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海底兩萬里一千字讀后感篇一
顯然這個想法大錯特錯,這本書描寫了一位車夫——祥子,有一個“買車夢”,希望擁有自己的一輛車,在那個艱苦卓絕的時代,祥子認為拉車的,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就擁有了全部,為此,他開始不斷奔波。
在“奔波時期”,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第一次夢想的實現與破滅。
祥子是一個有骨氣,向往自由的人。在還沒入手拉車時,他向往著那些高等車夫。他很自信,他相信:以他的什么身體和力氣作擔保,再省吃儉用些,即使是三四年,它必能為自己打上一輛頂漂亮的車!
之后每天,他和車夫們混在一起,但他孤言寡語,和大家相處得并不好,應為他認為:因為口齒閑著,所以才有功夫在腦子里思想!可見,他是一個多么淳樸的車夫??!剛開始拉的那幾天,他的腳脖子腫得像兩條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來,但是他為了買上車這個夢想,咬牙忍了過去!
之后,買車的愿望在他心里越燒越猛,一發不可收拾。他便去干包月的活,可有那么句話:事實并不完全幫助與希望。祥子總是被辭,還不小心磕壞了車,為此,他著急不起,人的身子又不是鐵做的,他還生了病,又舍不得花錢買藥,因為他還要買車!
整整三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他終于湊足了一百塊錢,買上了車?!皩崿F”了他的夢想。
但沒想到,命運還遠遠沒有折磨夠他,它像一個惡魔,吞試著他的身體和靈魂,以至于到最后,如此堅強的人依然沒有戰勝命運的折磨,漸漸地沉淪,徹徹底底成為了警察眼中的“刺頭兒”,變得自私殘暴,吃喝嫖賭,失去了自我,再也不是以前的祥子了!
讀到這,我漸漸的合起了書。祥子最終的結果怎會這樣?一個有著夢想并堅持不懈的人,不都會成功嗎?可惜,那個被稱為“文化之城”的城市使祥子最終成為了走獸。
但我依然認為,使祥子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他自己,我相信,只要祥子像之前奮斗的時候一樣努力,他就會再次成功!所以,在生活中,大家要學習祥子為了夢想而堅持不懈的時候,并要去改正祥子之后的錯誤選擇,不讓自己后悔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海底兩萬里一千字讀后感篇二
西班牙語為世界奉獻了兩部偉大不朽的巨著——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和這部《百年孤獨》,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陰,隔著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遙對峙。作者虛構了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正如最初楊修向我推薦這本書所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的,而書是本很具親和力的書。
一開始讀《百年孤獨》時,可能會被他龐雜的家族系統和讓人頭暈目眩的重名嚇倒,象許多人所說的那樣,覺得這是一本難懂難讀、非?;靵y的書。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說的,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擁抱所有國家和所有時代”,它們不會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作品,享受的時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覺得滯澀的地方就暫時跳過,也就避免了整體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圍的消解。這部書的篇幅不長,可是我讀了很久,書中一直充斥著那種死亡的沉重壓抑得我無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邊讀就一邊有許多許多的念頭紛至杳來,象冰雹一樣不停息的砸過來,卻覺得茫然沒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許也正是那種孤獨和宿命的感覺,讓我象著了魔一樣死死被縛住。
在我讀來,全書的脈絡非常的清晰。一口氣讀下去,讀到奧雷連諾上校冷靜對準備起義的自由黨人說“你們不是戰士,只是屠夫”,讀到憂郁的意大利樂手克列斯比在瘋狂的彈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殺,讀到阿瑪蘭塔變態無恥的茍且活著,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敵編織殮衣,讀到第十七個小奧雷連諾躲過數十年的追殺,卻被家人拒之門外,最終逃不掉額頭被釘死的宿命,讀到那裝滿了兩百節車廂的死尸被倒入大?!瓡と惑@覺,經過了開頭幾節的艱深滯澀,寫到這里已經是酣暢淋漓,仿佛馬爾克斯十八年的悄沒聲息的創作磨練將所有的情節渾然一體,所有的情感在這一瞬厚積薄發不可抑制。我感覺自己似乎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老太婆,說著自己的往事,那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平靜的語調中娓娓道來。你被每一個情節震撼,但是你能隱隱約約的清楚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個人都被一個線牽引著無法偏離軌道。她偶爾會透露一些宿命的跡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來算命的紙牌,奧雷連諾上校對死亡的預感,羊皮紙上的梵語密文;但是,這些宿命的暗示卻被那些自認為清醒的人們當作瘋子的澹語和夢囈,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從中得到的卻是更加無邊無際的絕望和痛苦――發現自己的孤獨和苦難是不可避免,無論你是否努力去抗爭都擺脫不了的絕望和痛苦。讀著讀著,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沒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才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當我終于讀完這本書,合上之后唯一的念頭就是走出門外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才只是做了一場惡夢。雖然走出去之后,我看著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還是下午,但仍然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從惡夢里驚醒的感覺,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劫后余生的喜悅。
《百年孤獨》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沖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里隱藏至深的亂倫渴望。這種孤獨不同于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郁”,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里,踱著方步慨嘆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云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凄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郁,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烏蘇娜是第一種孤獨者——天使。她勤勞善良,是母親的化身。她的孤獨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獨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讓我對世界不曾完全絕望的話,就是發現了這個老媽媽身上閃光的品質。她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樸的本色,無論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后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里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我非常喜歡這個總習慣于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回憶的老人,因為她真正充實獨立。她是偉大的母親,更是偉大的孤獨者。
烏蘇娜的大兒子霍。阿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野獸。他的孤獨是由于與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現得極為明顯,感情也最為熾熱。當他的弟弟奧雷連諾上校問他――當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愛情的奧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遲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親的對抗中選擇了隨同吉普賽人的逃亡。然而,數年之后,他結束了流亡歲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蟄伏在他憎恨的孤獨之中。當孤獨變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時,當孤獨已經滲入他的血液時,他竟然無法離開這種孤獨了!
奧雷連諾上校是第三種孤獨者——哲學家。他的孤獨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這個人幾乎可以算是這部書的一個主角了(如果允許這部作品存在一個主角的話),給過我最深的震撼。奧雷連諾天生帶有孤獨的氣質,從小就孤僻異常,成天從事枯燥的煉金術,離群索居,不問世事。然而事實上,他在這種孤獨中結識了先知梅爾加德斯,他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極大發展的機會。
海底兩萬里一千字讀后感篇三
吃飯是一種成長方式,讀書也是一種成長方式。
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是美國的一個大文豪馬克·吐溫以少年生活為主體所創作,書中對美國當時社會的庸俗風氣進行批判。書的主角湯姆有著傳奇的冒險經歷。
咀嚼著文字,我走進了湯姆的生活世界。湯姆是一個天真活潑、調皮聰明的孩子,他討厭騙人的教義,枯燥的課程以及“文明世界”的繁文縟節??释约河幸粋€有趣自在的生活。比如有一次,湯姆去刷墻,使盡陰謀,結果許多孩子被他騙得團團轉,許多的孩子都被湯姆騙得心甘情愿的將各種小玩意兒送給他,好來幫他刷墻,他還成了一個“富可敵國的大富翁”,許多孩子都被湯姆騙得心甘情愿將各種小玩意兒送給他。我想,要是湯姆從一開始就灰心喪氣,寧愿受波莉姨媽打罵也不愿意完成刷墻這件“不可能的任務”,那就不會有后面的事情發生,更不會有這刷好的墻。我們的社會中的人為什么會失敗呢?就是因為在遇到困難時就退縮。而有些人為什么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并沒有退縮,甚至像湯姆一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更輕松的方式將任務完成。
湯姆還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他敢于追蹤大壞蛋印第安喬,告發他的罪行,并冒著被印第安喬追殺的危險,證明波特的清白。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傳遞的“正能量”。正能量如同一道道燦爛陽光,驅散心靈的霧霾,讓我們變得永遠陽光。我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在四川達州,三名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學生,在樓下玩耍,看見一老太太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老太太起身后卻說是3個孩子打鬧將自己撞倒的,賴上了家長。后來,現場的過路行人站出來作證,指責老人的訛詐行為。警察多方調查取證,證明老人系“碰瓷”。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一些人怕做好事,怕做好人,因為就是怕“碰瓷”。這三名小學生就是我們00后的代表,是我們00后的驕傲,敢于擔當,敢于向社會中的丑惡說“不!”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焙仙蠒?,我想,也許湯姆并不是多么的偉大,可是他的品質,他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這本書難道不值得我們品讀嗎?我們一定要與好書為友,從書中汲取養分,我們的心靈之樹、智慧之樹才會長青!
海底兩萬里一千字讀后感篇四
克蘇魯神話是以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世界為基礎,由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完善、諸多作者共同創造的架空傳說體系。這些作為克總的資深書迷,就沒有必要仔細解說了。今天我要說的是這本書的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出版社對這本書的再設計,給克總書記迷帶來的收藏級《克蘇魯神話》。
當收到此書的時候,封面并沒有給我什么特殊的感覺,封面很普通。但是,拿在手里你的第一感覺就是輕,這本書真的特別的輕,并不是說他的頁數少,相比較之下,這本書的頁數要比同類書的頁數更多一些,或許是選材的問題吧。當去掉衣服后,便看到了猶如魔法書一樣的真正的書皮,純木頭的書皮,顏色深邃有力,裝訂精美,帶給任一種魔法的感覺,而且整本書透著一股木屑的香味,這是現在在市面上很難見到的。再看其內容,打開第一頁便是各種書中出現的剪報、新聞、手稿等等,了解克蘇魯神話體系的人都知道這些在書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就不細細說了。再往下一頁便是那副由霍華德·菲利普創作的世界著名抽象畫《馬桶上的克蘇魯》,稍后上圖,再往下便是來自《死靈之書》的名句:thatisnotdeadwhichcaneternalwithstrangeaeonsevendeathmaydie。由于我不贊成我那個書中的翻譯,所以給為自己領悟吧。翻開整本書看其內容,就不難發現,真的是精美無比,有關剪報的內容,書中都是用仿照書信的方式呈現的。到處都是筆記的痕跡,重要的地方還特地有標志,好多重要的圖畫也出現在其中。仿佛你自己就是那個探索秘密的人,去了解那未知的恐懼。
其實整個《克蘇魯神話》體系給我們傳導的無非就是一個信息:在宇宙中人類的價值毫無意義,并且所有對神秘未知的探求都會招致災難的結局。人類經常要依靠宇宙中其它強大存在的力量,然而這些存在對人類卻毫無興趣——如果不是懷有惡意的話。
其實現在想想,克蘇魯神話所構建的恐怖正式那個時代的通病。人類發展到了20世紀初對于自己和科學力量的自信已經膨脹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開始認為一切都是可以認知的,一切都是可以征服的。而克蘇魯神話的則對人類在工業時代膨脹的求知欲和征服欲的嘲諷和對文明不可避免的消亡的無力感,以及對深邃的不可知的宇宙的恐懼。當人類認為自己無比強大的時候突然知道了自己未知的東西,內心的恐懼便顯露了出來。這時人類才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自己不應該掌握的力量,科技的進步是毀滅的開始,文明的基石不過是沙粒堆成的幻影,不堪一擊。
如果強大的未知力量想毀滅你,有時候根本不用他們自己出手,人類對未知的恐懼,有時候便把自己引向了死亡,正像書中的那些試圖揭開迷惑的人類一樣,角色可能會因探究過深或通過一些機遇遭遇舊日支配者或是其他的宇宙種族,而他們的結果大多數是死亡和陷入瘋狂。
海底兩萬里一千字讀后感篇五
在西方恐怖小說史上,h.p.洛夫克拉夫特占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這位孤獨且有自閉傾向的小說家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60部中短篇小說,其中最為著名、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克蘇魯神話》,它成為了克蘇魯神話體系的基礎。
這些元素的高頻率出現,使得洛夫克拉夫特所渲染出的恐怖氛圍中還帶有些古典而優雅的特色。因而也就迥異于那種對于暴力、殺戮和鮮血淋漓的場面進行簡單粗暴描寫見長的恐怖小說。
先做一個整體評價,作為一個21世紀的青年,在每年都要經歷2-3部歐美科幻大片的洗禮之后,再去讀這本20世紀寫的科幻恐怖小說,就像一個成年人去讀兒童的哄睡故事,書中的克蘇魯大神就像童話里的巫婆一樣,讓我感到好怕怕哦~我老公翻看了幾頁之后告訴我太血腥惡心,實在看不下去了,我就覺得還好啦~不過我相信對于任何一個讀過小佛的《苗疆蠱事》的讀者來說,這些都是小菜一碟。
不過剛翻到第1頁,我就五體投地了,這不就是大劉的《三體》黑暗森林理論所表達的嗎?書中寫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名為無知的平靜小島上,被無窮無盡的黑色海洋包圍,而我們本就不該揚帆遠航??茖W——每一種科學——都按照自己的方向勉力前行,因此幾乎沒有帶來什么傷害;但遲早有一天,某些看似不相關的知識拼湊到一起,就會開啟有關現實的恐怖景象,揭示人類在其中的可怕處境,而我們或者會發瘋,或者會逃離這致命的光芒,躲進新的黑暗時代,享受那里的靜謐與安全。”我相信大劉和小佛應該都讀過這本書。比如在小佛所寫《苗疆蠱事》中出現的“舊日支配者”以及小佛關于一些舊日支配者形象的描寫,應該都是從這本書借鑒的。
很認可短評中小軒eileen對于此書文筆的評價:“行文遮遮掩掩,動輒“文字無法形容”、“不敢回顧”、“不敢引用甚至付諸文字”、“不肯詳細描述”,說來說去又不說清楚的感覺真吊胃口。”曾經一度讓我懷疑作者的文筆是否不佳,關于很多細節的都是用“不可描述的幾何圖形”、“難以用語言描述”等措辭,作為一個作家,告訴讀者不可描述,可讓我們如何是好啊~另外,書中出現的盜墓賊和貓貓吃人事件,實在過于牽強和拼湊,與全書的故事情節并無很大關系,首尾銜接也很不流暢。
不能否認的是,在20世紀初,能寫出“維度”的概念,能把“時間”、“量級”、大腦儲存超時空旅行這些寫在科幻小說里,已經非常牛了。
“這個世界沒有神圣性,在宇宙間人類其實微不足道——只是一個小小的族群,將自己的偶像崇拜投射到宏大的宇宙身上。人類就像互斗的蟲或者雜亂的灌木一樣,沒能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短視與無足輕重。宇宙本身對人類的這種存在漠不關心。”
——h·p·洛夫克拉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