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糧食安全再次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今年以來,新冠疫情持續,湯加火山爆發、南美干旱、俄烏沖突等突發事件導致全球糧價持續震蕩,引發全球性糧食供應擔憂。構建更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才能有效防范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可能導致的糧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
農民駕駛收割機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田間收獲水稻。張春雷攝(新華社)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依靠自身力量徹底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有力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黨的_以來,我國著力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互為補充,庫存充裕,今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裝滿了中國糧。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我國都有能力有信心保障“米袋子”安全,而且飯碗越端越穩,吃得也越來越好。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形勢總體較好,糧食供應有保障,但這并不等于說不存在問題,不等于可以高枕無憂,各種突發事件造成的糧食不安全事件仍有可能發生。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糧食安全還面臨著資源與環境的硬約束、種糧效益比較低、區域性供給不均衡及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深層次問題。因此,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始終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保持糧食安全戰略的定力,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中,決不能在吃飯這個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
糧食生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石。在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的基礎上,今年我國再次把糧食生產目標確定為年產1.3萬億斤以上。只有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才能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彌補結構性失衡問題。針對糧食生產效益偏低的問題,要加強政策供給,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激發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持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最大限度挖掘糧食供給潛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人均口糧消費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費需求上升。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有限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耕地要糧食,也要向草原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些食物供給增加不僅能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而且能直接或間接替代傳統主糧,為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
保障糧食安全,不能只算經濟賬,也要算政治賬。從經濟角度看,糧食種植效益低,有的地方抓糧食生產、保糧食安全的積極性不高。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更好地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肉盤子”“奶罐子”。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的糧食現狀是不容樂觀的。2000年我國谷物、棉花,肉類總產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糧食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三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如今,浪費糧食應該是最可恥的行為之一,因為浪費糧食就相當于慢性自殺!大家看到,現在鋪張浪費的人越來越多,浪費的花樣百出,雖說目前我們中國人是餓不死的,但中國人口每年凈增長1200萬人,如果現在浪費,以后的中國人只有餓死的份兒!
另外,我們應該有“一飯一粟當思來之不易”的樸素情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選種、播種,鋤草、施肥、收割到加工等,每一粒糧食飽含了農民伯伯和其他人的多少辛勞!所以,我們珍惜糧食也是對他們勞動的一種尊重。正是有了他們的勞動,我們才能吃得飽,吃得好;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勞動,當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旱災等襲來時,國家才能調撥大批救災物資,而其中的糧食成為災民們的第一所需,也許平時在你看來從不放心上的普通食物會成為別人救命的稻草和天下最美味的食品!
看到此,有人會說,我也想節約,可如何去做呢?在這,我有幾個小小的建議供大家參考:去餐館吃飯,不要因為要面子就瞎點,其實夠吃就行,不要太奢侈。在餐館就餐后,如還有剩菜,就要打包回去吃,千萬不要覺得很丟人,這其實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在家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少盛點,因為吃完了還可以再盛。還有,不要養成挑食的習慣,認為不好吃的就隨便丟棄。
最后,我大聲呼吁,人人應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請大家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從自身做起!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有錢就可以從國外買到糧食,沒有必要費大力氣發展國內糧食生產;也有人認為,保障糧食安全,意味著今后所有農產品都要由國內供給。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意,也沒有抓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的要義。
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另一方面,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穩定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實施規模。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地見效。
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也提高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應該看到,我國人均資源不足,適度進口包括糧食在內的部分優質農產品,不僅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可以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還有利于進出口平衡。去年,我國在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的同時,進口了14262萬噸糧食、991萬噸肉類產品、983萬噸食用植物油和527萬噸食糖,為豐富國內市場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貿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場機會。今后,我國農業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需要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國大糧商,加大對重要農產品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投資力度,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提高農產品海外供應鏈的穩定性、可靠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可以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農業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我國農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加強優勢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帶動其他地區農業提檔升級。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盡快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進我國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四
_報告作出了“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部署。我們將圍繞這一重要部署,和各地區、各部門一道,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具體有五個方面舉措:
第一,落實“藏糧于地”,加大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力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挖掘潛力新增耕地。
第二,堅持“藏糧于技”,強化現代種業等科技支撐。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提升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水平,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等防治體系,加大綠色倉儲、高效物流、糧油加工等技術研發力度,不斷為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
第三,優化生產布局,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多措并舉促進穩產增產,將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落實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第四,加強收儲調控,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糧食供需動態平衡。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精準調控,保持糧食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優化結構布局。創新強化監管和執法,從嚴懲治涉糧腐敗,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第五,開展節糧減損,促進糧食節約和營養健康。加強全鏈條管控,大力推廣智能收獲機械、綠色倉儲技術、適度加工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浪費。舉辦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主題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新風尚。這些方面也需要媒體和記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協助。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五
一看豬肉皮下脂肪層的厚度。在選購豬肉時皮下脂肪太雹太松軟的豬肉不要買。一般情況下,瘦肉精豬因吃藥生長,其皮下脂肪層明顯較薄,通常不足1厘米;正常豬在皮層和瘦肉之間會有一層脂肪,肥膘約為1cm—2cm,太少就要小心了。
二看豬肉的顏色。一般情況下,含有瘦肉精的豬肉特別鮮紅、光亮。因此,瘦肉部分太紅的,肉質可能不正常。另外,還可以將豬肉切成二三指寬,如果豬肉比較軟,不能立于案上,可能含有瘦肉精。如果肥肉與瘦肉有明顯分離,而且瘦肉與脂肪間有黃色液體流出則可能含有瘦肉精。
一看饅頭顏色。玉米面顆粒大,是無法做出整個色澤均勻的黃澄澄的玉米饅頭的。如果顏色純黃,外表光滑,那么購買時需慎重。另外,玉米粉比面粉粗糙,如果掰開饅頭發現“玉米饅頭”與普通面粉饅頭一樣光滑,那就值得懷疑了。二是聞饅頭氣味,添加香料的“玉米饅頭”香味刺鼻,玉米味道過濃。
對于市場上銷售的鮮牛肉和凍牛肉,消費者可從色澤、氣味、粘度、彈性等多個方面進行鑒別。
色澤鑒別新鮮肉:肌肉呈均勻的紅色,具有光澤,脂肪呈潔白色或乳黃色。
次鮮肉:肌肉色澤稍轉暗,切面尚有光澤,但脂肪無光澤。
變質肉:肌肉呈暗紅色,無光澤,脂肪發暗直至呈綠色。
氣味鑒別新鮮肉:具有鮮牛肉的特有正常氣味。次鮮肉:稍有氨味或酸味。變質肉:有腐臭味。
粘度鑒別新鮮肉:表面微干或有風干膜,觸摸時不粘手。次鮮肉:表面干燥或粘手,新的切面濕潤。變質肉:表面極度干燥或發粘,新切面也粘手。
彈性鑒別新鮮肉:指壓后的凹陷能立即恢復。次鮮肉:指壓后的凹陷恢復較慢,并且不能完全恢復。變質肉:指壓后的凹陷不能恢復,并且留有明顯的痕跡。
一看豆芽稈: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是芽身挺直稍細,芽腳不軟、脆嫩、光澤白,而用化肥浸泡過的豆芽菜,芽稈粗壯發水,色澤灰白。二看豆芽根: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根須發育良好,無爛根、爛尖現象,而用化肥浸泡過的豆芽菜,根短、少根或無根。
三看豆粒:自然培育的豆芽,豆粒正常,而用化肥浸泡過的豆芽豆粒發藍。
四看折斷:豆芽稈的斷面是否有水分冒出,無水分冒出的是自然培育的豆芽,有水分冒出的是用化肥浸泡過的豆芽。
當然,這些方法也只是人們從吃虧上當的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