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四年級數學教案篇一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案例描述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著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于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著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為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為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為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生:我認為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才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為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為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為何不把它歸為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后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為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么?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為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才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為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才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著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為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著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于是便領著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并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于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數學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明的媽媽記錄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小明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小明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小明身高的發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二小題的問題解答;
四、小結評價。
五、作業: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篇三
活動目標:
1、能發現、再現物體的序列,體驗不同的排序方法,在操作活動中有規律地設計圖案,提高動手能力。
2、培養幼兒思維的多樣性,初步感知數學中的規律美。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彩色珠子、彩皮、腰帶、彩帶等。
3、玩具小熊一個,籃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規律
1、觀看課件,引導幼兒發現并講出其中的規律出示玩具小熊,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呀?(小熊)
師:小熊他今天可開心了,因為他搬新家了,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吧!(觀看課件畫面)小熊的新家漂亮嗎?(漂亮)
師:今天小熊還請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呢,看看他們是誰呀?(小兔,小貓,小狗)
師:三位好朋友接到小熊的邀請可高興了,他們要出發啦!
師:(觀看課件畫面)哦,這三位好朋友每人都走了一條小路,哇小路上還有好看的小石頭呢!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走的小路上的小石頭是怎樣的。
師:先來看小兔,他走的小路上的石頭是怎樣的呢?(一塊紅色一塊綠色一塊紅色一塊綠色……)
師:小兔走的小路是一格一排列的石頭小路。小貓走的小路呢?(一塊綠色兩塊藍色一塊綠色兩塊藍色……)
師:小貓走的路是一格二排列的石頭小路。小狗呢?(一塊紅色一塊藍色一塊黑色一塊紅色一塊藍色一塊黑色……)
師:小狗走的小路是一、一、一排列的石頭小路。
師:小朋友,你們覺得這三條小路看上去漂亮嗎?(漂亮)為什么?(引導幼兒說出小石頭的排列有規律)
2、觀看課件,引導幼兒按規律排列
(1)引導幼兒發現并嘗試接著規律排列師:到了小熊家,小熊請三位好朋友吃點心啦!咦?怎么是個空盤子呀?原來這是個神奇的盤子哦,盤子上有一些花紋,只要將盤子上的花紋按一定的規律說下去,好吃的點心就會出現了。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呀?(想)師:看看小兔拿到的盤子是什么花紋?(一塊紅色一塊黃色一塊紅色一塊黃色)接下來應該怎么排呢?(與老師一起講述)(一塊紅色一塊黃色一塊紅色一塊黃色……)看看對不對?哇,是什么好吃的點心呀?(蘿卜)師:小貓的盤子呢?(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接下來應該怎樣呢?(請幼兒講述)(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是什么點心呀?(小魚)幼兒與老師一起吃美味的"小魚"。
師:我們也來幫幫小狗吧!誰愿意來說一說?(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接下來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骨頭出現)
(2)拓展幼兒思維師:小朋友,除了這些排列,你們還有沒有不一樣的排列?(兩個高人兩個矮人……三個大碗兩個小碗……)
二、應用創作師
吃完了點心,小熊要請大家唱歌跳舞啦,你們看,小熊打扮的漂亮嗎?(漂亮)那讓我們也把自己打扮一下和小熊一起跳舞吧!
1.簡單介紹各小組的活動內容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種材料:花環和大小彩色花;彩色珠子和線;腰帶和彩色絲帶。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動吧!
2.幼兒自選小組活動(1)裝飾花環(2)串項鏈(3)裝飾彩帶裙
三、評價活動師
誰來介紹一下你的作品呢?
互相觀賞,評價個別作品,表揚有創意的幼兒。
四、結束活動
師:孩子們,把自己打扮起來吧!(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戴在身上歡樂起舞)
師:時間不早啦,我們該和小熊說再見了,小熊再見!(揮手離開小熊家)
四年級數學教案篇四
出示第1題,讓學生讀懂題目,再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統計一個數據之后把該數據做一記號。
(2)交流統計結果,檢查自己做對了沒有。
(3)交流自己統計的時候有沒有出現問題,其他同學可針對性地提出改進辦法。
最后要提醒學生注意檢查的習慣:數據提供的是20個學生的記錄,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應該要有20個“合計”,否則就是遺漏或是重復了。
看統計好的表格,說說你從這表格中讀懂了哪些信息?
二、條形統計圖:
1、看圖:
出示第2題:先讓學生讀懂題目
回答問題一: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算完后問:有沒有哪天正好是這個平均數“9噸”的?
從條形統計圖上看一看,它在整體中處于一個怎樣的水平?(不高不低)
從這份條形統計圖中,你還想到了什么問題?
2、畫圖:
出示第3題。先請學生說說各類食品具體所指,按要求分類整理,制成統計圖。
完成統計表后繼續完成條形統計圖,注意不要遺漏了制作時間和直條上的數據。
比較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說說你認為它們各有什么好處?
(統計表能清楚地反映各類數據
條形統計圖不僅能反映出各類的具體數據,還能清楚地看出各類之間的多少關系,更加的直觀。)
三、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出示第4題。判斷3個游戲規則:
1、正方體的三個面寫“1”,三個面寫“2”。“1”朝上甲贏,“2”朝上乙贏
讓學生說說是否公平?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現的機會,是公平的。)
2、正方體的四個面寫“1”,兩個面寫“2”。“1”朝上甲贏,“2”朝上乙贏
(1有4次出現的機會,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體的六個面分別寫1~6,朝上的數小于3甲贏,否則乙贏
理解“否則”: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則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個,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結:像這樣的游戲要判斷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決定輸贏的次數是否相等)
四、思考:
可先讓學生猜一猜。再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時候,適當板書: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現是一樣的,2次是不一樣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級數學教案篇五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頁例3、例4,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一的第6、9、11、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己有知識基礎上,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法,能根據數級正確地寫出億以內的數。
2、培養學生主動遷移知識的思維習慣。
3、結合顯示素材感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教學寫萬級的數。
2、難點:億以內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寫法。
3、關鍵:讓學生熟練掌握數位順序表。掌握數位的名稱、順序,進率關系。四位分級法以及數的組成等知識。并以萬以內數的寫法為基礎,把個級寫的方法推廣到萬級。能正確地寫億以內的數。
教具、學具準備:
師:含有億以內數相關信息的音像材料,數位順序表。
生:收集現實生活中億以內數的信息數條,計數器或算盤。
教學過程:
一、出示信息,復習萬以內數的寫法
1、播放新聞。
荊州長江大橋總長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北京路二小現有學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園面積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師:你在剛才的畫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數據?你能把這些數據寫出來嗎?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萬以內數的寫法:從高位寫起,哪一位是幾就在哪一位上寫幾,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二、利用信息,學習有億以內數的寫法
1、繼續播放新聞:
據統計,20__年有六千八百五十萬少先隊員參加了“手拉手”活動,三千零八十萬人參加了“保護母親河”行動。
2、提問:在剛才的新聞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數據?這些數據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可能會說:這些數都很大,它們都占有兩個數級……。學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師都給予肯定。
師:你能試著寫出這些數嗎?先獨立寫一寫,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教師傾聽小組意見,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
各小組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意見:
(1)先寫出數位順序表,對準數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寫,如果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
(2)一級一級地寫,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教師鼓勵同學提出質疑或進行補充。
3、即時練習:讓學生試寫第6頁“做一做”的四個數。
師:這些數的位數很多,寫的時候可能會出錯,誰有好的檢查方法介紹給大家呢?學生可能提出兩種方法:
(1)寫完后可以把寫出的數再寫一遍,看是否與要求寫的數一致。
(2)根據最高位的判斷這個數是幾位數,然后進行核對。
教師肯定學生的方法,并提醒學生寫完后注意檢查。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9頁第6題,先在計數器上撥出下面各數,然后再寫下來。
2、數學游戲:
由新聞發布官發布自己在課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記者負責將信息中的數據記錄下來,最后統一核對,考察小記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內中國數字電視用戶將達到三千萬。
四課堂總結
你有什么收獲?學生發言后,教師板書課題。
五、課堂獨立作業
課本第10—11頁7、9、12題。
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進行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