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四下語文第七單元教學反思篇一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是部編本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七的內容。這一習作題要求學生選擇一處感興趣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搜集資料,寫一份簡介。怎樣使學生在習作中能確定重點,選有特點或有價值的內容,把資料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實用的語言,在習作中體會歷史遺產的魅力或感受祖國美好山河的美麗是本次習作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課前指導,收集材料。
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雖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點,但是能親自去游覽的學
生卻并不多,而且以前學生很少接觸過簡介文化遺產一類的寫作,這無疑增加了習作的難度。這次習作,如果課前沒有收集資料,學生將無從下筆。因此幾天前,我就布置學生確定景點,然后通過書籍、網絡等收集材料。為了讓學生人人課前對“文化遺產”有所了解,對上網收集資料有困難的同學,我讓有條件的同學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資料,力爭人人手中都有一點資料,準備習作素材。
二、抓住重點,適當取舍。
如今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有用的信息是現代人應具備的能力。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力,要老師一步一步指導,才能逐步提高。在課前收集材料的時候我告訴學生,一處世界遇產的資料很多,不可能都摘錄下來,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來,待習作課上用。課堂上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導學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刪掉,這樣步步教給學生處理和運用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說后寫,降低難度。
“說”是前提,寫是說的書面表達,只有在充分“說”的基礎上,寫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動筆前,我先讓學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資料,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通過匯報和教師的及時點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習作的寫作方法;在聽、說中,可使學生找出自己的差距,從同伴那里學習多角度表達。
四、參與實踐,獲取新知。
本次習作蘊涵著很強的實踐性。在課前查找資料,給了學生大量實踐的機會,學生在這種實踐的過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樂地學習知識,學生也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中也注重讓學生結合實際在實踐中學習新知。學會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簡介,掌握寫作技巧。正如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p>
但是,實際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我身上,一是課堂調控能力不強,二是本身對我國的世界遺產知之甚少,三是教師評價語言缺乏針對性。總之,這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
四下語文第七單元教學反思篇二
本組課文講述了: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通常是想的不一樣的,做法難免會有差異,最后的結果更是不盡相同。本組課文講述了幾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本組的4篇課文,其中三篇精讀,《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亞的木匣》、《陶罐和鐵罐》;一篇略讀《獅子和鹿》。
本組課文以啟發學生怎樣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在單元導讀中有所體現。在《矛和盾的集合》中通過對發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品質的學習。懂得:“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的含義;而《科里亞的木匣》中能夠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陶罐和鐵罐》中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克制,懂得: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略讀課文《獅子和鹿》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故事。
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充分結合故事蘊含的哲理聯系到自己的實踐經驗。
2、課文的語言生動有趣,適應于朗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了解課文中的大意,體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3、本組教材各部分都是有趣的故事展開的,教學中使各部分相互關連,緊密配合。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故事蘊含的道理進行掌握。(白石)
聽聽秋的聲音教學反思人教三上語文教學反思
四下語文第七單元教學反思篇三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缺乏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勝利之處
1、學中,充沛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發明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同學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同學發明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同學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5、在教學中,遵循了同學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戰略,促進了同學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同學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發明能力上下功夫,使同學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同學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同學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同學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同學的精神世界。
5、同學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同學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身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四下語文第七單元教學反思篇四
《刷子李》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去年10月,到杭州參加語文教研組長培訓活動,曾經聽過特級教師虞大明上過這節課,他以一個“奇”字,“奇”在何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導學生沉入文本,潛心涵詠。抓好重點詞,課堂內容來自語言,課堂操作落實語言,課堂細節敲打語言。他又引導學生憑借對曹小三內心世界的揣摩,憑借對小說布局謀篇的初步認識,體會“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他是大師級的,我自然無法讓自己的課堂達到他的境界。當然,我也還記得在聽完他的課后汪潮教授的點評指導,他說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是半獨立閱讀的課文,主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方法,要減少教師的設問和牽引,要更多的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不應該把略讀課文當成精讀課文來上。
于是我把這堂課定位為“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即目標求簡明,過程求簡要,引導求簡練。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把本課教學定為兩大板塊:聚焦文本內容,從細節描寫中感知“技藝高超”;聚焦表達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內心活動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設計,始終考慮學生的需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取舍,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課堂上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四下語文第七單元教學反思篇五
“吱”的一聲,大巴停在了校園的門口,我興奮不已地上了車,去春游啦!我一路上哼著小調,欣賞著窗外的美景。經過一路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有著七千多年文明的河姆渡遺址。
下了車我看到了名揚四海的河姆渡遺址,也讓我開始追尋河姆渡人,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到了河姆渡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大長見識。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溫暖而又潮濕的沼澤地帶,那里有許多的野生動物。如犀牛、鹿、羊……他們用骨彈、骨標來捕捉動物。
讓我不可思議的是,本以為祖先靠肉食為生,但考古學家發現的稻谷、米讓我們大吃一驚。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人已經在那時種植水稻了。據講解員阿姨說剛出土的的水稻還是金黃色的呢!現在因為年代久遠了都碳化了,所以才變成黑色了。更了不起的是先人居住的房子有兩層,就像現在的傣族竹樓,上層住人下層防蛇、防水。說明了我們的祖先在那時已經有了種植稻谷先例和建造房子的工藝。
那時的河姆渡人還有對美的追求。用骨簫當樂器,用泥燒制泥豬、泥碗、泥盤周圍還有很精致的花紋盤著。
我為河姆渡先人而感到驕傲,也讓自己作為河姆渡的后人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