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是對書中主題的思考,也可以是對作者觀點的評論。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讀后感的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和借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看這本書時的感覺猶如,我在山崖上看見黑暗一點,一個極其小的黑洞,黑洞外面是貫通天地與兩級的大廈,形形色色,燈火通明,大廈里有許多的窗戶,每個窗戶里都是一種人生,而毫無力氣的我還在被黑夜追逐,我終于喪失了所有力氣,就坐在那,分不清是悲傷還是絕望,只是看著她們,我甚至不再幻想我以前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在此以后,無論我擁有多少財富,多少親人朋友的陪伴,都如無物。我有自己感知快樂的方式,我的快樂不再分泌,因為無論正確的真實的我該怎么想,我已經失去了我以為的我。不是自怨自艾,傷時的感懷,是沒有意義。
她覺得只要真心愛上了老師,那么這一切都是合理的,對師母她心存愧疚,她暗暗地覺得老師和她的戀愛是一種帶有悲劇性的戀愛,在相愛之前已經有了阻隔這愛的身份柵欄。顯然,她覺得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沒有真正的說服她的思想,她想要把老師當作真正的戀人,她習慣了與老師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在她不該出露性的時候,已經不自覺地有了對性的渴望。
她選擇收回火與光。她終于不再困囿于文學與愛的真實性,文學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工具,大多數時候,它被用作教化引導啟蒙我們的工具,在另一些時候,它是一層帶刺的傷痛的外皮,那刺令人想象成渾然天成玫瑰般的美。
貞潔的確不該與性掛鉤。我覺得這是生理上的不可控的想法。很多人都明確的知道是處女與否不能當作評判一個女人是純真還是廉價。很多受到侵犯的當事人也明確得懂得,但懂得不是鑰匙,不是答案。為什么我受到了這種傷害?正如書中所言,沒有人該被這樣對待。在難以改變的思想中,性侵害一旦受到,這種羞痛無法彌補,繼續生活下去的人是堅強的人,沒有選擇繼續,沉溺在黑暗里的人不是不堅強的人。每個人都具有不同一的思維,我們對外界的敏感度不同,我們思考的黑洞不同,枝枝節節,誰的思想延伸到哪棵樹的枝椏上?每份傷痛都需要我們沉靜的考究。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這本小說,分別開始了三次才讀完,每次開始都有不同程度的壓抑,關于性、性暴力、愛扭曲等等。林奕含把自己的鮮血灑在了這本書上,一如她對文學深沉與熱烈的愛和對這個世界的失望與遺撼。
性侵依舊是人們的話題,也說明了這類事件在不斷的發生。自從上了大學看的書有很多都是電子版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隨時劃線寫想法,這本書我寫了11條筆記。之前讀的電子書我也會寫筆記,但點贊的提醒只是偶爾會有,有人回復評論卻是少之又少幾乎沒有,可能是我看的書太小眾了(是微信讀書對我看的書的類型總的一個概括。),但這本書對我的筆記的點贊提醒是隨著我看完這本書開始陸陸續續的出現,并且有人會回復我的評論,說明這本書在看的人很多,關注的人也很多。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這本書幾乎就是林奕含自身的經歷,2012年2月,本書出版,同年4月林奕含在住處上吊自殺。
小說的本質是虛構,但虛構高出于實錄,甚至比實錄更真實,而藝術的真實比生活的真實更能反映出生活乃至人情人性的本質,才能給人審美和教育。文學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源于那補習教師從13歲開始對房思琪長達數年的性侵事實,而伊玟又是林奕含對自己如果能正常長大想象的形象,怡婷又是自我的另一種救贖的表現——房思琪跟怡婷是靈魂上的雙胞胎,怡婷雖然不漂亮但她卻是干凈的。伊玟是房思琪對生的渴望,怡婷是她對生活的祝愿,可是這個世界卻不是對每個人那么友好。房思琪瘋了,林奕含死了。幸福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小說的最后,怡婷的媽媽在說自己的女兒對男朋友的挑剔,而房家搬走了。兩家都是有錢人家,本該繼續做著好鄰居,一起過著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兩家的女兒依舊這么親密。可是房家的痛,思琪的傷,永遠不能補救、治愈。
文學與愛,愛失禁。當補習教師李國華對房思琪性侵后,告訴她:“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房思琪想:‘一個能背下整篇《長恨歌》的老師必定是有才華的也必定是不壞的。’她一直強迫自己去愛上自己的老師。但《長恨歌》的開頭是“漢皇重色思傾國”。這篇愛情悲劇也暗示著這段畸戀必定以失敗、房思琪的慘敗告終。房思琪對文學的信仰、對老師的崇拜用錯了方式、對錯了人,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大禍。
在女兒多次向她發出求救信號時,她選擇了對性的避而不談甚至對以一種惡劣的態度迫使房思琪去不要去想這些不該想的事。房思琪對媽媽的求助信號再也不會亮起,取而代之的是走向深淵的步伐。
最后分享兩句房思琪說的話:
1、今天雨大到像有個天神在用盆舀水洗身子。
2、寫遺書就太像在演戲了。”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
這本書傳達出來的東西是強奸犯多么可惡,小女孩一輩子就完了多么慘,利用煽情代替思考。其實這種思想觀念是沒有太高價值的,它沒告訴你們到底怎么保護自己,沒告訴你即使遇到這樣的悲劇你也同樣干干凈凈活得精彩。主題依然囿于被侵犯者被毀掉是個十足的可憐蟲。
她不是錯了才被侵犯,而是被侵犯才犯了錯,很多人不愿意提起她的錯,不代表這個錯誤就不存在。當我們的不勇敢以及可憐的自尊心干擾了正常生活甚至發展成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時,那么我們的軟弱和自尊就是僅次于侵犯者的一種錯誤。只有大膽面對這樣的錯才能減少犯同樣錯誤的幾率,而不是一有人接開這個傷疤就用一套“反被害者有罪論”或“男女對立論”互相攻擊,比如李星星事件里很多人就容不得半點猜疑即使有著明確的證據。
施暴者固然可恥,固然要被嚴懲,但即使他們得到應有的懲戒,在女孩自己已經認為自己失去所謂的清白變得骯臟不配被愛的前提下,他們的懲戒又有什么意義?全世界都把施暴者當做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嚴懲,并把被害女性當做無比可憐一輩子都毀掉的可憐蟲,這并不是保護,這是讓女性無法真正痊愈的原因,讓女性忘不掉她們痛苦的經歷。
我認為這本書意義所在是教會孩子以及家長要有防范意識,要小心身邊每一個潛在危險分子不被外表欺騙,告訴這個世界的確有這種悲劇在某個角落發生,而不是一味強調共情,聚眾呼喊侵犯者多么可惡,被侵犯者多么慘。小說的出版并不能減少李國華的誕生,這種煽情drama式的反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
個人眼界有限,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著眼點卻有不同,李國華,一個骨子里自卑有自大的人。
李國華也許曾經因為受到規矩約束,又或者沒那么自信而只能混“儒雅”人設的老師,但是人紅就忍不住地膨脹。因為補習班紅了,人自信了,也更加忍不住賣弄自己,拜訪一維伊紋的時候,跳過一維伊紋家客廳里不認識的“好多西洋美術”,對于熟悉的玉雕觀音大談特談,真的是“話語本能地在美女面前膨脹,想陽具一樣”,這倒更像是一個骨子里自卑有自大的人。想到他后面因為被曉奇(李國華欺凌過的女孩)威脅轉而將房思琪蟹綁、拍照,從而將房思琪直接逼瘋,這種被逼著露出真實面目的男人,真是一個偽善的惡心男人。
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描繪時間至善至美之事,也能成為作惡的工具。
不得不感嘆語言的蠱惑力,能將邪惡且惡心的行為描述成完全不同的、甚至浪漫的故事。李國華在逼迫思琪的時候,又不斷地通過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學知識給思琪洗腦,這可不就是生理欺凌和精神暴力同時進行!一個受害者如果完全被洗腦了,那么她就真的沒有什么是屬于自己的了。
人,面對無力改變又不愿接受的痛苦,總愿意選擇自欺欺人。
事實總是那么痛苦,令人難以接受。就像我本人剛失戀的時候,總會給對方找借口,他是愛我的,只是他真的忙,所以沒時間找我,給自己希望,可實際上呢,過去六個月了,他還是沒來,我還能騙自己嗎?
這本書讓我再次看到,有才能不等于人品好,高智商的人,有可能內心種著“罪惡之花”,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作為約束,這些人會傷害更多的人。另外,即使是2020年,某些標題和“美女”掛鉤,都好像跟色情、八卦掛上鉤,女人還是被某些固有觀念束縛著。性侵女性事件發生后,女性反而得不到支持和維護,往往可能是社會觀念的無形之手是扼在了女性的喉嚨。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
毫無疑問誘奸未成年少女的老師是禽獸不如的敗類。但是遇到敗類,趕緊跑!頭也不回的跑!既然環境險惡,沒有人可以幫忙,那就跑啊!
當時太小,不明白不要緊,沒有能力反抗不要緊!爸媽不幫忙不要緊!長大了,再跑也不晚啊!打不過就跑!現在跑不了就以后跑!文學不僅有那些幽幽怨怨的作品,也有《水滸傳》,也有海明威。
不要一與“性”相關,就想得太夢幻、太神秘、太骯臟。就把它當成是一個如何面對困難、災難的問題。就當自己斷了一只手。就當自己斷了一條腿。就當你是被鯊魚咬掉一條腿。鯊魚咬掉你一條腿。你不跑。
你悲傷,難過,無法接受。還要去讓鯊魚繼續咬你。鯊魚沒把你咬死,你還要自殺。那誰還能救得了你?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會遇到什么災難,但是怎么面對災難,永遠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我個人非常同情作者,以及她的遭遇。她是一個善良、美麗的女孩子。對她實在不忍苛責。她沒有傷害任何人,除了她自己。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和大多數人一樣,因為作者的緣故,很早之前便聽說過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機會細讀,直至前些日子花費兩個晚上的時間坐在圖書館。讀完整本書,無比的難受,仿佛書中的故事把你強行拉入了某個虛幻的情節,那種和真實世界巨大的割裂感,讓人久久不能緩息。再次翻看這本書的扉頁時,反復確認了那刺眼的七個大字:“改編自真人真事”。仿佛在告訴每一個讀這本的人,在這個殘酷的故事里,我們每個人都是幸存者。
書中主體故事共分為了三個部分,分別是“樂園”、“失樂園”以及“復樂園”,三個部分以時間為順序將整個故事串聯了起來。不太想過分回憶每一部分的內容,記錄下標注的引人深思的文字,供大家共同思考。
李國華第一次侵犯女學生餅干后的心理活動: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罪惡感是古老而血統純正的牧羊犬。一個個小女生是在學會走穩之前就被逼著跑起來的犢羊。那他是什么?他是最受歡迎又最歡迎的懸崖。
思琪被侵犯后嘗試和父母說起來這件事: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思琪寫在日記中的文字:其實我第一次想到死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人生如衣物,如此容易被剝奪。
房思琪被侵犯后面對男生的追求時心理活動:其實是我配不上你們。我是餿掉的橙子汁和濃湯,我是爬滿蟲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個燈火流麗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卻沒有人看得到也沒有人需要的北極星。那些男生天真而蠻勇的喜歡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感情。
房思琪面對伊紋姐姐被家暴以至流掉了一個孩子時的內心:為什么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為什么所謂教養就是受苦的人該閉嘴?為什么打人的人上電視上廣告看板?姐姐,我好失望,但我不是對你失望,這個世界,或是生活,命運,或叫它神,或無論叫它什么,它好差勁,我現在讀小說,如果讀到賞善罰惡的好結局,我就會哭,我寧愿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討厭人說經過痛苦才成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認有些痛苦是毀滅的,我討厭大團圓的抒情傳統,討厭王子跟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可是姐姐,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嗎?我寧愿我是一個媚俗的人,我寧愿無知,也不想要看過世界的背面。
在小說的結尾,伊紋對怡婷說:怡婷,你才十八歲,你有選擇,你可以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假裝從沒有小女孩被強暴;假裝思琪從不存在;假裝你從未跟另一個人共享奶嘴、鋼琴,從未有另一個人與你有一模一樣的胃口和思緒,你可以過一個資產階級和平安逸的日子;假裝世界上沒有精神上的癌;假裝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有鐵欄桿,欄桿背后人人精神癌到了末期;你可以假裝世界上只有馬卡龍、手沖咖啡和進口文具。但是你也可以選擇經歷所有思琪曾經感受過的痛楚,學習所有她為了抵御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從你們出生相處的時光,到你從日記里讀來的時光。
你要替思琪上大學,念研究所,談戀愛,結婚,生小孩,也許會被退學,也許會離婚,也許會死胎。但是,思琪連那種最庸俗、呆鈍、刻板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經歷。你懂嗎?你要經歷并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欲望,你要緊緊擁抱著思琪的痛苦,你可以變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氣才是美德。怡婷,你可以寫一本生氣的書,你想想,能看到你的書的人是多么幸運,他們不用接觸,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特別是讀到最后伊紋說給怡婷的話,感覺就像是作者說給每一個讀到這本書的人聽一樣。書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描述,比如最終讓李國華決心走這一步的是房思琪的自尊心。一個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這太臟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是在這里,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比如思琪嘗試著跟父母說家里缺乏性教育時,父母卻告訴她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告訴媽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時,媽媽卻說這么小年紀就這么騷。
比如張太太明知錢一維打跑了幾個女朋友,自己不舍得把女兒介紹給她,卻仍然把伊紋推向了深淵。比如另一位被李國華糟蹋的少女郭曉奇選擇了反抗,在網站上揭發李國華的丑行,沒想到網絡上的回復是那么的絕望,人們不是同情她,而是指責她。又比如當最后悲劇已經發生時,思琪瘋了,李國華仍然和所有人一起其樂融融,大樓里的人們依然把這件事歸咎于“讀了太多文學”。
下面想簡單從兩個方面談下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一是關于心理學,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自己作為一個心理學方面的愛好者,文中某些句子讀起來不禁讓人感覺脊背發涼,譬如李國華說過的:“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你懂嗎”、“你知道嗎?你是我的,你喜歡老師,老師喜歡你,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能做的最極致的事情,你不可以生我的氣。
你不知道我花了多大的勇氣才走到這一步”、“你可以責備我走太遠。你可以責備我做太過,但是你能責備我的愛嗎?你能責備自己的美嗎?更何況,再過幾天就是教師節了,你是全世界最好的教師節禮物”。很難想象這些話從一個強奸犯的口中說出,而更讓人心痛的是這些話的對象是一個尚未成年,心智并不健全小孩子。通過把弄文字來美化借口,合理化骯臟的行為,而讓被侵犯者陷入一種疑似愛的漩渦,這種類似于洗腦的情感灌輸或許比粗暴的侵犯本身更讓人感覺恐怖。
當然,把這些句子單獨摘出來之后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pua,一種包含了強迫、打壓、控制的情感操縱術。特別是自從北大學生包麗自殺事件發生以后,網絡上很多人對其口誅筆伐。可能很多人會以為pua離我們很遠,但當我們深陷其中的時候,多數情況下是很難察覺的。在一段感情中,任何時候,只要你覺得不舒服,你就可以選擇離開,這樣至少你可以保證,自己是安全的。
二是關于兒童性教育。在中國教育的傳統觀念中,多數家長都是談性色變的,認為它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張北川曾說: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當然,也有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好的地方嘗試把兒童性教育納入小學教育,但結果可想而知,在家長和媒體的輿論壓迫下,被迫取消。
不過對于孩子來說,性真的是一件不能知曉的事情嗎,當下隨著科技的發展,兒童接觸并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倘若沒有家長和學校予以正確的引導,不是把它看成一種生理健康知識,甚至是刻意的回避,認為性是留給那些需要性的人,那么當孩子選擇自主探索時,難免會被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誤入歧途。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卻不會嫌孩子太小。
總之,倘若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兒,若是女孩,我依然會鼓勵她讀文學,讀史書,養成良好的教養,但同時也會教她明辨是非,勇敢說不;若是男孩,就像是知乎上所說的:男孩的性教育,從教他“不要掀女孩的裙子”開始。
發生在每個人都躲不開的師生關系的背景下,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心里陰影。
若是男孩,在青春期前后,予以正確的兩性教育的同時,將這本書作為輔助讀物,引導他思考和成長也未嘗不可,畢竟書中對于家暴以及性侵的描寫,對于男孩價值觀的樹立還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無論無何,對于我們整個社會的未成年教育來說來說,在告訴女孩好好保護自己的同時,更要教男孩不要傷害別人。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世界上有那么多書,我偏偏打開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完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和憤怒。整夜難眠地想著故事里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壞人沒有得到懲罰,而思琪的人生永遠被定格。
“我不是對你失望,這個世界,或是生活、命運,或叫它神,或無論叫它什么,它好差勁。我現在讀小說,如果讀到賞善罰惡的好結局,我就會哭,我寧愿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討厭人說經過痛苦才成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認有些痛苦是毀滅的;我討厭大團圓的抒情傳統,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可是,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嗎?我寧愿我是一個媚俗的人,我寧愿無知,也不想要看過世界的背面。”這也是我的感受。
一直以來我都討厭所謂的洛麗塔情節,在閱讀《洛麗塔》時我曾寫下“最近剛好也在讀李銀河,本想試圖用金西的性觀念更加包容和不帶偏見地看待整個故事,但事實是我做不到。利用認知差異占有洛麗塔,用恐懼和威脅綁架她的想法,再給予些許的恩惠讓洛麗塔深陷其中,還自認為寵愛。這是什么腦回路?在自詡為愛情和深情中,掌控才是亨伯特的夙愿,除此以外毫無溫情。金西的性觀念里有一條叫做性是一種人類本能,不能以年齡為界限劃分。即便確實如此,也不應該打著美的旗號去掠奪孩子的純真。戀童就是罪惡。沒有借口。”而在這本書里連所謂的溫情都不存在,有的只是占有和掠奪。我無數次地想到思琪在自我厭惡中試圖和自己和解,不斷給自己洗腦這就是“愛”。讓我在惡寒中更加憤怒。
在幼稚園小孩都會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年代里,我們仍然恥于談性。而當一個個受害者終于勇敢站出來訴說時,我們依然在對女性進行蕩婦羞辱。這是個魔幻的時代。存在即合理,看不到就假裝沒發生。多巧妙的邏輯自洽。
讀伊藤詩織的《黑箱:日本之恥》時,詩織小姐冷靜客觀地從記者的筆觸講述整個故事。雖然同樣是受害者,對詩織小姐更多的是心生敬意。而林奕含的筆下,在隱忍和近乎殘忍的幽默里,無時無刻都透露著絕望。更像是黑洞,僅僅是擦肩而過都會被拉入深淵。
我們沒有資格談和解。我們只是在矯情和自我感動中找存在。
寫下這些東西,僅只是一個情緒的發泄口。我自知渺小也無法發聲,但希望女性真的能幫助女性,至少不要成為幫兇。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深深地無力感。
它寫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是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卻又諱莫如深的事情。用最沒有感情最客觀的幾句話好像可以把整本書描述完,補習班國學老師利用自身職權誘奸,強暴,性虐待女學生長達幾年的故事。
但我真的不想用上面的簡短的幾句話去描述這本書。讀完這本書以后內心是掙扎的。王小波說:“我活在這世上,無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兒有趣的事兒。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兒也不讓你遇到。”
但如果遇到或聽到的是這樣的事兒呢?
文中伊紋姐姐對依婷說:怡婷,你才十八歲,你有選擇,你可以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假裝從沒有小女孩被強暴;假裝思琪從不存在……。
作者在書中用精美的工筆或者記者訪談中極力強調這幾年是有愛的。是女學生愛上國學老師誘奸犯的故事。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明明就是老師的謊言,用最美麗的文學語言掩蓋他最慘暴的獸性行為。
只是,我們有為房思琪或者林奕含想過嗎?
那些幸存下來的人過著怎樣生無可戀的生活,只有當事人知道。那種無力感和羞恥感,也迫使女性閉上了自己的嘴,就像文中一句扎心的話:并不是你的錯,痛苦卻要你余生承擔。
在她的書中或者她的訪談中都能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學功底,她用譬喻,她用修辭,她用無比美好的文字去描述這樣一件事情,她真的想要掙扎地走出陰影。但這種痛苦,這種明明知道是錯誤的東西,卻需要自己認為這就是愛,假如這種錯誤的感覺一直存在也行呀,但現實總是更加殘忍地紕漏事實。正如書中另外一位人物小琪,她好不容易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接受丑惡,到最后連丑惡都要把她拋棄。
在房思琪看來,李國華老師即是她所向往的文學的集大成者,又是誘奸少女的強奸犯。當兩種極端同時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時,導致李國華的形象對于房思琪來說,一直是兩極撕裂的。所以便有了因為愛,所以可以忍受甚至原諒。甚至哪怕房思琪可能想到李國華對自己就是玩弄不恭,就是用文學來作為施暴的借口,可能她自己出于對文學的信仰,外加自己高度敏感的自尊心,把自己的愚行看作為了文學而殉節獻身,而這種殉節或獻身維護的是她構建的、高度文藝化的“李國華”的形象。一旦房思琪承受的痛苦超過了閾值,或者干脆是領悟到其實一切都是自己貧乏無力的自我欺騙,那么等待她的,要么是崩潰,要么是幻滅。
林奕含寫:
我寧愿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討厭人說經過痛苦才能成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認有些痛苦是毀滅的,我討厭大團圓的抒情傳統,討厭公主和王子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
所以伊紋姐姐還對依婷說:
你也可以選擇經歷所有思琪曾經感受過的痛楚,學習所有她為了抵御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從你們出生相處的時光,到你從日記里讀來的時光。你要替思琪上大學,念研究所,談戀愛,結婚,生小孩,也許會被退學,也許會離婚,也許會死胎。但是,思琪連那種最庸俗、呆鈍、刻板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經歷。你懂嗎?你要經歷并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欲望,你要緊緊擁抱著思琪的痛苦,你可以變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書中房思琪,劉依婷,和伊紋姐姐應該都是林奕含內在思想的體現,她真的有抗爭過。
真正的悲劇,不是林奕含被誘奸后選擇了自殺,而在于在她被誘奸后的13年里,依然沒人能幫助她走出陰影,她想要努力活著,她和內心的自卑感抗爭了13年,卻還是失敗了。
她的這本書好像古代的“死諫”,希望這本書真的可以幫助到一些人吧。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
國旗飄飄,陽光明媚,碩果累累,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中國有五千年文明,中國越來越強大,做個中國人是多么驕傲。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讀完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講述了4個女孩的故事,結論是在金錢和權利面前永遠都不要低頭。作者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然后自己自殺,讓社會去重視家庭暴力和兒童的問題。
這世界有個奇怪的現象,總是等到作者離開世界,人們才去讀她的作品。這個社會還有個奇怪的規律,總是等到人以命相逼,才意識到事情不小。希望推動社會重視家庭暴力和,甚至推動立法,這也是林奕含在天上愿意看到得。希望這個社會不在有房思琪、郭曉奇和伊紋了,好好保護女孩和女人。
讀她的書,讓我感受她寫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定很痛苦,看著她那華麗的語言不得不傾佩作者的才華,感受來自內心的勇敢和堅強還有善良。帶著好奇我去追尋她的故事,看著她美麗的芳顏、出身于名門世家,學霸,不得不覺得惋惜。希望她在天堂做一個天使女孩。
讓我想起《看見》的一句話: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掙脫,這才是活著。
人生短暫好好活著,自尊和忍耐都是有極限的,活著要有底線和原則。
該生氣的時候就該生氣,不要讓自己受到傷害,人生的路只有自己獨自走,我們的人生應該健康快樂痛快并沒有遺憾的走完。過去了就過去了,活在當下。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今天在蝸牛讀書時,看到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也看到了眾多名人推薦與書評,于是也帶著疑惑走進了這本書。
起初看的時候,并未覺得有什么驚艷之處。第一章只是平平淡淡以劉怡婷為視角講述了與兩個好朋友之間的趣事。一個是“靈魂雙胞胎”,還有一個是年紀大一些的姐姐伊紋。第二章從“失樂園”開始,開始描述主線房思琪--一個未成年、喜愛文學的妙齡少女被五十多歲的禿頭補課老師李國華誘奸,姐姐伊紋被丈夫家暴卻又隱忍的故事。
文章看到一半,猶如一顆巨石壓在心底,讓人喘不過氣來。真的想鉆進書里去,槍斃了那些道貌岸然、禽獸不如的“老師們”。他們以文學為幌子,誘騙她們,讓她們去崇拜他,甚至還將這些齷齪之事當成炫耀的資本。導致了這些花季少女錯誤的認識了愛情,丟掉了信仰,毀了一生。
理解了作者在這五年時間所受的屈辱與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為何要自殺,自殺才能真正的解脫,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看完之后,想起來去年因老師猥褻而得抑郁癥跳樓自殺的慶陽姑娘。
她們曾有機會自救,比如伊紋在遭受家暴的時候能夠勇敢一點,離婚或報警,比如房思琪給父母說“為什么家里里什么教育都有,唯獨沒有性教育”的時候,父母能夠問她原因,又或者自己敢對父母坦白此事,法律能給她們應給的答復,給壞人應得的懲罰,也許悲劇就會少點發生。
但是,事實就是事實,這種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警醒的不光是教會女孩對侵犯行為說no,要對那些褻瀆教育的下流無恥之徒做出嚴厲的懲罰,還要更早的進行性教育,讓孩子們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身體。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這是一本臺灣出版的書。剛翻開第一章就看到那些太過直白的語言,有點震驚,思考著是不是發達點兒的地區性教育都是這么普遍。然而看完后發現完全不是這樣。至少那時的臺灣跟幾年前的大陸沒什么兩樣。
整個故事分了兩條線,一條家暴,一條性侵。很多人評價這本書都說社會意義大于文學意義。可能是我太過冷漠,看書過程雖極其壓抑,但也覺得事情走到最后她們自己也有責任,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這兩個女生都長得很漂亮,大概因而也有一種別樣的虛榮心和自尊心。
家暴線的女生(伊紋)已經是個大人了,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其中還牽扯到一個人結婚前后的反差如此巨大,談戀愛的時候卻什么都不去了解,罷了,這段暫且不提。男人每天抱著你說愛你,喝了酒就拳打腳踢,還打掉了自己的孩子。直到這時被伊紋才幡然醒悟早就應該離開。
無知的女生在愛情里的付出都是沉沒成本,這是我對戀愛最深的感悟。自己付出時間精力愛情,得到一點甜頭就會立刻自我催眠,他愛我。即便被冷熱暴力相向,第二天男人痛哭流涕道歉,無知女生百分之八九十還是會原諒,這也是中國有這么多悲劇婚姻的原因。
所以家暴線走到這一步,我無法不說是她自己太懦弱太愚蠢。
性侵線是一場自我約束道德的博弈。人壞就要壞到極致,最怕不好不壞,每天用世俗那些道理折磨自己。這個原則放在這個故事也一樣成立。被性侵的女生(房思琪)是被迫的,但是學著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和已經這樣的自己很重要。接受才能反抗,不接受只會一味的自我否定。
他插進來,而她為此道歉。
后期,思琪的道德感越來越強,知道自己跟老師李國華的關系不正常,她總認為她應該愛上李國華才能逃脫內心的指責,這種自我催眠,自我拷問,自我厭惡,自我洗腦最終導致她被自己的道德感和無法自我反抗的性愛逼瘋了。
很多人看這本書都在替受害者惋惜,譴責社會環境和那些連狗都不如的牲畜。而我關注的點卻在,我們要防患于未然,但若真的發生了,怎么才能讓自己走出來。可能這一席話太過天真,但若本已傷痕累累,我絕不愿再給愛自己的人平添更多傷口,死了瘋了是解脫,好好活著是另一種解脫。
作者已于自殺身亡,在她去世后,她的父母發表聲明證實書中所寫即是女兒13歲時遭補習班名師誘奸的真實記錄。
希望她安息,希望她勇敢。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
“我要問的是,所有這些學中文的人,包括我,包括胡蘭成,包括李國華,我們都知道人言為信。我甚至今天沒有要談到所謂大丈夫,所謂仁,所謂義,所謂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所謂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浩然正氣,沒有,我要談的是比較小情小愛的。
我們認為一個真正的文人應該有的千錘百煉真心,到最后回歸只不過是食色性也而已。所以我在這里要問的,甚至不是藝術它可不可以是不誠實的,不要問思琪她愛不愛,思琪她當然是愛的,我甚至相信李國華在某些時刻,他是愛的。但是他不是愛餅干,愛曉奇,或是愛思琪這些小女生,他愛的是自己的演講,他愛的是這個語境,他愛的'是這個場景,他愛的是這個畫面。
“她恍然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讀后感字
我們這個社會上或許不缺少譴責受害者的人,卻缺少真正理解受害者、為他們奔走呼告的人。每當發生一起悲劇,在那些沉痛的聲音里,總是會夾雜著不和諧音。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便是這樣一個故事。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和書名相符的、童話般的青春故事。五十歲的已婚名師李國華學術水平不低,卻沒有師德和基本的做人品德,他精通于狩獵學生,把女學生當成婚外情的工具。優秀的女中學生房思琪有一位情同雙胞胎的好朋友劉怡婷,后者過著優等生的生活,前者卻因為長期遭到老師的侵犯而神智不清,成為一個瘋子。她們的“知心姐姐”,嫁入錢家的伊紋,長年承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卻礙于壓力沒有反抗。
房思琪的遭遇令人心寒,而社會上看待受害者的目光更令人齒冷。“原來,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像力的。”作者這樣寫道。當漂亮單純的郭曉奇在被傷害以后鼓起勇氣將自己的經歷公之于眾,以自己的血淚經歷揭發李國華的時候,網絡上大部分不是聲援的回應,而是冷嘲熱諷、人身攻擊。作者沒有直接寫出社會對房思琪的看法,而是從郭曉奇這里含蓄地類比出來了她遭到的冷眼和鄙夷。
“我寧愿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討厭人說經過痛苦才成為更好的人。”那些被毀掉了一生的女孩子,那些或許來不及發光就已經隕落的千千萬萬個房思琪們,會把“蚌病成珠”“百煉成鋼”的病態思想敲得粉碎。不要輕視別人的痛苦,更不要假裝世界有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