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首先必須開頭要開門見山,既要一下子抓住聽眾又要提出你的觀點,中間要用各種方法和所準備的材料說明、支持你的論點,感染聽眾,然后在結尾加強說明論點或得出結論,結束演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演講稿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一
1、通過對古琴曲《流水》的欣賞,感受、體驗其音樂中的繪景抒情。
2、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點及古琴文化的悠久歷史,讓學生了解古琴音樂在一個很大的層面上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中的一種品質——曲風文雅,意境高遠的審美意識。
3、通過對我國古代音樂《流水》的欣賞,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熱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聆聽、感受、體驗音樂。
教學難點:了解音樂中繪景抒情的審美特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音樂用《廣陵散》片斷。
一、 欣賞與體驗
1、聆聽音樂《流水》
思考 (學生討論、回答):
a、聆聽作品的同時,請你用給音樂命題。(點題)
b、作曲家是通過哪些手法來描繪景象的?
c、這是什么樂器演奏的曲子。(古箏與古琴對比)
2、師生合作歸納
音樂具有繪景寫意的審美功能。
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擬、節奏模擬等手法,模擬、表現自然界音響,以此引發人們想象和聯想,達到繪景寫意的目的。
3、介紹古琴文化的悠久歷史及部分古代樂器
4、介紹音樂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5、作品分段欣賞與分析
(音色三種,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渾厚如鐘;泛音玲瓏剔透;按音或虛或實,或清越明凈、或沉渾洪亮,變化異常。琴音韻獨特,空靈蒼遠,古樸幽深,極具滄桑感。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
6、完整欣賞作品,感受、體驗音樂中的繪景抒情的特征。
(它以抒情性的曲調為主,模擬性的描寫為輔,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形象描寫了涓涓流動的山泉和小溪,刻畫了洋洋流水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把富有無限生命力的自然現象人格化了,實際上是人們崇高感情的升華,表現了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
二、討論與探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音樂能否表現出具體的情景?
三、總結與拓展
1、總結:音樂是以旋律、節奏、音色等來表達作曲家及演奏人的思想情感。音樂能夠把諸如快樂、安詳、激動、悲傷、活潑、莊嚴等的情感傳達給聽者,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音樂能不能表達具體的事物?像高山、流水。應該說也是可以的,不過沒有文字那么確切。音樂表達的手段是“聲”,所以,凡是描寫有聲的事物,比較能夠寫得像。(《百鳥朝鳳》、《賽龍奪錦》)這些音樂稱“描寫音樂”。音樂還能夠描寫比“高山流水”更為復雜的事物。《十面埋伏》《圖畫展覽會》等。但這些作品,聽者都需要先知道內容,才能夠把內容體會得具體。當你已經知道那些音樂的內容,又多少習慣音樂的表現方法,就能夠聽得出那些音樂中生動的形象了。
2、“《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這是否可以作為與地球以外的人勾通的一種語言呢?
3、結束語:
我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樂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瑰寶。古琴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國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琴被視為“八音之首”。古琴是我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化身。早在春秋時代,古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頗具君子謙和之風。曲風文雅,意境高遠。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二
高山流水
三生石邊,發生了一個故事,有關一個遙遠的年代里的一把舊琴和兩顆心。
一顆心?
你只是將自己對知音的渴求,在指端琴弦上表達出來。你堅信,那個注定將與自己的心交會并相融的另一顆心,那個命運賜予自己的禮物,能夠在天涯海角感受到這琴聲中的悲涼與苦寂。你塑造了一個琴聲中回蕩著的自高無上的境界,在這個小小的舞臺上,你只為他一個人演奏。
兩顆心!
有時兩顆心的相遇,真的只是偶然。
你依然坐在三生石上相約的地方,創造著一個奇美的景象:空山、鳥語、疏林、流泉、飛瀑。在你俯首低訴的一瞬,一個神話,正在悄悄的誕生。河邊的山丘上,樵夫鐘子期聽得如醉如癡。當你的手指翻飛時,子期的思緒也隨著這樂聲飛過高山,涉過流水。
在這一剎那間,一顆孤寂已久的心靈在萬分欣喜中自信的判斷:眼前這個衣衫破舊,其貌不揚的貧窮樵夫就是自己苦苦盼望了半生的真正知音。
高山與流水,在一場音樂的盛典中,不期而遇,且相知相印,留下了一個芬芳的傳說。從此,在漢字中出現了一個永遠讓人為之神往和追尋的溫馨詞匯——知音。
你開始對生命感恩,因為它賜給了你另一顆渴盼知音的'心。一次完全偶然的相遇,讓你開啟了一段神秘的機緣:在夜與晝的輪回中,用夢延續夢,用心貼近心。兩個空白的心靈在相互的賞識中從相隔到抵達,創造了一首千古絕曲——《高山流水》,同時也演繹了一段流傳千載的無疆神話。你不再孤寂,畢竟所有的路都有人與你一同走過。
在友誼的至高境界中,你真正感受到了兩顆心的相知所帶來的快樂。
一顆心……
但是,命運又捉弄人般地將那唯一的知音在你身邊奪去。知音誕生于琴弦,最終也會在琴弦上凋謝。
你欲哭無淚,不再撫琴,漫漫的日子再沒了歸期。子期給予了你永生難忘的時光,你會銘記他,銘記他給予你的快樂,銘記那段美好如童話般的時光。
你的所有疑問都沒了回答,有的只是回聲與苦寂。你輕輕地吟著憂傷的詩句:“知音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此刻,也許只有在九泉之下的鐘子期能夠理解這心靈哀傷的呼喚。
你很想把自己分成兩半:肉體和靈魂,以便在惟一真正懂得自己的心靈離去后,用肉體哭泣,用靈魂追憶。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三
飛鳳峽是大嶂山的背面,其分景雖不及臥龍谷的宏偉,卻婉約內斂,茂密的森林遮住了陽光,顯得十分幽靜。
初入飛鳳峽,欄桿破破爛爛,倒的倒朽的朽,應該是很久沒被人開發了。但這破銅爛鐵擋不住秀麗的青山,擋不住飛流的瀑布,擋不住我對飛鳳峽深深的迷戀。
一只蜻蜓飛過來,友好地向我撲了撲翅膀。這只蜻蜓可真奇異,尾巴是淡紫色,翅膀旁卻鑲了一層黃色的圓圈。它慢慢飛走了,我的心也隨著一起飛,飛到樹林的深處。
爸爸告訴我,飛鳳峽水很冰涼,沒做好心理準備,貿然下水會不適應的。我大膽地說:“放心吧,我肯定承受得住”。
我大步走向水潭,初入水中,我真的被這冷水嚇到了,雙腿直打哆嗦。慢慢習慣了后,夏日的炎熱完被散開,清爽遍布整個身體。
水流從腳尖直滑到腳跟,輕輕的,像一根羽毛劃過雙腳。聽瀑布唱歌,聽鳥兒鳴囀,張開雙臂,接受風的洗禮,何不是一種享受。
飛風峽的水不深,剛過膝蓋,水流不爭也不緩。飛鳳峽由許多個水潭組成,每個水潭之間都會有高有低,兩個水潭距離較大,還會形成瀑布。
山峽中兩邊樹林的葉子上流動著露珠,就像一顆顆純潔的珍珠。一陣風吹來,樹葉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露珠也隨著從葉子上滾動,落在石塊上,發出清脆的音響聲,如同在彈美妙的鋼琴曲。
樹林邊有幾簇野花,它們展開了嬌艷的臉龐,似乎在歡迎那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幾只黃白相間的蝴蝶紛紛落在野花上,向我們炫耀它們婀娜多姿的身材。
放眼望去,一片都是綠色。綠色的山,綠色的水,就像一幅朦朧和諧的山水畫,是所有畫家都難以描繪的神畫。
如果說臥龍谷是天真活潑又不失風度的青春少年,那么飛鳳峽就是溫文爾雅又落落大方的古典女子,彌漫著濃郁的芬芳。
我愛飛鳳峽,愛她的唯美,愛她的獨特,愛她的迷人,愛她的如歌如畫,愛她似仙境般的夢幻。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四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東漢末年,政治動蕩,諸侯四起,天下大亂。其中以曹操最有遠見,他想統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會。
曹操自從“挾天子令諸侯”,許昌屯田以后,先后消滅了董卓、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地方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從此,軍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但是,袁紹的兩個兒子投奔了烏桓,企圖借助烏桓的力量卷土重來。烏桓的經濟、文化較落后,當時尚處奴隸制時代。他們乘中原地區經常混戰,常常侵襲漢朝的領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對此,曹操決心征討烏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親自統帥大軍北上遠征烏桓。當時曹操已年過半百。古人認為,人到50歲,就進入衰老階段。這點曹操心里也十分明白,但為了徹底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真正統一北方,他胸懷*,人老心不老,仍然馳騁疆場。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艱苦行軍作戰,曹操在白狼山一帶與烏桓的20余萬兵馬進行了激烈的爭戰,徹底擊敗了烏桓,殺死了他們的頭領,十幾萬人被迫投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中原的豪情壯志。
曹操在他年過半百時,仍然充滿雄心壯志,而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堅定為理想奮斗終生的信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而對于我們來說,這句話同樣意義非凡。作為學生,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不虛度年華。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五
《高山流水》是古箏名曲代表作之一,樂曲表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色,雄偉的高山綿延起伏,讓人不禁感嘆江山秀麗,波瀾壯闊;潺潺的流水如安靜的少女期待著它的知音,高山流水知音難覓,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面。
本樂曲共分為三段欣賞,第一段表現了雄偉的高山綿延起伏,樂曲第二段流利美妙表現了潺潺的流水,樂曲第三段表現了山水合一的美麗景色。孩子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非常感興趣。
1、喜歡欣賞音樂,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2、了解樂曲所表達的內容,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3、認識民族樂器古箏,知道其音色特有的特點。
4、感受美的意境,并嘗試用畫筆表達對樂曲的理解。
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我做了以下準備:
1、民族樂器古箏
2、古箏名曲《高山流水》
3、視頻《高山流水》
(一)說教法
1。激趣法:初步認識民族樂器古箏,與幼兒交談,引出以下的環節。
2。欣賞法:運用幼兒容易理解,且簡單生動的動畫片和幻燈片,引起幼兒興趣,并引出主題。
3。繪畫法:談話的形式引導幼兒理解樂曲內容并用畫筆表現聽到的景色。
(二)說學法
欣賞法:本教學活動主要運用了此方法,依據《綱要》精神,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幼兒自由討論,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多數幼兒都有表現的機會,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
(一)交流談話認識民族樂器古箏
以談話引題,避免了單一的方式引題形式,做到生動充滿童趣。這一環節加上出示實物??古箏,并引起孩子學習興趣。
(二)聽音辨聲了解粗細弦音不同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讓幼兒認識并對古箏有初步的了解。
(三)欣賞音樂整體感知高山流水
此環節通過欣賞音樂,引發幼兒對樂曲的聯想。
(四)相互交流說說自己內心感受
根據幼兒年齡段的特點,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能用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對樂曲的感受。
(五)分段傾聽比較發現各段主題
本環節是本課的難點,通過分段傾聽,讓幼兒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六)閉目欣賞想象祖國山河美景
讓幼兒閉目欣賞樂曲所表達的畫面,進一步加深對樂曲理解的含義。
(七)邊聽邊看理解樂曲思想感情
采用動畫片的形式讓幼兒感受對祖國山河喜愛之情,并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高山流水》是幼兒喜歡的一節音樂欣賞活動,本次活動,我緊緊圍繞4個目標,始終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依托,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寬松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樂于參與欣賞活動,體驗欣賞所帶來的樂趣。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引導幼兒多說、多思考,了解并感受樂曲所表達的內容,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目標。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我總結自己的不足之處有一下幾點。
1、當幼兒欣賞傾聽時,我沒有照顧到所有的幼兒,有的幼兒沒有安靜的注意傾聽。
2、在分段欣賞時,應提醒孩子用連貫簡潔的語言表述每段樂曲的內容,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六
大約在公元5萬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變成農耕,定居在尼羅河的*,他們的農業能否收成與尼羅河發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的泛濫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每次都把這個時間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的開始定為這一天。這便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后,*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線,意為太陽從地*線上冉冉升起。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沒有人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顫抖怪叫。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有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的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據稱,*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另外民間傳說的大年三十要守歲,也有稱其俗名熬年。為什么要熬年呢?原來民間流傳兇猛的怪獸年的活動規律,它每隔365天就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夜晚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安。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即所謂拜個晚年。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七
山雄偉險峻,水輕柔淡泊,當高山遇到了流水,那感覺一見如故,在等那流水,愿意守候高山。高山和流水不是戀人,而是至交,高山下有流水,流水上有高山。流水涓涓流淌,高山安靜的陪伴。
高山屹立了三萬年,流水流淌了三萬年,如果非要說誰先出現,高山應該是最先定居的,流水喜歡高山的高雅,然后慕名而來,從此流水在山腳下仰望高山,高山也多了一個知己。山很高很高,以至于山外幾十里的人都能看見,沒人知道高山有多高,靠近這山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才知道山可以這么高。但很多人不知道流水的存在,因為遠方的人們還沒走近看一看,山下的流水在孤獨的流淌,不,它是在高山的陪伴下自在的流淌。
高山早已成為別人嘴里的長談的談資,但知道流水的人甚少,即使他們見到了真正的流水,他們也不知道怎么稱呼,因為還沒有流水這個名詞,所以人們需要時間來命名。
山高水流,高高的山下有水流動,從高處流向低處,從低處留向更低處,一直流淌,直到沒有高低之分的地方。山固定在這里,當地人說這是他們的山,是他們的守護神,是他們的精神象征。水流的很遠,遠的看不到河的盡頭,所以水是大家的水,是飲用之水,是灌溉之水,更是信仰之水。
高山看似默不作聲,可是流水聽在心里,高山彈奏的韻律,流水覺得甚是美妙,跟著旋律翩翩起舞,水波在輕輕翻滾,沉浸在美好里。流水的跌宕起伏,有緩有急,像是一曲輕快的歌曲,高山心里只覺得舒服,心里美滋滋的,像是流水從喉嚨下落,在喉嚨壁上緩慢滑落,像是撓癢,又像是輕拍,然后滑入胃里,在胃里蕩漾,那水波波及全身,感覺棒極了。
高山流水,不一定同時出現,有時只有高山沒有流水,有時有流水沒有高山,甚至高山和流水都沒有,所以高山流水才那么令人著迷。高山流水,需要有懂得的人去欣賞,不然不是辜負了這高雅了嗎。
高山伴流水,流水繞高山。高山彈流水,流水奏高山。高山流水,自有人去贊美,山高水更流,水流山更高。
高山流水,猶如天空和白云。我們仰望你們的高度,體味那來自心靈的震撼。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八
我最喜愛的成語——高山流水
七一華源初二(12)班 葉蔓青
小時候,我住在漢陽古琴臺,四、五歲的我覺得“古琴臺”這個名字很好聽,對它產生了好奇,便天天纏著媽媽問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次,媽媽帶我去古琴臺公園玩,指著一座雕塑告訴我古琴臺的名字由此而來。
長大后,我對“高山流水”并不再滿足只是一個言簡意賅的故事。我查閱了“高山流水”的資料,發現它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江河!”由于心智的成熟,我不只是感嘆這個成語故事的動人心魄,而更加看重的是故事當中所表露出來的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我明白了朋友的可貴。
也許是受到這個成語的影響,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我都格外看重朋友之間的友誼。這個成語讓我對友誼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應該可以感受到你的喜怒哀樂的,你開心時,會第一個想到與他(她)分享;你悲傷時,會馬上想到跟他(她)傾訴,你憤怒時,會聽從他(她)的勸告;你疑惑時,會征求他(她)的意見……當然,你對朋友更應該做到這些。
“高山流水”告訴我能有一個好朋友是不容易的,我們需要格外珍惜。
高山流水演講稿篇九
一城山色猶似畫,半壁江山盡失顏。執一毫,伴青煙,茗香繞心間。山河定格在素宣中,抬眸,凝視,山為巍,巍峨挺拔,水若涓,涓涓細流。安然,清淺。
置身于齊山,才悟出:畫,終究為畫,景,才是畫中最為真實的縮影。
山水間,錦樹婆娑,搖曳的倩影在溪水中若隱若現,似窈窕淑女溪邊浣紗,輕撫溪面,驚起一串漣漪,蜻蜓點水,只不過是一瞬罷了,終掩不住一世寂寥。一拱石橋,坐落溪上,聯接兩岸,似鵲橋,聯天河。橋下樹影斑駁,橋上人影綽綽。清風獨樽,小橋流水,是否還原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生活?清風,流水,石橋,斑斕入畫,亦是一卷“清平樂”。
清風習習,林蔭下,蜿蜒小路,指引著看似遙不可及的遠方,恍恍惚惚,直指云霄。
“一方樂土,一鳥天堂,一樹菩提,一笑紅塵,一念清凈”是對山水最好的詮釋。
芳草萋萋,楊柳依依,岸邊離愁幾人知?掩面長嘆,知音難覓。今日,她裊娜的身姿定格在畫像中。昔年,她曾溪邊浣紗,有“沉魚”之絕色姣顏,她也曾身著霓裳,“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旋轉繁華一夢。但繁華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摧殘。夢破滅,國已亡。她,從此沓無音訊。有人說,她是四大美女中結局最為完美的。誠然,她的人生,還算圓滿。
凝望泛著清波的潭面,沉默良久。綠蔭中,不時有葉掉落,蔥蘢的樹縫中傾灑下金黃的日光,斜斜的光映照在潭面上,泛起一片粼粼,金色的,熠熠生輝。樹葉浮在水面,潭水承載著葉離去。“落花流水總無情”,是否,她也如落葉般無奈?動蕩一生,茫茫硝煙與紛飛的戰火,帶走了浮華一夢,從此,如一顆輕塵,銷聲匿跡。今日的沉魚潭,隱匿在一片翠綠之中,有樹為伴,光為影,泛起煙波,化為飄渺。錦樹,粼光,芳草,美人,一闋《西施詠》,錦繡入畫,亦是一卷“浣溪沙”。
一條蜿蜒棧道,直插云霄。蜿蜒似蛟龍,窄而長。一簇簇綠蔭,生機裊裊。古樸的棧道,俯瞰潺潺溪流,源遠流長,漫山綠意蔥蘢,瀑布飛流直下,石縫間,流水似絲般傾斜,落下。喜愛這蜿蜒棧道,依山靠水,綠意遮陰,古色古香。近聽瀑布吟,遠觀青山伏,朝看池邊流水三千,暮觀日斜殘陽落盡,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婉約入畫,亦是一卷“如夢令”。
瀑布之美,為雄渾,為天然。山中夾流水,流水漾清波。瀑布輕瀉石間,宛若珍珠鑲嵌,熠熠生輝。許久未聽過這樣澎湃的聲音了,如狂草般,掠過每一寸土地。以往,最喜婉約,楊柳清風,明月獨一樽。而現在覺得,豪放亦是一種美,是澎湃的美,張揚的美。瀑布,已融入青山翠綠之中。磅礴入畫,亦是一卷“浪淘沙”。
依欄遠眺,遠處山巒連綿起伏,白云繚繞,一片青煙,漫卷了連綿不絕的山脈,云里霧里的山,分外妖嬈。一磴磴石階,盤山而上,層層疊疊。飄渺入畫,亦是一卷“云中峰”。
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有多遙遠。無論以后是燈火闌珊,還是獨挑夜燈,都要堅持走下去,因為,這條路,為自己所選。
看遠方,殘陽染紅半邊天,似有紅綾遮天顏。輕輕拂袖,帶走一片湖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