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讀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篇一
本學期閱讀了邊玉芳的《讀懂孩子》一書,受益匪淺,書中大多是從心理學和生理學兩個方面分析孩子在各個時期的特點,科學的揭示了青少年成長規律,為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提供了一個教導孩子的路標。
從書本中我領悟到了不斷的探索、創新、思索是一種快樂;知曉了尊重、信任、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文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們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是呀,就在身邊,僅在咫尺,有許許多多的孩子等著我們去愛,去發現,去激勵,去贊美。他們都是一本書,是一朵需要耐心澆灌的花,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他們的心靈純潔、稚嫩,心理脆弱,所以,更需要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以培植起對生活對學習的自信。于是,一個決心在心底萌生: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需要更注重學生為本,細心觀察,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不吝嗇贊美,及時把愛的贊美與期望送給每一位學生,使之發揚光大。使每個孩子都感到"我能行".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是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認可和愛撫的。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而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
要讀懂孩子這本書可不容易,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用同一個方法去教育他們。教師必須站到孩子的位置上,全面地去觀察孩子,只有鉆到孩子的肺腑中去,深入了解孩子的個性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愿優秀書籍的指引下,我能學會做一名會思索的幸福教師。
讀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篇二
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書店里,他的書店每周都會播放一部電影,結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讀書會的內容。此時,孩子們剛剛從電影情節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個角落里讀著書,家長們就圍坐在投影幕前,細細品味樊登講的每一本書。往往,家長們還沒有看完,孩子們就會循聲而來,一起和我們觀看,《養育男孩》《養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每一集對我來說,都如醍醐灌頂,讓我在育兒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兒子轉眼已經進入10歲了,老師在開家長會時說:“現在孩子們都在不同程度地進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動的小心思。而且學會了說巧妙的謊言,學會和其他同學搞惡作劇......”在老師看來,10多歲的孩子開始叛逆,已經試著逃出家長的手掌心了。
如果沒有讀過樊登所講過的書,我的內心也許和其他家長一樣充滿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聽我的話,開始反抗。甚至擔心孩子會像比較激進的哪些孩子一樣,跳樓,跳橋,弒母.....好在,我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認識了樊登,如今手握這本《讀懂孩子的心》,又把我從前從吸收的支離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萬分感恩。
我們都是育兒路上艱難的踐行者,即便有人告訴你應該怎么做,但在實際的過程中,又是那么難以持續。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變。曾經,我和兒子的關系就是“毒刺”關系,我不愿意過分的表揚他,人多的時候不喜歡他大聲說話,我曾經說我的孩子“嘩眾取寵”,我經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紅的小臉。但是,樊登讓我認識了《正面管教》,我開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們之間的關系的改變,以及他對我的無條件信任。這都是從我的改變開始的,雖然我曾經錯過,但我們一直在努力修復。
我的孩子,終將會從男孩成長為男人,如今的他認真,上進,積極,向上。最近,他糾結于我和爸爸對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對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語氣更溫潤。我正在想辦法幫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寫父子關系的文章,他自己讀,給我們讀,還鄭重的'告訴我們:“我知道,你們愛妹妹,也愛我,只是我們不一樣大, 要求也不一樣。”聽了他的話,我真是兩眼淚,他能自己解決問題,比我們開導更有效。
慶幸我認識了樊登,讀了樊登的《讀懂孩子的心》,讀懂孩子,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讀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篇三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煩悶時,讀書能使我心情愉悅;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我的心,讓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我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我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我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讀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長的帶領下我加入了樊登讀書,有幸讀到這本書,這本書匯集了《童年的秘密》《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讓孩子遠離焦慮》《正面管教》《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優秀的家庭教育書,俗話說得好,“走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不論我是幼兒教師,還是一名家長,這本書對我來說,猶如雪中送炭。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知性、優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說她輔導孩子寫作業氣的心臟都不好了,忍不住發脾氣,孩子哭、老公生氣,她自己也難過。她說:家教類的書也沒少看,為什么一到輔導作業就不行了呢?”我想這幾乎是每一個家庭里都在上演著和孩子相愛相殺的故事,家長們很委屈、很無助,但是絕不放棄繼續用錯誤的方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那么父母盡到了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是盡到了傷害孩子的責任?父母是愛孩子的人,但同時也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為終身學習者。看到這個案例我內疚自責,這個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發生過。我對孩子的高要求導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時對自己不夠自信,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做好。因為他就是在不斷批評中長大的。所以我非常認同書中的這句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從自己力所能及、能夠學到的東西開始,讓他獲得尊嚴感、成就感,不要讓他總是面對挫折,這樣孩子就會更加容易熱愛學習這件事。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讀書,每天與書相伴,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習借鑒書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緒失控的時候,讓我不再一錯再錯;在迷茫的時候給我指點迷津;在彷徨的時候讓我更加明確方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時刻銘記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一旦你下定決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還要更專業。讓我們一起終身學習,都來讀書,讀好書,真正讀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師、好媽媽。
讀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篇四
一次刷抖音偶然刷到了樊登老師的視頻,感覺他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經驗。其一自己是小學教師,小學階段正是成長關鍵期,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再者自己也有一個咿咿呀呀的小娃娃,多多學習將來也不至于在教育方面沒有頭緒。結合實際情況,果斷入手了這本書。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章內容,第一章是無條件的愛的力量,一共講解了6本書,分別是《童年的秘密》、《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母愛的羈絆》、《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和《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第二章是與孩子一起成長,講解的5本書分別是《讓孩子遠離焦慮》、《關鍵期關鍵幫助》、《翻轉式學習的》、《爸爸軍團》和《正面管教》。第三章是親子溝通的方法與訓練,主要講解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這6本書。也就是說通過這一本書,一共可以讀到17本家教育兒好書,真的是受益匪淺。
按道理家長讀更合適一些,但是老師換個角度也不就是家長嘛,管理著一大群依懶你的孩子。農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本來就比較缺失,這本書既讓我從老師的角度學會觀察孩子成長的變化,又學會從家長的角度給予孩子溫暖的教育方式,我覺得是極好的。
印象最深的是提到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一章節的內容。書里說到“經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會有對別人人身攻擊、語言攻擊。其實有時候作為老師,我也有大聲呵斥孩子的時候,現在想想,方法沒用對,孩子當然會產生反向心里了。
作為老師,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孩子可能在很多想法上面還不成熟,作為老師不應該總是否定孩子,而是鄭重地認同孩子,并端正他們的思想。同時,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自由。可以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隱私。假如孩子不愿意與老師交流,不要過于強迫,只要你對孩子尊重,才能夠贏得孩子的尊重。最后,可以適度對孩子關心,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但不要過度,孩子最反感我們無止境的說教。想想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非常討厭別人無休止的說教。
除些之外,這本書還有很多真實的教育實例讓我感同身受。書中的精辟的理論告訴我要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
讀懂孩子的心,讓孩子在陽光下成長。教育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既然做了教師,呢就做好一個引路人,好好勾畫、欣賞這一路的“風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無雜念,方得始終。
讀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篇五
1.1灌輸和引導
“教師中心論”一直是中國主流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核,其基本特征是向兒童灌輸成年人的各種思想。教師并不能科學地發揮他的主導作用,教學往往脫離學生實際水平和實際需要,采取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以致壓抑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而以盧梭為代表的“兒童中心論”卻認為孩子從一開始就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他們的行為是有機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甚至對于最初的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他也帶來了某種特性,影響了別人對他的種種行為。盧梭第一個真正“發現了兒童”,他發現了兒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而正是看到了兒童的重要性,教師的任務就更加艱巨,“兒童中心論“不代表不需要教師的參與,它反而對教師的知識技能和認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要更好地理解世界人民的文化財富,更好地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對象——兒童,教師只有充分把握住這幾個因素及其在教育過程中的聯系和作用,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以兒童為中心去實施有效的教育。
1.2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只有考上了好的中學,才能上好的大學,之后才能找得到好的工作”,從小我國的大部分兒童就是在父母這樣的話語中成長起來的。雖然我國一直在提倡給學生減負,但是為了跟上現實社會發展的步伐,學生和家長不得不應對升學的壓力,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加明朗的未來,除了完成正常的學校學習之外,不少家長還會在假期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生怕落后別人一步,弄得孩子們失去了童年的樂趣。毋庸置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過重的課業負擔把兒童“禁錮”在了書本當中,很多小學生早早戴上了眼鏡,形成了駝背;同時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夠了,這就在生活上甚至是道德上,都對孩子有求必應,一方面阻礙了兒童的自理自立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發自私人格的形成。
眾所周知盧梭所處的時代,歐洲社會文化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具特色的人才接踵而至,然而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盧梭卻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順應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而進行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把其培養成“職業人”,而是要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多方面發展的人。這樣,兒童才能在自己的成長途徑中找尋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不斷開動腦筋,應對未來所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而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主張的“素質教育”的真諦。
首先,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既不是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屬。盧梭關于兒童天性中包含主動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結論,以及他呼吁保護兒童純真天性,讓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借鑒意義。在背負著長輩的期望,應付著考試的壓力,這種強迫性的學習狀態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的,相反還會形成厭學的情緒。按照盧梭的兒童觀,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兒童,在兒童的天性得以真正釋放的前提下,根據兒童身心成長的自然規律來因材施教。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的分期是:嬰兒期(出生至2歲),主要是進行體育教育和兒童心靈自然發展;兒童期(2~12歲),主要進行感覺教育,這個時期的兒童,對于世界還處于懵懂時期,對很多道德觀念還不能理解,因此道德說教的作用并不顯著,所以要讓兒童同自然接觸,體會自己所作所為引發的結果;少年期(12~15歲),這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強的時期,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智育教育的任務不在于給兒童一大堆知識,而在于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使兒童有精確和清楚的觀念,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掌握學習研究的方法;青年期(15~20歲),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這里,不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抱有任何偏見,從而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使他們成為身心發展健康,道德品質優良,多方面發展的人。
其次,就是認識兒童之所以為“兒童”的意義。兒童與成人有很大不同的就是他們的情感和想法,我們往往很喜歡把自認為正確的事情告訴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但是孩子畢竟沒有經歷過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這些道理進入他們頭腦當中之后反而很可能演變成謬論。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如果成人、家長、老師的正面引導不能教育孩子時,我們可以對其采取“自然后果法”,這也是盧梭的一個思想:“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
例如,孩子把剛買的玩具都扔到了門外,家長不必急著幫他找回來,就讓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別人拿走。當下次兒童提出玩玩具時,你可以告訴他,玩具沒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讓他自己去找,結果他不能找到他心愛的玩具。如此他嘗到了自釀的“苦果”,才會意識到不對,下次才不會那么做。“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