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小論文題目及答案篇一
摘要:康熙是中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帝王之一,其歷史功績不僅在于平定三藩,統一臺灣,西北平叛,抗擊沙俄,滿漢一體化的努力,而且在于他為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推動社會文化進步所作的貢獻。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努力博習經史,學習傳統治國理論和與國計民生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他作出歷史貢獻的根由之一。
關鍵詞:康熙歷史功績勵精圖治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帝王之一,年僅八歲時就由于父親順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而登位,他在位61年(公元1662―1723年),勵精圖治,開創了清朝我國封建社會的又一個“盛世”。康熙的歷史功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平定三藩,運籌帷幄
三藩是指清初分封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人原是明朝將領,投降清朝后受到重用,在清朝統一全國中功不可沒。但隨著大陸的統一,三藩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三藩都有實力雄厚的軍隊,康熙初年,清王朝總兵力不過五十萬有余,三藩竟占了十分之一,兵多,糧餉耗費自然驚人,中央政府為此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三藩操縱地方官員的任免,只要向吏部、兵部備案就可自行任免本省文武官員。吳三桂請求在云貴兩省都府敕書中加入“聽王節制”四字,更是企圖凌駕中央政府之上,甚至可以在全國選派官員,稱為“西選”。三藩壟斷地方財源,侵占大批土地,加收田賦。三藩不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權,而且要進一步擴大這種特權,并使這種特權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康熙對三藩日益膨脹的軍事、政治、經濟勢力越來越感到不安,他力排眾議,說:“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早反。”遂下旨撤并三藩。在平定三藩中,他講究策略,抓住重點,區別對待,對于叛亂勢力進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從而扭轉了被動局面。平定三藩之亂,鞏固了清朝的統治,開創了長期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統一臺灣,平定西北叛亂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與大陸隔海相望。順治末年,鄭成功驅逐了盤踞臺灣三十多年的荷蘭殖民者。但鄭氏集團割據臺灣,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對清政府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康熙中期,清政府建立了水師,規劃了統一臺灣的軍事行動,采取了攻心為上的策略,分化和瓦解了鄭氏集團。康熙不熟悉水戰,沒能親征,但卻知人善任,大膽提拔姚啟圣、施瑯,使得海疆邊患永平,并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收復臺灣,不但消除了清朝政權鞏固和發展的一個隱患,而且挫敗了西方殖民者從東南沿海侵占中國的陰謀,為臺灣的開發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遠景,并進一步密切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
葛爾丹是厄魯特蒙古準葛爾部的首領,他妄想借助俄國勢力稱雄西北,分裂中國。葛爾丹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古部。接著又在沙俄支持下,向東進攻漠北蒙古,向南進攻漠南蒙古。1690年他率2萬多騎兵,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襲擊漠南的烏珠穆沁大草原,前鋒深入到距北京只有350千米的烏蘭布通,使中原地區受到威脅,葛爾丹妄想將漠西、漠北蒙古置于他的統治之下,對康熙說:“圣上君南,我君北。”企圖與清朝政府南北分治。為了進一步鞏固統一,從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691―1698年),康熙前后三次親征,經烏蘭布通戰役、昭莫多戰役,攻打葛爾丹,同時采取招撫漠北各部蒙古及葛爾丹部眾的措施,分化瓦解和孤立葛爾丹,從而平定了葛爾丹的叛亂,穩定了西北邊疆,加強了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控制,促進了國內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三、堅持獨立,抗擊沙俄
沙俄原是一個歐洲國家,同我國并不接壤,但歷代沙皇都野心勃勃,瘋狂地向外擴張領土,16世紀俄軍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進入西伯利亞,17世紀中期,越過大興安嶺南下,竄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吃人,被當地稱為“可惡的吃人惡魔”。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康熙決不允許自己的祖先生存的地方受到敵人的踐踏。1682年康熙兩次出兵雅克薩,打敗沙俄,迫使他坐到談判桌前,經過尼布楚談判,劃定了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捍衛了國家的獨立,維護了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四、發展生產,繁榮經濟
康熙在位期間,為發展生產殫精竭慮。康熙初年由于長期戰爭破壞和入關以后清朝統治者推行落后的政策,致使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康熙采取了獎勵墾茺的措施,規定以督墾荒地的成績作為對地方官吏進行獎懲的標準。1669年,康熙宣布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的人所有,叫“更名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并放寬起科年限,大多數地方以六年起科。官方給予物力支持,獎勵墾荒,貸給農戶耕牛、種子。他還親身試驗,推廣優良品種。康熙在西苑豐澤園開出數畝稻田,在日理萬機的余暇,“親御耒耜”,進行試驗。他還重視工商業,發展海外貿易,撥出巨款,大力修治黃河。在他的努力下,康熙后期,耕地面積超過了明朝,人口達一億以上,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國庫存銀常年維持在五千萬兩左右,清朝統治進入了全盛時期。
五、滿漢一體,緩和矛盾
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入關之初,在血腥鎮壓漢族人民武裝反抗的同時,還從政治上制定各項政策對漢族人民進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因而滿漢民族矛盾頗為尖銳。不少漢族人士在武裝斗爭失敗后,義不事清,他們或遠走海外,奔走呼號,繼續從事抗清斗爭,或隱山林,著書立說,總結明亡的歷史教訓。康熙親政后,立即審時度勢,改變政策,對于已仕的漢族官吏,極表依重,對于義不事清的漢族人士,則先后通過舉薦山村隱逸,開博學鴻儒科,極意加以招徠,有效地爭取了一部分遺民的轉變。康熙延攬遺民助修《明史》,遺民史家大都有廣博的學識和精深的專業素養,明末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雖未入史局,但當史局問難時,答疑解惑,糾謬補正,使《明史》稱為質量較高的官方正史。康熙進一步采取措施,改革政治機構,提高漢族官員的政治地位,專設南書房,先后吸收了數十名文化素養較高、政治經驗豐富的漢臣入侍其中,讓他們參與起草詔旨,咨議政事。康熙改變入關以來一直推行的民族高壓政策,嚴禁圈地,限制滿族親貴掠奪漢族士民土地的欲望,修定逃人法,制止投充,調融滿漢并使滿族人民漸習漢俗,在祭祀對象和禮儀上仿效漢俗,對明皇陵、王墓一律加以保護并親祭明孝陵,還為其書寫了“治隆唐宋”的匾額,博得了廣大漢族人民的好感。在風俗習慣上掌握漢俗,除了堅持剃發之外,其他方面大多從民所欲。這些措施,對于改善滿漢民族關系起了積極作用,強化了兩個民資彼此之間的認同心理。
六、學以致用,有智有勇
康熙十分重視經筵日講活動,學習傳統的治國理論和治國策略,從儒家經典和歷史著作中汲取營養。十五年里持之以恒,常常將日講活動和實際政治結合起來學習,在施政時也有意識地聯系以往日講內容。經筵日講對康熙本人的思想和施政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清朝統治的鞏固和康乾盛世的到來都奠定了基礎。
在努力博習經史以學習傳統治國理論的同時,康熙還積極學習和國計民生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他學習數學,了解主要天文儀器、數學儀器的用法,將西方傳教士南懷仁、徐日升等請入宮中,講解天文歷算及歐幾里德原理、阿基米德幾何學,對兵器創造、地圖測繪、醫學、農學也都有廣泛的興趣。通過學習,他在自然科學領導內成為內行,取得了主動權,從而在各種政策決策以致具體事務處理中都比較容易分清是非,接近事實,避免或少走不少彎路,如清初黃河幾乎瀕臨潰決,朝廷雖每年撥大量庫銀整修治理,但都收效甚微。康熙在平定三藩后,集中精力研究河務,博考前代河務文獻,實地視察河工,同時還屢集廷議,廣咨水情,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出現了四十年的安瀾局面。
康熙在位期間,由于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在維護國家獨立、統一,在處理階級、民族關系的軍事和政治斗爭中獲得了成功,在發展經濟、文化,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一個有成就的帝王而被載入史冊。
初中歷史小論文題目及答案篇二
一、關注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
1.分析學生心理變化,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問題,其實,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好奇心激發的求知欲,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具有引導作用。歷史教學涉及面廣,“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正是對歷史學的一種最好概括。雖然初中歷史教學不必進行太深入的延伸,但在施教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突發奇想,進行由此及彼的關聯性思考。如果教師能及時給予科學的解答,學生的心理訴求便能得到滿足,創新熱情便能被激發出來。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新過程中的“得”與“失”
創新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反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學生應正確看待創新過程中的“得”與“失”。實踐證明,創新總是伴隨著風險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日益發達,創新的難度也與日俱增,要承受的代價也越來越大。面對創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教學者應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何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在此過程中,教學者可結合歷史長河里各種勵志故事開展歷史教學工作,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還能感受到催人奮進的力量。
二、關注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關于“發散性思維”概念的研究,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念,即激勵人們尋找多種方法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思維發散的過程中,學生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廣度無疑將獲得質的提升。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單一性”現象較為普遍,學生根據所謂的“唯一標準”進行學習,限制了個人思考的空間,不能從多角度獲得對事物的感知與體悟,這也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例如在分析歷史上的“楚漢之爭”事件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展開多種聯想:聯想一,“楚漢之爭”是以劉邦為代表的農民集團與以項羽為代表的貴族集團之間的一場爭奪天下的戰爭,劉邦集團的勝利實質是先進的社會生產方式和制度戰勝落后的分封制和奴隸制度的`表現;聯想二,縱向來看,劉邦漢家王朝的建立為今后中華民族的薪火相傳和社會發展軌跡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諸如此類的發散性聯想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師也應積極指出學生思考中的不足。
三、關注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
1.鼓勵學生表達不同意見,提出個性化見解
“質疑精神”歷來都是每個取得輝煌業績的人所必備的優秀品質,教師應加強學生這方面品質的培養。歷史學科的學習重在交流討論,其中很多問題尚無定論,一定的交流討論有利于我們理清思路,確立正確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講述三國歷史時,有些學生指出蜀國快速滅亡的原因時,強調了地域位置的防御作用。首先,他們肯定了蜀國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然而在研究蜀、吳存在時間長短時提出如果蜀國也擁有和吳國一樣的長江天塹,或許還能再存活幾十年。此類學生從地域的角度闡述蜀國滅亡原因,雖然有失偏頗,但不失為一個充滿個性化的見解。
2.鼓勵學生創新求變鼓勵學生創新求變,教師應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著手
在思想方面,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使其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創新的真正內涵。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不要盲從一切,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形成自我認識。另外,教師還應積極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行為方面,教師可通過改革教學模式,開設更多的歷史實踐課,成立“歷史小講堂”、“歷史討論組”,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歷史小講師”,讓他們走上講臺向學生講述自己的歷史觀點。初中歷史教學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知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中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創新思維,才能更加高效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綜上所述,探究初中歷史的創新型教學法就是要突出創新的作用,既包括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創新。
初中歷史小論文題目及答案篇三
一、運動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相較于一成不變的開門見山式講解,多媒體音頻、視頻再輔以教師幽默、新穎的開場白,一堂優秀的初中歷史課已經成功在即。對老師而言,抽象而且不容易理解的重點問題,往往涉及復雜的背景,講解起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靈活運用音像結合的多媒體再現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邊演示邊講解,可以適量降低講解難度,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提升了授課質量,這是再多的文字敘述都難以企及的。活動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多媒體教學方式使原本靜態的歷史知識動態化。例如,在講解新中國^v^勝利的內容時,以畫面的方式呈現革命隊伍勝利會師,加上高亢嘹亮的音樂效果,必然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器官,產生巨大的視覺沖擊力,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多媒體的運用使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產生了變化,為死氣沉沉的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歷史課堂重燃生命的活力,對于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水平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多媒體教學觀念
歷史教學就是通過整理、歸納,使原本孤立、具體的線索融會貫通,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過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要準確理解多媒體教學,樹立正確的多媒體教學觀念,充分運用多媒體能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線索的功能,增強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把知識的復述轉變成知識的靈活運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教師授課的有效工具,并非實現教學目標的唯一途徑。多媒體的運用并不能取代教師的板書和口述講解,更不能代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實現多媒體教學的最優化。
2.多媒體輔助,學生參與,教師引導
現代教學活動適宜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多媒體起輔助功能的教學模式。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教師充分發揮指導者的作用,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設各種有力的條件,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的.相關內容時,向學生視頻展示相關影視片段,讓學生自主搜集那個時代的背景故事,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此次和親事件取得圓滿成功的原因,以及它產生的巨大影響,帶給我們的啟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饒有興致的觀看,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化身于那個朝代,用當事人的視角思考問題,去揭開一系列問題的真相,主動獲取知識。
3.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
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手段具有提綱挈領、統攬全局的作用,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充分參與下,它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回歸教材,重溫教學重點,鞏固所學知識。現在,多媒體運用已經融入到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中,在其應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影響多媒體發揮其應有的效用。要想使多媒體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必須把它與教師獨具匠心的課堂導入、課堂講解、課后總結、課后聯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憑借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和多媒體形象逼真的再現功能,沖破以往歷史教學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性,使課堂效率不斷提高。
三、結語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拉近了歷史史實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距離,很大程度上使歷史內容得以拓展,使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得以提高,為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躍了歷史課堂氛圍。在今后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密切結合多媒體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整體功能。在多媒體的設計上,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靈活處理,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效益最大化地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
初中歷史小論文題目及答案篇四
——題記
“嘿,聽說了嗎?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能將大腦開關打開的機器了!”“嗯!那些歷史名人們聽說都是將大腦的開關打開一點,才變的特別有天賦。”路邊兩個人的談話吸引了我的注意,真的嗎?我一定要去試試…...
來到了大腦開關器的試用現場,只見這里人擠著人,圍的那是一個水泄不通,只剩中間僅夠一個人容身的的小地方。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拼命擠到前面,只見一個人頭戴一個奇怪的帽子坐在椅子上。三分鐘后,只見那人將頭盔取下,抓起紙筆如行云流水般就解出了困擾人類多年的歌德巴赫猜想。整個會場一片寂靜,人們一個個都停止了呼吸,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緊接著整個會場就像一個氣球爆炸了一樣,開始沸騰起來。
幾天后,不斷有新發明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們因為有了機器人的替代而下崗。幾年后,人類已經將幾千年后的技術開發完畢,而人們不知道為何突然一個一個消失,人們陷入了恐慌,那些大腦開發完成的人瘋狂的尋找著原因,可最后的答案卻令人們沉默了。
一切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們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沒有什么可供人類探索,那臺機器不是上帝的恩賜,是潘多拉的魔盒,如果人類早晨還是刀耕火種,中午就坐飛機環游世界,下午開始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到了晚上就是人類滅絕的時候了。
夕陽為那個曾經水泄不通的會場披上了金色的...
初中歷史小論文題目及答案篇五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職工育的轉變。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盡管一些地方下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認,在短時間內在人們的觀念中應試教育仍居支配地位,在教學實踐上應試教育仍居主流。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使一些學科處于尷尬的境地。歷史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
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在傳統的歷史評價中,評論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是考試的成績,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當明顯的。特別是成績不好的同學一直不能受到老師的肯定或表揚,時間一久,他們就會失去對歷史的興趣,從而歷史教學任務和目標很難完成。歷史評價的多樣化,就地要示老師創造各種機會,給一同層次的學生以肯定,使學生能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歷史。
實踐證明,以上四個方面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作用是明顯的,我們課題組今后的研究方向是使之更完善,操作手段更成熟,同時積極進行其它方法的探索,希望能為素質教育盡一點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