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鈴兒響叮當音樂欣賞教案反思篇一
活動目標:
1、能根據辯聽小鈴聲音信號的方向進行快速跑。
2、愿意參與體育游戲,體驗在游戲中奔跑、追逐的樂趣。
3、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樂器小鈴一副。
2、場地四角放有四塊遮擋物(上面畫著大樹、房子、花、籬笆等不同圖樣的內容,長寬能遮擋住一名成人蹲下不被發現)。
3、錄音機,磁帶《一只小鈴鐺》。
活動過程:
一、跟著鈴聲走一走。
教師將小鈴放在背后敲擊引發托兒興趣。
教師:“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
如不認識,可以拿出來給托兒看,告訴托兒其名稱。
教師帶領托兒先用聲音模仿小鈴的聲音,再跟著鈴聲走一走。
二、“找小鈴”游戲
介紹游戲
“教師:“小鈴還想和你們玩一個找小鈴的游戲!你們要用耳朵仔細聽:小鈴到底躲在哪里?”
游戲進行2—3遍
教師注意提醒托兒輕輕跑,避免跌倒。
三、在《一只小鈴鐺》音樂聲中,托兒和小鈴一起唱著歌,放松四肢。
活動延伸:
區域:在音樂律動區提供小鈴鐺若干副,供托兒課間或自選活動時間擺弄。另提供一些其他打擊樂器,如:鈴鼓、沙球等,讓托兒比較其音色的不同。
戶外活動:可以用小鈴作活動開始、結束的信號。—
美工區:提供小鈴的輪廓,供托兒拓印、涂色。
發現區:提供各種不同功用的鈴的圖片、實物等,讓托兒找找“小鈴在哪里?”如:圣誕卡上、圣誕老人手上、小狗脖子上、鐘上等。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游戲鍛煉了幼兒跑、跳、鉆、爬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競爭意識和遵守規則的習慣,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
鈴兒響叮當音樂欣賞教案反思篇二
首先,課題就讓我琢磨了半天,這個“鈴兒”是讀兒化音呢,還是分開讀呢,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兒化音好一些。設計好了教學過程,但是又有一些疑問,于是就在課前和辦公室的老師攀談起來,這下可好了,發現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語言太嗦,正在思考怎樣濃縮,上課鈴響了……匆匆走進教室,先前的流程全亂了,這堂課肯定糟了。前面的字詞還是采取的傳統模式,讀詞、解決形近字、多音字等等,接下來就拋給了學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默讀課文,說說你的體會。2分鐘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舉手,我知道問題提得過大了,于是我就啟發、引導學生解決一些重點的詞語和課文的大意,總算把這節課“混完了”,滿頭大汗。第二課時我準備把文章的重點段直接提出來請學生談體會,范圍一縮小,學生就能說了。奶奶愛冬冬、冬冬愛奶奶等一系列的話題就此展開了。后面我給出了一個問題――文章寫得好,好在什么地方?用了哪些描寫的方法?引出了對話和重點的.動詞,請學生仿寫了對話,一課終了。
最近,數學組在搞研究,探索了新的上課的模式,我聽了一節,感受很深。下來后我和語文組的老師也進行了交流,探索出了一種全新的將讀課文的教學模式,可能還不成熟。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1課時引入――自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標出自然段號等)――小組交流(解決生字詞、標段落)――抽讀、齊讀生詞――解決形近字――各小組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小組交流談體會(你讀懂了什么)――反饋――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提出問題(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這種將讀課文的模式要求小組合作的效率要非常高,所以在日常的訓練中要加強小組合作方法性的指導。
鈴兒響叮當音樂欣賞教案反思篇三
《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田野――表現了孩子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因為是人們在冬季滑雪橇時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為是冬天的歌曲,后來逐漸演變成圣誕節等節日歌曲,深受人們喜愛,長期被當作美國民歌。
課的開頭通過視聽結合的方法(聽歌曲《鈴兒響叮當》,欣賞精美的圣誕節圖片),為學生創造一個情境,喚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再以游戲闖關的形式(過圣誕節,贏取過圣誕節的物品:有裝禮物的圣誕襪、精美的禮物、圣誕大餐、圣誕樹)引領孩子們感受歌曲;學習副歌、主歌部分;掌握為歌曲伴奏、改變前8小節的節拍等知識技能。
課的開頭,我還用講述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圣誕節屬于西方節日,和我國的春節一樣隆重而且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的后段呼應開頭,同樣用講述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在圣誕節,人們除了和家人朋友一起享用圣誕大餐、裝扮圣誕樹、互贈圣誕禮物外,還唱好聽的歌兒表達對家人朋友的`深深祝福。讓孩子們從中明白,中國的春節也好,西方的圣誕節也好,共同之處都是家人朋友團聚、增進感情的節日。
整節課要學習完成的內容很多,我將部分環節有機的融入到一起,比如:將為歌曲伴奏的練習融入到學習歌曲中;將唱歌曲曲調、感受不同節拍產生的不同情緒融入到改編節拍中。這樣的融合大大的提高了這節課的課堂效率。學生通過這節課,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音樂情感的體驗都比較豐富。
鈴兒響叮當音樂欣賞教案反思篇四
《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田野――表現了孩子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因為是人們在冬季滑雪橇時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為是冬天的歌曲,后來逐漸演變成圣誕節等節日歌曲,深受人們喜愛,長期被當作美國民歌。
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學習合作跳舞。因此我制定了相應的目標::初步學會跳三人集體舞;感受合作跳舞帶來的快樂情緒。
活動開始環節,我引導幼兒充分感覺樂曲的特點,在我的引導下幼兒知道了這是一首四拍子的樂曲,有的幼兒對這首樂曲比較熟悉,能跟著音樂哼唱起來。接著,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人物的簡譜圖,引導幼兒觀察:說說有幾個人在一起?(3人),他們在干什么?幼兒仔細地觀察圖片,說著自己對簡譜圖的理解:他們手拉著手,先向左走,再向右走,然后第3個小朋友從其他小朋友的手臂下鉆過去……。在圖譜的幫助下,能較好地幫助幼兒了解舞蹈動作,看著圖譜,在老師的帶領下,幼兒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舞蹈動作的過程中。幼兒三人為一組進行合作表演,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跳舞前總會先商量自己的站隊順序,如:誰是1號?誰是2號或3號?通過這樣的商討,使幼兒在跳舞時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混亂,從而保證幼兒能隨音樂較好地配合舞蹈。活動中幼兒積極性較高,比較興奮,課堂氣氛較活躍。
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我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這樣一來活動的空間夠了,但是幼兒等待的時間比較長,導致少數幼兒不能安靜地觀看別人跳舞。對于集體教學,特別是舞蹈活動,如果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其中,避免不良因素的出現,是我今后需要不斷探討和研究的方向。
鈴兒響叮當音樂欣賞教案反思篇五
《奶奶最喜歡的鈴兒》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奶奶與孫女之間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語言樸實,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濃濃的`愛意,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范文。文章在奶奶和冬冬這一老一小有說有笑、有問有逗的對話中,將濃濃的親情浸透其中。文中沒有提及“愛”,確處處流淌著“愛”。
當孩子們提筆寫和家人之間的小故事時,孩子們記錄的那一件件平時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習以為常”的小事竟感動了我。“親情需要用心經營”這是作家鮑爾吉.原野說的,確實!就是在這一件件看似平淡無奇的小事的累積下,讓那濃濃的親情不斷的流淌。雖然有些同學在描述的時候語言還不夠精煉、遣詞造句還不夠精美簡練,但孩子們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對話后,產生了對人生的獨特認識和感受,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內在的情感無需包裝,孩子們將心中的“親情”直接展露出來――誠摯而美麗,讓愛在課堂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