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接納力讀后感幼兒教師篇一
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頭常拿出來看看的書。
你究竟是想做一個完美的人?還是要做一個完整的人?!如果你想做一個完美的人,那就請盡情的壓抑和掩飾自己的陰暗面,或者一刀一刀地把自己的陰暗面剝離自己的肉體和靈魂,做得到嗎?如果你想要做一個完整的人,那么就把你認為陰暗的、不好的一面盡情的表達出來,問問這些不好的特質能給我帶來什么樣的幫助,有光的地方就有影,讓自己的光明和陰暗和平相處,才能更清晰的.認識自己。
不要對自己和別人妄下判斷,就會心里平靜。
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每一個我們遇到的人,都是來幫助我們完成修行的,尤其是我們可能會經常傷害到的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接納力讀后感幼兒教師篇二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好書,就是封面和翻譯的書名太惡俗了,尤其是“接納自己”現在都被講爛了。
提出了一個概念“深度”,深度決定了你能否改變,以及改變的程度。
將問題普遍化與人格化會更不利于你做出改變,而將問題僅僅視為當前的問題會有利于你真正的做出改變。
整個看下來,就是太難了,酗酒、驚恐癥、抑郁、ptsd……這些東西,你沾上,就是幾年、半生、甚至一生,就這樣掉進去了,即使做斗爭,或者真正改變,那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不能再做別的了。更何況,涉及深度較深的問題,在目前根本沒有改變成功的案例。
易怒是可以改變的,根本機制是“感到被冒犯”―“生理產生反應”―“做出攻擊行為”,這種模式在過去的'幾千年里曾幫助人類度過危難時刻,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里,你可能需要在情緒來了的時候,適當叫停,深呼吸,放松肌肉,從1數到10,考慮下,你本次對憤怒的發泄,是否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在現在這個時代,它并不能,反而會使你在事后陷入自我厭惡,使你在他人的眼里形象惡化,惡化你的人際關系,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
焦慮是對問題的感知,你更多的可能是要去解決引起焦慮的現實問題,而不是去解決焦慮的情緒。
抑郁是對未來感到無望,對現實感到無力。
深度較深,現在無法根治。要配合藥物,做一生的斗爭。但是控制實驗現實抑郁的人比不抑郁的人更能認清現實。朋友們,人生就是巨大的幻覺。盲目樂觀,還是比抑郁強點。
感覺抑郁癥太慘了,童年的經歷對成年后的生活沒有很大的影響。擴張期和收縮期,擴張期滿足他人對你的期待去學習、改變,收縮期體認都自我的期待,完成自我成長、改變。
收縮期有很大潛力,好書,牛。
接納力讀后感幼兒教師篇三
第一次接觸“亞人格”的概念。使用一種靠具象化練習來認識亞人格的方法。具體是這樣的:我們想象自己坐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周圍擠滿了各式各樣的“自己”,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老人也有年輕人,有的穿著全套晚禮服,也有的穿著超短裙。凡是你能想到的女性形象都有,其中許多人是你根本不愿意認識的,你必須跟車上所有的人攀談,直到彼此了解為止,無論你是喜歡那些人還是討厭他們。車上每一個人都代表了你心中潛藏的一種亞人格,也就是你自己的一種面貌。如果你能夠與這些“自己”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就可以更好地認識真實的自己。
兒時的經歷會讓我們形成各種各樣的信念,這些信念深深植根與我們的潛意識中,影響這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決定,并且我們通常意識不到這種影響。我們心中的偏見、痛苦、恥辱和負罪感,往往是從上一輩人那里繼承下來的。
每一滴眼淚都是靈魂之旅。任何消極的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我們所承受的每一次痛苦和挫折都是有意義的,都可以讓我們在探索內心世界的路上走的更遠。老話說得好:“聰明人把經歷當成老師,傻子把經歷當成敵人”。世界時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沒有消極的.一面,那么積極的那一面就無從存在。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就更容易接受現實。
尼采曾說,否定過去就意味著否定自身的存在。我們只有接納了自己的過去,才能擁有選擇人生方向的自由。我們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要回顧和接納我們的整個過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心靈成長的畢竟之路。越是痛苦和沉重的經歷,就越能發掘出積極的內涵。
如果我們能夠用新的、積極的方式詮釋過去的不快經歷,就更容易接納和包容它,從而擺脫它對我們生活的持續影響。
我們需要選擇那些能讓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的積極詮釋,咀嚼那些讓我們感到孤獨無助的消極詮釋。世上發生的事情本無積極和消極之分,是我們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出發,給不同的經歷貼上了積極和消極的標簽。影響我們感情的,并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對某一段經歷的主觀認識。
承擔責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大多數人只愿意為自己生活中積極的東西承擔責任,對于消極的事情則想方設法推卸責任。當我們學會承擔責任時,就可以把一切經歷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即使我們為某些經歷感到痛苦或是羞恥,至少也可以意識到這些經歷在我們人生之旅中的意義,從而得到慰藉。我們可以告誡自己:“世界就是我們的畫布,是我自己把這一次的經歷畫在了上面,為了給自己上這寶貴的一刻。”我們也可以告訴世界:“我所體驗到的一切,都發源于我自己的心中。”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你就可以自如地改變你的生活。
如果你不肯面對過去,過去就會成為你的包袱,讓你無法自由前行,只能在一個圈子里打轉。
接納力讀后感幼兒教師篇四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秘密》》這本書給我一印象深刻的啟示: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做一個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實的自己;而做一個完整的人,則是活出全部真實的自己。
榮格曾問,你究竟愿意做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完整的人?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觸碰的一面一一陰暗面,親人朋友不愿意接受,連我們自己也無法面對。于是,我們不惜代價、竭力偽裝成人人喜歡的好人,活得很累。事實上,我們的每個缺點背后都隱藏著優點,每個陰暗面都對應著一個生命禮物: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潑婦在有些場合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陰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擁抱它,我們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有人說,這本書應該讀三遍,讀第一遍會認同,讀第二遍會改正,讀第三遍會進化。也有人說,這本書應該買十本,一本留給自己,九本送給朋友。一人看,一人改變;十人看,十人改變。卻是會有如此的情況,下面跟我一起走進這本書的世界吧!
這本書告訴我們:心靈的陰影包括了許多層面:膽怯、貪婪、惱怒、自私、懶惰、丑陋、輕浮、脆弱、報復心、控制欲……總之,那些存在于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的特質,全都屬于陰影的范疇。這些特質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而消失,只會在潛意識中隱匿起來,悄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當我們偶然接觸到自身陰暗面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與這些“消極”特質的關系,哪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最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它們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寶貴的收獲。如果我們故意忽視“消極”特質的存在,它們就會盡量喚起我們的注意,當我們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時候,它們就立即從潛意識里重新浮現出來。為了壓抑它們,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這種付出完全沒有意義。
詩人羅伯特·布萊(robertbly)把陰影形容為“每個人背上負著的隱形包裹”,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塞進包裹里。布萊認為,在生命的前幾十年里,我們總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滿,而在生命的后幾十年里,又會努力把包裹清空,減輕肩上的負擔。
大多數同學都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感到恐懼,不愿正面以對,殊不知,只有擁抱心靈的陰影,找回完整的自己,才能獲得真正充實幸福的生活。把“知識”和“經驗”混為一談,或許是信息時代人們最大的誤區。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體驗。對內心陰暗面的探尋,并不是知性的活動,而是用心去體驗、去感覺的過程。許多人參加過心理培訓課程之后,覺得自己已經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們并沒有用心去體驗自己,所以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獲。要追求光明,就必須體驗陰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須體驗完整的自己。這樣的體驗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連續的。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既然我們是人,內心就必然有陰影。如果我們自己意識不到的話,不妨問問我們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讓他們把我們自己心中的陰影指我們給看。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把陰暗面掩飾得天衣無縫,但是那些被我們刻意壓抑的特質,總能找到機會顯露出來,讓周圍的人們看見。
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己,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壓抑。單是大聲說出來“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強”并不夠,我們還必須了解控制欲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接受它的饋贈,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它。
很多人以為,天賜的東西必然是完美的。實際情況則截然相反。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須擁有完整的自己,而完整是美與丑、善與惡、積極與消極的調和。只有接納了自己內心的陰影,我們才能得到它的饋贈,這就是榮格所謂“金子總是隱藏在暗處”的含義。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己,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現代社會經常會給人一種假象,似乎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許多人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損失慘重,卻總是難以如愿。為了裝出一副完美的樣子,我們的身體、精神和心靈都承擔著重壓。我遇到過許多為病痛、失眠、抑郁癥和人際關系問題所困擾的人,這些人從表面上看來都很“完美”——從不對別人發脾氣,從不做任何自私的舉動,甚至祈禱也是為了別人。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癥,卻不知道為什么,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實,這些人并不是沒有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這些東西受到的壓抑太嚴重,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隱藏得太深,以至于他們自己和別人都無法意識到其存在。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們先人后己、無私奉獻,因為“這才是好人應該做的”。結果,在努力做“好人”的同時,他們逐漸喪失了完整的自己。對于這些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從這種狀況中解脫出來,重新認清自己。他們需要學會原諒自己,允許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私心和欲望,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愛。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無限潛能,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潛能的存在。善與惡、好與壞、光明與陰暗、強大與脆弱、誠實與欺瞞——我們的內心是這些矛盾的統一體。如果你覺得自己太過脆弱,那你就需要尋找脆弱的對立面,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懼困擾,就必須在內心中尋找勇氣;如果你總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內心中找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你必須敞開心扉,承認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只有從容接納黑暗的人,才有資格接納光明。
其實真正的自己并沒有這么可怕,只是我們在乎太多外在的東西,所以一直想要逃避真實得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你會發現你會過得更加的開心,發現這世界還有更美好的東西我們不曾注意的!
接納力讀后感幼兒教師篇五
“不是我們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我們心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存在于我們心中的是各種各樣的潛能,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正是這些潛能和可能性把我同世上的每一個人聯系在一起,讓全人類成為一個整體。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的反映,每一個人心中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當把一張“全息”照片剪成許多碎片時,通過每一小片都可以窺見整張照片的內容,同理,我們每一個人就好似世界的全息照片一樣,通過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
摘抄上述內容,是因為這段文字寫的太好了,個人和宇宙的關系說的非常明白。每個人的內心都攜帶了全人類所有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人類的情感包含積極地和消極的,如愛和恨、美與丑、勇敢于怯懦、優雅與粗俗、無私與貪婪、健康與病弱。這些人類身上的特質在外部條件成熟時,就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只有理解了這種現象才能認識人生的本質,并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無限的自由。
如果我承認,在我的身上本來就具有一切積極和消極的特質,所以我就不需要刻意偽裝,假裝某些特質不存在。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是因為偽裝、假裝某些特質不存在造成的。比如:我跟你不同,因為我瘦你胖,我聰明你愚蠢,我勇敢你軟弱。我積極你消極等等,類似的想法。這些想法產生或制造的隔閡,讓我們無法擁有完整的自己。
“凡是我們能從別人身上看見的特質,都存在于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某項特質的話,就不可能在別人身上辨認出這項特質來。如果你為別人的勇敢所鼓舞,就說明你心里也有同樣的勇氣。如果你嫌別人太過自私,就說明你心里也存在自私的種子,隨時可能生根發芽。我們所欣賞的一切,所嫌惡的一切,都可以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一一對應。所有人都具有同樣的潛能。
研究印度傳統醫學的專家維桑特.賴德曾說:“每一滴水都包含整個海洋,每一個細胞都包含了整個身體的智慧。”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包含了全人類在所有方面的潛能,所有人都擁有愛、力量、創造力、同情心,也都擁有弱點、貪婪、私心和憤怒,只是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而已。這些都是完整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要找回完整的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內心中潛藏的每一種特質都抱以包容和關懷的態度。
約翰.威爾伍德在《愛的覺醒》中把人的內心世界比喻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城堡,里面有寬敞的走廊和數以千計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是完美的,里面藏有一件獨一無二的珍寶,這個珍寶代表了個人內心中的一種特質,整座城堡就是所有這些特質的統一體。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造訪我的城堡,城堡里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現了越來越多陰暗的角落。當我對某些房間里的特質感到恐懼或羞恥時,就會鎖上房間的門。還有當我訪問別人的城堡時,如果發現我所擁有的某個房間別人都沒有,我就會把這個房間鎖起來。
城堡的比喻我們的內心世界確實非常廣闊。如果我真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克服心中的恐懼,走進城堡,把所有鎖著的門一扇扇打開。找回曾經打開又被遺棄的寶貝。這樣,我就能重新擁有完整的自己。
我希望不停的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把所有鎖著的門全部打開,讓我擁有完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