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美術有趣的蛋殼造型教案篇一
《用畫來寫信》這節課在二年級(2)班上完后,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一直在我腦海中不斷回放。對這節課的設計我也在反復琢磨。由于教學重點是書信的格式以及畫信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結合不同的內容,大膽的表現畫面。因此對學生寫信的能力沒有考慮進去,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寫信是相當有難度的,因為他們并未學過這種寫作手法。我研讀教材時就問過該年級的老師,也已經意識到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寫信,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卻沒有引起注意。因為想著這節課重點并不在學生的寫信水平上,設計課的時候我只考慮學生“畫”方面沒問題,但“寫”的方面卻忽略了。結果,課堂上反映出來有些學生躍躍欲試但不知道寫信該寫些什么內容。
我也在反復想著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如果在本節課增加一個教學生怎樣寫信的環節,內容知識點就太多了,學生無法全部消化本節課的新知。而且這是語文的寫作知識,我并非專業的語文老師,對這一寫作知識的重難點把握不準,如果我的講授不到位,學生理解有偏差,由于定式形成,語文老師要進行糾補都將是一項大工程。最理想的解決辦法就是求助語文老師在我上這個內容前,教會學生怎樣用文字寫信。
而我的課堂上需增加同桌討論交流:自己最想給誰寫信,想告訴他什么?你打算哪些部分用畫來表示?哪些部分用文字來寫。由此激活學生的想象創造思維。本來我設計初稿是有這個環節的,但在修改的時候,想要給收到信的學生有驚喜的感受,從而體會到寫信能帶給人們不同于收到手機短信、郵件的溫馨和喜悅。
這節課我找的素材范例比較內容豐富,很符合低年段孩子的特點,但對這些范例的分析應該更深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讀內容。應該分別讓學生找出范例中什么詞用了什么圖來表示,例如:時間用一個鐘面圖表示;家用一座房子的圖表示等等。
還要讓學生思考在句子“每年秋天,當樹葉紛紛揚揚地從樹上掉落的時候,吧嗒,吧嗒……”里,“樹”為什么不是用有許多茂盛枝葉的樹?“吧嗒,吧嗒”這組相聲詞能不能用圖來替代?最后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出在什么時候和情況下可以用圖來替代文字:表示具體事物的詞用圖來替代;難寫、不會寫的字、詞用圖來替代。從這一分析范例的環節中,也感覺到自己的文學底蘊不夠深厚,要加強學習。
這節課的設計也有許多優點: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兒歌來切入課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中,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語言清晰簡潔,提問問題簡練、明了。精彩的表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關注較全面,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磨”課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能把每個教學環節都重新進行優化與整合,讓每個環節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盡力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有實效,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高度有效學生學習的高度有效。
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學習、成長路上的里程碑,記錄著我的努力與悲喜,重整思緒,我又將重新出發,繼續我的成長、學習路。
美術有趣的蛋殼造型教案篇二
美術教學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善于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喜愛。美術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廣泛的學科,這要求教師的知識面要廣,要涉及方方面面的領域,我的主要做法是:結合教學內容講一些趣事或故事,如,《為祖國爭光》,這一課是以我國運動員在重大賽場上為國爭得了榮譽,高舉獎杯站在領獎臺的動人情景。
我給同學講了世界乒乓球冠軍郭躍華從小刻苦訓練乒乓球中的趣事,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再如,國畫課《虎》,我講了一個五代著名虎畫家歷歸真的故事,歷歸真為了畫出虎的本性,虎威,只身一人躲進老虎經常出沒的老林,認真觀察虎與山羊斗的驚心動魄的場面。鼓勵學生要有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學生對此頗歡迎。另外,對技能性較強的內容,我用兒歌的形式進行總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染紙圖案》,將內容、材料、方法、注意事項等融入詩歌中:吸水白紙裁成方,折疊定式有文章;邊沿點涂水要足,細心展開莫心慌。
在學生做作業時,總是沒東西可畫,我的另一個做法是,我讓每一個學生都來當教師,我要求學生互相交換作業,看看在對方的作業中你還能添畫些什么?給他提些建議,或幫助他修改一下,學生都有善于表現的一面,他批改別人的作業比自己畫的都認真,這樣通過幾個回合的補充,完善,學生的作業都豐富起來了。用此辦法來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美術興趣和審美能力。不但幫助了別人同時也提高了自己。
美術有趣的蛋殼造型教案篇三
本課教學筆者強調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熱情,注重營造輕松、愉悅、活潑的藝術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體驗與內化感悟。
在訓練感知階段筆者利用多種媒體播放青蛙的聲音、大樹在風中搖晃的聲音及車鳴、小孩哭聲等,讓學生猜一猜聽到了什么聲音并畫下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投入到綜合學習的活動中來。
在綜合體驗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貼近兒童生活的歌曲,如《上學歌》等,讓學生聽一聽,唱一唱,演一演,看一看,感受音樂旋律的律動起伏,想象歌詞描繪的場景,欣賞與歌曲匹配的畫面,激活感覺聯通,讓學生明白對音樂的感受可以用色彩與線條來表現。接著讓學生聽沉靜、優美的小夜曲,興奮、活潑的圓舞曲,悲傷、憂郁的《二泉映月》,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地聽聽畫畫。用彩筆工具表達具象作品,毛筆、水彩、油畫棒工具表達抽象作品。
以上環節,通過聽聲音——聽歌曲——聽曲子這三個過程營造美術、文學、音樂學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藝術學習環境,讓學生根據實際繪畫能力,選擇自己喜愛的表現方式表達對藝術的感悟。學生學習熱情高,作業表現異彩紛呈。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課改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了傳統美術教學過于單調給課堂學習氛圍帶來枯燥、沉悶的狀況,讓課堂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美術有趣的蛋殼造型教案篇四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史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文化行為美術是一種分享人類經驗的特殊方式,是一種特殊語言。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的視知覺能力。
美術是視覺藝術,在教育體系中,唯有美術課程是訓練人的視知覺方面效果效果最明顯。英國文學家、政治家愛迪生熱情的謳歌視覺:“我們一切感覺里,最完美、最愉悅的是視覺。它用最多樣的觀念來充實心靈;它隔著最大的距離來接觸外界的東西;它能經久地連續運動而不感到疲勞,對本身的感受不感到厭倦。它能分布到無盡數的物體上,能包攬最龐大的形象,能觸摸到宇宙間最遙遠的部分。達芬奇也認為視覺是人的心靈與外界溝通的要道,是最準確的感官。它能使學生對視覺現象產生廣泛而強烈的興趣,使學生的視覺激活靈敏、快捷、有效注意的時間延長,分辨層次變得豐富,從形式中獲取對應感情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多給他們看圖片,視頻,激發學生的視知覺能力。如《我們愛卡通》一課,根據不同國家教師整理好圖片,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觀看圖片,從而達到學生在享受中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是憑借形象進行思維的,是一個人的形象思維能力與其形象的存儲,是美術活動中的基本思維方式。形象思維用表象來展示自己的基本特征,通過多層次和立體化的視知,在頭腦里留下具體的形象。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是建立在視知覺上的,通過欣賞再到動手,如《我們愛卡通》動手操作過程,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觀察事物,通過動手操作在頭腦里立起形象,豐富表象。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得到鍛煉,在頭腦里就容易留下清晰的表象,容易使思維具體展開,時間長了形象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三,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開展有效地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任何富有創新的思維必定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才能得以成功。如《我們愛卡通》我們以游戲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點燃學生的設計欲望教學過程中,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對卡通形象、色彩并對人物面部表情夸張處理的方法改進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根據自己需要與要求設計自己喜愛的卡通形象,可以讓學生的想象和思維集中在夸張設計上,鼓勵學生勇于想象,敢于下筆,逐步提高實踐能力。
視知覺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視知覺能力貫徹始終,形象思維能力為實踐能力打下基礎,只有實踐才能提高形象的塑造能力,才能逐步改善、提高視知覺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視知覺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美術有趣的蛋殼造型教案篇五
《美術課程規范》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同學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二,引導同學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三,發展同學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四,形成同學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五,促進同學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應該說,課程改革給美術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只僅停留在過去的以學習美術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質的內涵,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而這,與我對美術課美術教師的期望正好吻合。
我一直在考慮:什么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考慮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
考慮一:美術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只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方在《送給爸爸***禮物》這一課里,教具是制作好的手工禮物,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試著準備了兒童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好爸爸、壞爸爸》,歌曲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得靠老師長期的積累。
考慮二:美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當然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研討。這里我想談我一直在考慮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小朋友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方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小朋友的積極性,加入了游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并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小朋友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小朋友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涂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說,在丟勒中學,同學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身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需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小朋友的個性,限制小朋友的發明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
考慮三:美術作業的評價
大人看小朋友的畫往往搖頭,畫的是什么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小朋友喜歡色彩,有的小朋友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小朋友只喜歡畫籠統的形狀。所以對于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規范,要善于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課程規范是新的,兒童是新的,在教學中肯定會有更多的新問題新現象新思路值得我們去考慮,這確實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