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部編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篇一
兩周的學習結束了,回顧這兩周的學習真是有點手忙腳亂。新接手的二年級孩子,一個個不像高段孩子那樣沉穩,有思考力度。他們遇到一點情況馬上能夠嘰嘰喳喳好半天,對于老師上不上課,在不在教室根本不理會。不管怎樣站在教室的那四十分鐘,我總在竭盡全力想盡辦法吸引全班學生注意力。各種游戲,各種故事,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重新煥發的童言童語齊上陣,剛開始的一節課下來,不知是天氣熱的緣故,還是個人緊張的原因,總之我是渾身冒汗,臉上的笑肌已經笑的快沒有知覺啦!還好!這些小小孩兒們一個個還算給“面兒”,一節課總能比較安靜專心地庭上大半節課。咻!真是有挑戰啊!
現在來說說這一單元的學習情況,每天晨誦時間讀《小學生必背古詩八十首》和當天要學的課文。課堂上的課文朗讀情況一開始不是那么順利,小孩子沒有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每一次讀書之前都要強調孩子把筆拿在手上,尤其是第一遍讀書時,一定要人人做到。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有很多孩子會有諸多不認識的生字新詞出現,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必須要逐個標注拼音,借助拼音來認讀本課中出現的生字新詞。第一遍書讀好了,后面的讀書才會事半功倍。剛開始不明白這個道理,上了《黃山奇石》之后,直接讓孩子開火車朗讀課文,發現很多孩子對于段落的區分還比較清楚,但一到句子的區分時就有些糊涂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是一句話結束了,什么時候開始下一句話。有少部分孩子知道句子的結束與開始,卻在朗讀時跟不上趟,搞得《黃山奇石》的朗讀有些慢,耗時40分鐘,使用開火車讀,男女對讀,小組競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效果不佳。尤其是最后一段有一個“省略號”,學生壓根就不認識它,更不知道它原來也代表一個句子的結束。
于是,我給學生講了一個“秘密”。呈現以下當時的課堂情況: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故作神秘裝)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學生把自己的小嗓門拉得長長的回答著,一個個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臉期待的表情。(看到小家伙的心被吊起來啦,我開始賣關子。)
師:嗯……這個秘密我只能告訴咱們二(1)班的同學,可不能讓其他班的同學知道,你們能保守這個秘密嗎?(哎呦……這下子孩子們更有精神啦!)
生:一個個小腦袋點得跟小雞啄米似的,信誓旦旦地說:“能!我們一定能保守這個秘密。”(看大家在心理上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可以開始講了。)
師:噓——挺好了!我可只講一遍哦!一遍之后,我就要檢測哪個小朋友的耳朵最靈敏,聽得最準確哦!“(又賣了一次關子)
生:小身子板一個個齊刷刷的挺直了,眼睛一個個都放著光,那意思是恨不得馬上將老師講的內容全都遲到自己的肚子里。
生:記住了!(齊聲回答)
師:那好,我就來考考大家!(我故弄玄虛,然后快速問出)它叫什么名字?
生:用他們稚嫩的聲音拉得長長的,說:“省略號“
生:開始思考……片刻沉默之后,有小手舉起,應該是還有很多很多的黃山奇石吧!
師:大家給他鼓掌!(鼓掌,必須鼓掌。二年級的學生省略號雖然不是課標要求的學習內容,但是課文中遇到了,我們沒有理由不講,不講就不能順暢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古詩兩首》中其中第一首《贈劉景文》一片比較難的詩,因為這首詩我們在課堂上讀了整整40分鐘,一首28個字的古詩,讀了40分鐘!我郁悶!也許真的很難讀吧,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詩也很是無趣。就是講秋天的景色“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是有點難啊!但,必須進行,往前行進著,只要先記住,等待孩子慢慢長大自然會明白其中的意蘊。
部編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篇二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之處:總是講過之后,才想起要板書,和教學內容嚴重脫節,這也暴露了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時的教學中自己懶散慣了,以至連板書也跟不上了。另外,板書的字跡潦草,也暴露了自己書寫粉筆字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點丟丑的感覺,以后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在學習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內容時,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夠分工合作,在互相研究探討交流中把問題弄清楚,并完成表格。
部編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篇三
本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一”。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反思本單元的教學活動,優缺點如下:
一、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
針對班級中一部分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文字較差的現狀,從開學初我就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在教學活動中盡量突出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名不離篇。教學中,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尤其是對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采用比較法、歸類法、重點突破法,使學生牢記在心。在作文指導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因為從以往的作文中我發現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干癟,這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系。許多事實證明,從不同角度、不同體裁、不同內容、不同主題,即變換角度指導作文,能使學生有更多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全面觀察事物,想象豐富。
二、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的體現出來。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朗讀指導有些少,在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朗讀指導的設計較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語文課的朗讀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的運用問題。要重視朗讀訓練,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部編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篇四
本單元圍繞“培養優秀的品質”這個主題進行安排,主要由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及“語文園地六”組成。本組教材都是一些給人以啟迪,讓人受益的古今故事,誠信、孝敬父母貫穿始終。二年級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教學時我抓住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感悟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啟發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與事,讓他們從中懂得了謙虛,勇于承認錯誤,孝敬父母及關愛他人等優秀品質,并以故事中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努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第好少年。教學本單元,我主要采取了單元整體教學,步驟如下:
一、掃清字詞。利用家庭預習、課堂教學時間,讓孩子用大約一節課時間掃清字詞障礙。字詞學習步驟:預習——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全班交流學習——指導書寫——聽寫——更正改錯。檢查字詞的形式多樣:如“情境中識字”“字詞大闖關”等等。
二、把握整體。通讀每篇課文,讓文中的主人翁形象留在腦海中。
三、感悟品質。讓孩子帶著“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是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這個問題去細讀細究課文,先在小組交流,接著到全班交流。
四、升華情感。寫寫你希望自己做一個怎樣的孩子。
部編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篇五
在教學時,我注重采用多種方法復習生字,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邊讀邊想象畫面,了解詞語的意思。
這是我給這個班上的第一堂課,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很多的詞語還是一知半解,上課不認真聽,字跡比較潦草,沒有人積極回答問題。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能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讀書習慣和興趣。
秋天的圖畫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著力突出了以下三個要點:
1.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上課伊始,通過帖畫的出示,引出給畫面配音朗讀的任務,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積極性。
2.強化語文教學以讀為本的理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由讀、想像讀、評價讀、加動作讀、齊讀、為畫面配音等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在讀中學會讀,同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
3.積極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注意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形成的設計。另外,在引導學生進行學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讀文想像的方法指導。
4、通過讓學生想象的說、練,讓學生學會語言、運用語言。
黃山奇石
學習《黃山奇石》一課,這篇文章對于學生來講比較單調。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招數,談話激趣,自讀自悟,比賽朗讀等形式。當“小導游”們介紹完“金雞叫天都”后,就要比賽讀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來,當讀到“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他伸著脖子,對著天都峰不住的啼叫?”這句時,只聽我班最調皮的張成用課本擋著嘴巴,正“喔喔喔”地小聲叫個不停,一時間,教室里聽到的小朋友都在竊喜,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被這只“大公雞”輕松的破壞了。我心里生氣極了,本想劈頭蓋腦的批評一頓,可轉念一想,他這個小家伙,不僅理解了課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詞,而且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只不過,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對他說:“你真是一個細心讀書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經看到了那只金光閃閃的大公雞?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像張成一樣,眼中有物!”幾句簡單的話語,不僅傳遞給學生新的讀書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勵了他,此后,他讀書更認真了,發言也更積極了,我深感欣慰。試想,假如,當時我沒有控制自己,只是從擾亂課堂單方面去批評他,那一定會大大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我們應該善待學生的錯誤,多點贊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學生一定會懂得了自律,也能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變得快樂而自信。
植物媽媽有辦法
理解。蒲公英傳播種子是用錄象展現過程的,讓學生知道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傳播種子是通過投影演示的;石榴傳播種子是通過圖片;豌豆傳播種子是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換意見,再利用錄像,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豌豆蹦跳著離開媽媽,也就是靠彈力傳播種子。
古詩
蘇軾的《贈劉景文》并不常見,我采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后,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教學第二首詩感到非常輕松。因為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后師生討論得出了一個預習計劃:1、讀、涂、注;(邊讀邊涂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2、再讀;(讀準、讀流利、讀美)3、討論。(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其中自學成果展示精彩不斷,學生們紛紛主動上臺讀詩、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
語文園地一單元后記
本組教材以“秋天”這一線索來編排的課文,其中《黃山奇石》、《植物媽媽有辦法》這兩篇課文,讓學生通過朗讀、學習使他們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偉大,從而激起學生去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本組教材內容十分豐富,以秋天為線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美好的生活是勤勞的人們創造的,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教學本組教材時,我激發了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秋天景物和氣候的特點,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引導學生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提醒學生在識字、閱讀的'過程中注意積累詞匯;引導學生自己畫秋天、寫秋天,并動手利用樹葉等制作書簽、賀卡等。并注意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預習的習慣和認真讀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