編者的意圖必須落到實處,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也需要引領學生揣摩,但學生能揣摩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此,只要學生能理解到“保護動物,珍愛生命”就算達標了,不強求他們理解到同情弱者這樣的層面。
主題。由此,筆者想到了在教學設計中要融入童話的因素,因此,創設了一個童話片段引入(后面再詳細介紹)。
第六,回歸教師本位,統整各種角色,與文本對話。
“我是教師”,是多種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視角易于領悟文本的原始意義,以孩子的視角易于了解學習對象的心理狀態,但這些仍都不夠,筆者們還要斟酌。作者所寓是否適于向孩子揭示,應該領著孩子求解到何種程度?文本進入教材,除卻原先意義的價值,編者又賦予其何種擔負?這就是教師的視角。“我是教師”是一種專業解讀。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同一般讀者的.文本閱讀是不盡相同的。一般意義的閱讀主要旨在理解文章內容、接收相關信息、獲取精神享受等等,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與自由度。教師閱讀則更講究準確與深入,同時還是一種“為他”式解讀,一切皆是為著更好地扶助兒童,考慮的是如何以其為憑借促成學生的言語發展、文化熏陶。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過,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當筆者們投入地“變”了一次又一次,盡管筆者們對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也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但筆者們要和文本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保持一致,特別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一定要保住底線——向真,向善,向美。小男孩的行為值得歌頌,淺水洼里的小魚值得同情和幫助,保護動物,珍愛生命是主旋律。
于是,筆者站在專業的角度,回歸教師本文,與文本對話。 首先,筆者想到了根據二年級閱讀教學的階段目標和二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甚、至、蒸、死、繼、乎、叨;
會寫8個生字:久、乎、至、死、腰、撿、粒、被。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出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進一步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筆者把教學難點確立為:由一個撿魚的小動作,小故事中,深化學生對弱者、尤其是對受傷小動物的關愛;把目標1、2確立為教學重點。
如何達成上述目標呢?
筆者主要抓好以下幾個點:
一是切入點——
第一課時,抓童話,切入課題。課伊始,筆者動情地講述以下的童話片段:“在藍藍的大海里,住著快樂的小魚,他們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每天自由地嬉戲。瞧,這一條,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他們都很快樂,很幸福。大海成了小魚幸福的家。有一天,天快亮的時候,他們被海浪卷到了沙灘上,成了困在淺水洼里的小魚。”
第二課時,在孩子們復習生字詞后,抓“在乎”,切入文本。 師:孩子們讀生字很正確,這是因為你們都很在乎自己的表現。 板書:“在乎”,齊讀:“在乎”三遍,注意正音。
師:在家里誰在乎你?指答。
師:在學校誰在乎你?指答。
師:你們知道在大海里,誰在乎海媽媽?指答。
師:大海里,所有的動物都在乎海媽媽,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海媽媽的懷抱里。
師:可是你們已經知道,有一天,一陣巨浪把小魚卷到了海邊的沙灘上,它們成了"淺水洼里的小魚"。(生發現課題少了一個字,師生共同寫“淺”字,再讀課題,突出“淺水洼”)。
二是訓練點——低段主要是讀好書,識好字,以及適當的口語交際。
根據一學段課標要求,關于讀好書的重點目標是:
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關于識好字的重點目標是:
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大屏幕顯示“蒸”字,是藍色的。)如果學生不能說到“蒸”字的四點底是火字的變形,像火一樣,讓小魚難受,那么老師可適當引導。
師:讓筆者們一起來,通過朗讀體會小魚的感受吧。
課結尾,筆者尊重教材的多元性和孩子的獨特體驗,創設了讓他們以不同身份“說一說”的情境:
假如你是一條被救的小魚,你想說點什么?
假如你是那個小男孩,你想說點什么?
假如你是海媽媽,你想說點什么?
把你想說的一句話或者幾句話,寫下來,寫在書的空白處。
在這次備課中,筆者在不停地變換角色,多角度地跟文本對話中得到啟示:教師深入地跟文本對話至關重要,只有教師和文本對話深入了,才能引領學生和文本對話。
學生們紛紛展開想象,表情是既痛惜又無奈,“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生命讓孩子們焦急不安。我問學生“小魚的生命受到了威脅,誰在乎?”——“小魚在乎!”
“我”悠閑地“繼續朝前走著”,對這樣的情景司空見慣。“忽然看見”一個小男孩,他想幫助這些可憐的魚兒重回大海。“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洼前彎下腰去,撿起里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讀了這句話你體會最深的是哪些詞語?——“走得很慢”、“不停地”、“彎下腰”、“撿起”、“用力”、“扔回”,這六個動詞寫出了他的全神貫注和不遺余力。他走得很慢因為——水洼太多,被困的小魚太多,他怕走快了遺漏了哪怕一條小魚。他不停地彎腰,即使累了,也不停下來因為——他要趕在太陽升起之前,在小魚被蒸干之前,將小魚送回大海。他用力地把小魚扔回大海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的力氣太小,小魚還是會留在沙灘上回不了大海。這一切都是因為——“小男孩在乎!”
究竟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進大海。他不停地撿魚扔魚,不停地叨念:“這條也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在朗讀3-6自然段時,出現次數最多的兩個詞就是:“在乎”,“這條”。對大海來說,這一條小魚只是他的億萬分之一,而對于一條小魚,生命是他的百分之百。體會“在乎”讓學生感悟到不僅男孩在乎,小魚在乎,每一個生命不論大小也同樣在乎,他們都值得我們去珍惜。
通過這節課讓我感受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情景,從讀中學,從讀中感悟是一種最傳統的教育學習,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學習方法。讀書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讓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都能燃燒出思想的火花,這節課釋放了孩子的情感,誦讀比較到位。不足之處是在一些細小環節上如何有技巧地提問題能達到啟發的效果還有待我的思索。
小魚課后反思篇四
《淺水洼里的小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一個在沙灘玩耍的小男孩,看到許多小魚因為漲潮被沖到了沙灘上的淺水洼里,潮水退卻,太陽升起,而淺水洼里的小魚卻回不了大海。眼看著小魚即將面臨著被太陽曬死的危險,小男孩義無反顧地撿起一條條面臨死亡的小魚,扔進大海。盡管身旁的叔叔勸他:“誰在乎呢?”而小男孩卻始終在心底關愛著這一條條小生命,并付出行動??短短的兩百多個字,卻勾畫出了一個心底善良、對生命認真到在乎每一條小魚地步的男孩。作為老師,讀著這個故事,仿佛所有原本滲入到心底的污垢被一次次洗滌,直到心里只有那孩子撿魚的身影,直到心里只有那一個信念:“這條小魚在乎!”孩子們讀完這篇文章,心里油然而生的句子就是“保護動物,從我做起!”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用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初讀課文,讀準生字,學寫生字,理解詞語,在此基礎上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小魚的遭遇;第二課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精讀課文,體會生命的珍貴,在孩子們的心里樹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識。教學過后,我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現總結如下:
一、成功之處:整篇文章的教學盡量與學生的學習情境相結合,即以“情境”貫穿始終
(一)動畫導入,以境激情。
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男孩對小魚的在乎,體會生命的珍貴,樹立珍惜生命的意識。我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極度渲染,播放魚兒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課件,并相機解說:你瞧,魚兒們在大海里和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在一起,多么幸福!學生們也興奮地看著動畫,嘴里不時發出驚嘆聲,接著老師話鋒一轉:“可是有一天晚上,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海面上刮起了狂風,卷起了巨浪,很多小魚隨著海浪被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天亮了,小魚兒發現自己已經不在大海媽媽的懷抱里,而都被困在了一個個“淺水洼”里!”學生通過兩個情境的對比體驗,體會到小魚的心情,再讀“它們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讀出難受的樣子。另外,小男孩“撿魚”的句子讓學生表演讀,在表演中體會男孩的累,“這么累了還要撿”更能理解小男孩對魚兒的在乎。讓學生置身其中體驗,并引導學生以讀代說,以讀促理解,是品味感悟語言與作者心靈對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創設情境,品文賞句,感受愛心。
在熟讀了課文后,我引導學生把重點段落背誦下來,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學生感悟了小男孩在乎淺水洼里的每一條小魚后,我讓學生續編故事:文中正在散步的“我”聽了小男孩的話后,會怎么做?如果此時你也在沙灘上,你會怎么做?學生借助這一練習形式,開動思維,展開想象。這樣的設計和教學,既達到了對課文內涵、情感的理解、體會,與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鳴,又在此基礎上,創設了情境,啟發思維想象,發展了語言。學生由此“一舉多得”。在學生領悟中心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課后的小鳥受了傷、頑皮的小兔子受了傷,你在乎嗎?你會怎么做?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愛心的機會,使他們從小樹立要保護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三)多樣識字,提高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在識字和閱讀理解上剛起步,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開發文本資源,實施靈活多變而切合學生心理、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教學方式,把握機會引導學生積累識字和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學習本文的生字時,我除了采用了開火車讀、玩傘兵跳傘的游戲來識字以外,還盡量創設形象生動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全情投入,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在教“蒸”這個字時,我將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蒸”用圖片把它展示出來,讓學生理解“蒸”字下面的“灬”代表的是火,而不是水,這樣就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小魚的危險境地了。
(四)拓展情境、豐富積累。
教師要有“大語文觀”,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讀,才能使學生的閱讀總量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因而,除了學習本文,我又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讀一讀小詩《我在乎》,當孩子們朗讀小詩時,他們愿意幫助受傷的小動物,在乎小動物感受的心展露無遺,這樣又一次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更使他們從小樹立要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并且讓學生感受到有了愛心,生命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二、不足之處: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我想,怎樣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挖掘課文的情感,體會字里行間中蘊涵的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同時,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富有變化的動態生成系統,是一個不斷前進發展的環境。隨著教學進程的深入,隨著學生生成狀態的不同,教師怎樣啟動課堂教學機智,及時進行即興預設,抓住來自現場生成的動態資源,使課堂大放異彩,還有待我探索。
小魚課后反思篇五
本課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北風吹來,青草枯黃,梧桐落葉,鳥兒躲藏,北風以為自己的本領很大,不把小魚放在眼里,但是小魚卻不怕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弱者面對強者時的毫不畏懼。課文諷刺了北風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為。
我由“呼呼地吹”讓學生去體會北風的凜冽,我不僅僅讓學生聽了北風的聲音,說了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在聽到北風的聲音時,紛紛表示“很可怕、很嚇人、很厲害”,孩子們用自己的詞匯表達了對強勢北風的理解。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模仿北風的樣子來吹一吹,當學生吹得不夠用力時,老師引導學生“北風吹得還不夠大,再大一點”,全班學生跟著老師一起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體會了北風凜冽。相機引導學生朗讀,當指名讀時,一位學生把“呼呼地吹”重讀了,基本達到了有感情的朗讀。在此基礎上,升華問題“它吹向了誰?它們都有了什么變化?”通過觀察圖片來理解文字,并且使學生通過對小草、梧桐樹、鳥兒的變化再次感悟到北風的凜冽。隨著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課文所描繪的圖象,在他們腦海里就逐漸清晰起來,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
在講到“小魚為什么能在水里捉迷藏時?”一年級學生課外知識如此豐富,使我頗為感嘆,他們竟講到了“水里的溫度其實是不低的”。我相機講述了科學道理。
課堂教學中,還有一些地方頗為遺憾,指導朗讀時還不夠水到渠成,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再很好的引導學生,有時總是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加學生,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北風和小魚》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北風吹來,大自然發生了奇妙的變化:青草枯黃,梧桐落葉,鳥兒躲藏,河水結冰,勇敢的小魚在這個寒冷的季節里,躲在水底捉迷藏,快樂地生活著。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有感情讀課文,并體會到北風的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以及小魚面對強者毫不畏懼。本課語言生動、形象,情節簡單,富有童趣,孩子們較歡迎。
從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所具有的主體能動性及豐富的創造潛能,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令人欽佩的活力。而正是這種富有生機的活力與創造力,才使課堂教學連續生成新的發現、新的感覺、新的收獲和新的經驗。但是,一年級的孩子剛開始學習篇幅較短的詩歌,現在一下子跳躍到學習篇幅較長的童話,就學生認知水平來說有一定的距離。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心有所感而無法朗讀到位的情況。因此我結合本文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緊緊圍繞以讀為主線,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去,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通過讀悟、指點、表演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巧妙運用,使學生通過有聲語言再現出作品的情景,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此提高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讀中感悟。
二、發揮評價作用,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給兒童提供平等、溫馨的人文閱讀環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懷和鼓勵,可引領兒童走進一個自信的閱讀空間。“你吹得這陣北風好厲害啊!”“敢和老師比一比誰讀得好嗎?”“我們看出了你這條小魚真的是很勇敢。”……老師的愛心、激勵和信任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活躍著兒童的情緒,給予了學生一種向上的力量,使讀書成為孩子的一種精神享受,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這節課上下來,從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來看基本上是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也有許多不足與遺憾。比如說話訓練,學生說得還不夠完整具體,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對學生的說話指導,多給他們提供練習說話的機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北風和小魚》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驕傲的北風和勇敢的小魚之間的故事,第一二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有些動植物怕北風,北風很得意。一句“哈哈,大家都怕我”,表現了北風目空一切的心理。第三至五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寫北風自以為是,但小魚不怕它。在北風非常得意的時候,小魚向它發起了挑戰。課文比較長,對于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樣的課文接觸的還不多,讀通順就比較困難,更別說讀出感情。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采用品詞、品句、品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我有所側重地理解了一些重點詞句,如讓學生通過“氣極了”、“猛吹”、感悟北風的蠻不講理;通過“得意”感悟北風的盛氣凌人;通過“非常得意”感悟北風過于自信而變得可笑等等。隨著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課文所描繪的圖象,在他們腦海里就逐漸清晰起來,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獲得思想啟迪。如解釋“得意”一詞的意思時,我沒有把字典上的意思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理解,先引導學生讀“北風得意地說:哈哈,大家都怕我!”的句子,再讓學生自己邊讀邊用動作、表情來表現“得意”,最后在指名學生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表情、動作最到位的學生引導全班觀察,自然而然的引出這樣的表情、語氣就是“得意”,學生的知識習得過程得到了最佳實現。
在教學時我還設計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中,這樣朗讀時就有了支點,學生就能讀出感情。新課程提倡個性化朗讀。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北風、青草、梧桐樹、小鳥,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演一演,說一說,再讀一讀,此時,學生的讀就有了支點,因為在學生的演一演中,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感受到北風的威力無比,有的感受到自己被北風吹得東倒西歪,有的又十分討厭北風……總之,各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這就為個性化朗讀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通過這樣的個性化朗讀,讓孩子們看到了北風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以及小魚面對強者毫不畏懼。又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想象、表演、辨析、比賽等手段輔助有層次的朗讀。從不同角度,捕捉不同的聲音,讓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學會做人。同時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形象地再現了語言文字所指向的事物,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增加了學生的直觀感受,并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又注意引導他們觀察多媒體課件,用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感同身受,讀起書來更倍加用情。然而,教學設計只是上好課的開始,在實施教學設計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讀書的時間不夠,知道要讓孩子們多讀,但由于本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需要磨練,所以下意識里說的時間放得太多,讀的時間比較少。這就脫離了一年級要多讀書的目標,需要改正。
小魚課后反思篇六
我所教授的內容是《淺水洼里的小魚》前兩小節,在一節課35分鐘的教學時間里,我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從字、詞的掌握,到句、段的朗讀,到段的理解和感悟。
上課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詩歌朗讀和觀看錄象的環節,圖文相繼出現,符合二年級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但沒想到學生所激起的學習興趣沒有我預設的濃,所以當我提出問題“看了這段錄象后,你想說點什么”時,只有個別學生能說到點子上。
接著我通過一句話,自然地過渡到題目的出示:“……可是有一天,無憂無慮的小魚們來到了另一個世界……”,繼而通過看圖解釋課題“淺水洼”,讀課題等,順利進入課文的學習。
在學習第一小節中,我通過提出幾個簡單明確的問題來串聯,讓學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內容,并能很好地讀出來。“這些小魚,正遭遇著怎么樣的困境呢?”“還有什么困難?”“這些小魚有多少呢?”“如果你是那些小魚,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我扶著學生感受“魚生存環境的危險”,體驗“魚的想法”。其中在適時的時間和內容上嘗試了各種學習方法,自己讀劃句子;對關鍵字詞的理解感悟;說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文本從文本中解決問題;投入角色想象說話等。但其中也有因預設不充分而造成的教學失誤。原本設計的一個教學亮點:對“困”字的感受。我自己感悟出很多層意思,但沒想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高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一時的課堂冷場。所以說預設很重要,但也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加于學生。
第二節的學習是個轉折,我也用了轉折性的過渡語進行導入,“……終于,它們迎來了生的希望,是什么呢?”這一節的學習我主要放在讓學生讀后感悟上,在學生充分讀和自學后,讓學生“找出動詞”、“演讀段落”、“說說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這個環節中,也因預設太高,造成過課堂的一時冷清。當我讓學生說感受最深的詞語時,預設和生成又出現了脫節,學生一直處于盤來盤去說表面的狀態,于是我拋開教案,進行了示范:示范讀,示范演,示范說,終于很快有了效果,學生有了“模本”,有了依照,開始有感受、說感受了,并且說得很好。所以說,有些知識一定要是直接給的,不要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設陷阱”、“假為難”。
這個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學生讀得還不夠多,導致感受感悟需要花更更長的時間去引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不是假的。另外,我上了這課后,還有一個感受,那就是學生的課堂習慣養成很重要,養成在老師的指導和引導下能鉆研文本,感受文本,感悟文本。
小魚課后反思篇七
一、以“在乎”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在學生學習生字后,讓學生談談“在乎”一詞怎么理解,說說在生活中誰在乎你?并談談大海中的小魚最在乎什么?接著通過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魚兒在乎自已好好的活著,讀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條小魚。整堂課以“在乎”為切入點,以“在乎”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的思路清晰,對教材的處理較到位。
二、生字教學上的創新。我在進行生字教學時,花了大把的.時間使整個過程設計由易到難,逐層深入,步步落實。拼音讀,單個字讀,組詞讀,連起來把詞讀好,輕聲變換位置讀,掌握位置互換的不同效果。練讀形式采用個別讀,小老師帶讀,教師師范讀,齊讀等形式,使學生語文基礎得到了扎實掌握,文字審美得到提升。
透過課堂,反思自己,我想語言是課堂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主力軍,在指導朗讀上我還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上這是我應提升的重點。
小魚課后反思篇八
-第一學期教學反思之十六
《北風和小魚》一則寓言故事,是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教材,在《北風和小魚》第一課時教學中,我采用品詞、品句、品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所側重地理解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呼呼地吹”感悟北風的大和寒冷;通過“得意”感悟北風的盛氣凌人;隨著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課文所描繪的圖象,在他們腦海里就逐漸清晰起來,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獲得思想啟迪。如解釋“得意”一詞的意思時,我沒有把字典上的意思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理解,我先引導學生讀“北風得意地說:哈哈,大家都怕我!”的句子,再讓學生聯系生活中自己得意的.時候會怎么做,加上動作表示自己的心情。然后再用這樣的動作加上讀讀北風說的話,這時學生自己邊讀邊用動作、表情來表現“得意”,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全班學生理解“得意”,學生的知識習得過程得到了最佳實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言語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尤其舉足輕重。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太注重使用趣味性的語言,說話語速比較快,不符合小學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教學過程中學生聽起來比較吃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學,學生反應比較慢。
一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課堂中要使用一些獎勵機制,利用鼓勵能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們課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積極,更充實,更持久地激發和保持小學生的這種興趣。這個獎勵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獎勵貼花小星星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忽略的學生的情感需要,非常吝嗇對學生的表揚,沒有能很好保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小魚課后反思篇九
我所教授的內容是《淺水洼里的小魚》前兩小節,在一節課35分鐘的教學時間里,我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從字、詞的掌握,到句、段的朗讀,到段的理解和感悟。
上課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詩歌朗讀和觀看錄象的環節,圖文相繼出現,符合二年級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但沒想到學生所激起的學習興趣沒有我預設的濃,所以當我提出問題“看了這段錄象后,你想說點什么”時,只有個別學生能說到點子上。
接著我通過一句話,自然地過渡到題目的出示:“……可是有一天,無憂無慮的小魚們來到了另一個世界……”,繼而通過看圖解釋課題“淺水洼”,讀課題等,順利進入課文的學習。
在學習第一小節中,我通過提出幾個簡單明確的問題來串聯,讓學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內容,并能很好地讀出來。“這些小魚,正遭遇著怎么樣的困境呢?”“還有什么困難?”“這些小魚有多少呢?”“如果你是那些小魚,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我扶著學生感受“魚生存環境的危險”,體驗“魚的想法”。其中在適時的時間和內容上嘗試了各種學習方法,自己讀劃句子;對關鍵字詞的理解感悟;說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文本從文本中解決問題;投入角色想象說話等。但其中也有因預設不充分而造成的教學失誤。原本設計的一個教學亮點:對“困”字的感受。我自己感悟出很多層意思,但沒想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高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一時的課堂冷場。所以說預設很重要,但也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加于學生。
第二節的學習是個轉折,我也用了轉折性的過渡語進行導入,“……終于,它們迎來了生的希望,是什么呢?”這一節的學習我主要放在讓學生讀后感悟上,在學生充分讀和自學后,讓學生“找出動詞”、“演讀段落”、“說說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這個環節中,也因預設太高,造成過課堂的一時冷清。當我讓學生說感受最深的詞語時,預設和生成又出現了脫節,學生一直處于盤來盤去說表面的狀態,于是我拋開教案,進行了示范:示范讀,示范演,示范說,終于很快有了效果,學生有了“模本”,有了依照,開始有感受、說感受了,并且說得很好。所以說,有些知識一定要是直接給的,不要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設陷阱”、“假為難”。
這個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學生讀得還不夠多,導致感受感悟需要花更更長的時間去引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不是假的.。另外,我上了這課后,還有一個感受,那就是學生的課堂習慣養成很重要,養成在老師的指導和引導下能鉆研文本,感受文本,感悟文本。
《淺水洼里的小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小魚課后反思篇十
本節課預設了這樣幾個目標:復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出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進一步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雖然教學環節進展的比較順利,但是回顧整個過程,總感覺有不少遺憾在其中,現反思如下:
1、在出示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要求學生的:請馬上自由大聲朗讀全文,讀準字音,找出課文描寫海邊潛水洼和小魚們的相關句子,用“-------”畫出來。
后面感覺到當學生第一次讀完后,還需要再強調找出相關的句子,感覺應該做如下的修改,會使學生更清楚的明白要做些什么,同時也避免了教師的啰嗦和嘮叨,提高了課堂效率,即1、請自由大聲朗讀全文,讀準字音;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課文描寫海邊潛水洼和小魚們的相關句子,用“-------”畫出來。
2、在品讀“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洼前彎下腰去,撿起里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這一段文字的過程中,我感覺到雖然我在四人小組內讓學生進行圈動詞,同時進行表演的學習活動,但是學生在表演得不到位的時候,我沒有進行更多地指導,所以孩子們后面能夠講出的東西比較單一和膚淺,如果進行幾個小的問題設置效果應該會好很多:為什么這么用力呢?為什么這么慢呢?就可以體會出用心和盡心盡力的善良、愛護小動物和珍惜小生命的令人敬佩的少年的形象。
3、分角色進行朗讀:2個旁白,一個演“小男孩”,一個演“我”,就發現孩子們的角色分工沒有分好,吵吵嚷嚷的,在這方面還需要協調;另外,在全班面前展示,不夠自信和大膽。
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童心的可愛和珍貴,孩子們也積極踴躍的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可是感覺到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大,有一部分的小孩,尤其是男孩子,有點不注意守紀律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關注孩子在課堂上的新問題,尤其要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傾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