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三年級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篇一
兩種教法中都有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兩種操作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卻有本質的區別。在“教法一”中,學生雖然被調動起來,不停地隨著教師的指令動手操作??墒?,如果仔細分析,學生的行為實際上是對教師指令的被動回應,他們并不清楚為什么要進行這些操作活動。這樣做,看似讓學生觀察與探究,實質上仍然停留在“告訴事實,驗證結論”的水平,學生的思維活動投入量明顯不足,多數學生只有行為的參與而缺少認知參與和積極的情感參與。
而“教法二”的設計更具探索性、開放性和自主性,教師先引導學生提出大膽猜想,然后啟發學生:你能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嗎?此時的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當然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實踐活動。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自始至終是積極主動的。在此期間,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在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習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習了怎樣與同伴合作交流,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了落實。
動手必須與動腦相結合。如果學生的操作實踐變成了簡單執行教師的“指令”,變成了一種機械的模仿與復制,只需手的運動而無需腦的興奮,那么它的功效將會大大降低。操作實踐,需要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定的思維空間和思維坡度,需要深刻的觀察、想象、假設、推理、探究等高層次思維活動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轉變,從而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數學思維活動。
人教版三年級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篇二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中我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
在復習了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后,為學生設疑:我們新學習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說是10,還有學生說是20,也有學生說是100。誰想的是對的呢?學生陷入了沉思,產生了探究新知的動機。
二、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學生對自己猜想的理由都進行了闡述后,學生又進入了下一輪思考。這時我啟發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了拼擺(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擺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學生就擺出了結果:橫著能擺10個,豎著也能擺10個,所以,可以擺10*10=100個,也說是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導學生思考,不停留在簡單的直觀表象上
學生雖然通過拼擺得出了結論,我繼續引導學生從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上對操作結果進行論證。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從理論上論證了操作結果,也旨在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單位的計算。
四、加強審題能力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在練習環節中,我不僅設計單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題目,更在知識的難度上進行了延伸,設計了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
人教版三年級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篇三
教學內容:面積單位間的進率一節內容屬于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三部分內容。課本第70、71頁內容。
學情分析:三年級共41名學生,學生基礎較弱,上課動手、動腦不太積極,家庭作業有部分同學不按時完成,課堂教學若不創新,會陷入困局。
設計的教學環節:
1、下面這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邊長為1分米,即10厘米。
思路一: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思路二: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思路一: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
邊長為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因而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思路二: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
先讓三名同學在教室畫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細分每一個邊長為10份,將大正方形畫成許多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全班同學參與活動:將手中制成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放在畫好的大正方形中,發現擺放了100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因而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學反思:
1、在教學之前復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1米=10分米=100厘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2、從教學實施過程中看出,兩個探究活動思路二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因為思路二學生真正參與活動之中,體現了主體地位,親自體驗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升。我在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活動過程,讓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時,回想制作的`1平方分米的卡片中含有100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時,想一想全班同學都參與將制作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于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即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另外,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讓學生每人讀一次,全體同學每個人都讀,其余同學仔細聽,讓學生樹立清晰的印象,而后自動口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讓學生跟隨老師圖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100100
再針對具體題目進行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此種教學設計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教學效益提高許多。學生在做題過程中也會主動克服困難,訓練學力。
人教版三年級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篇四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幾點:
1、在學習長度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發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后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
3、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間的關系,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系。
4、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人教版三年級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篇五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
在復習了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后,為學生設疑:我們新學習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說是10,還有學生說是20,也有學生說是100。誰想的是對的呢?學生陷入了沉思,產生了探究新知的動機。
二、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學生對自己猜想的理由都進行了闡述后,學生又進入了下一輪思考。這時我啟發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了拼擺(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擺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學生就擺出了結果:橫著能擺10個,豎著也能擺10個,所以,可以擺10*10=100個,也說是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導學生思考,不停留在簡單的直觀表象上。
學生雖然通過拼擺得出了結論,我繼續引導學生從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上對操作結果進行論證。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從理論上論證了操作結果,也旨在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單位的計算。
四、加強審題能力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在練習環節中,我不僅設計單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題目,更在知識的難度上進行了延伸,設計了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和復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讓學生利用新的知識解決不同類型的題目。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