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一
地菜煮雞蛋
很多地方有清明吃雞蛋的風俗,那么,這又起于什么樣的事件呢?接下來陜西新東方烹飪學校為您講述清明吃雞蛋的由來。
寒食、清明節里斗雞子(卵)之戲,真正的源起,應該還是歸于先秦時代某些地區的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無疑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再者清明日的郊游踏青,熟雞蛋也是便攜的食品。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蘊,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于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征。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史記》)而生,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記》)。民間習俗,婦女生孩子后,給四鄰八舍報喜訊,送的不也是雞蛋嗎?清明的祭祖掃墓,其中不也有慎終追遠的生命意識嗎?春季里萬物化育,是生命的季節,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層的生命意蘊上暗合。
據說吃了這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這個風俗是怎么傳下來的呢?傳說古代孝感一帶屬云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里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云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么藥吃了也無效。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饑。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后,忽然感到頭不痛了。后來,三月初三吃地菜煮雞蛋就成了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一樣重要。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則僅供玩賞而已。然而,也有種說法,在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征「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頭地。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二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更是干支歷辰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歷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溫上升,中國南部霧氣少,北部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節從何而來,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史,有啥習俗呢?
節日起源: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
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日發展:節氣與節日融合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
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由節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
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
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
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
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
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三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可以分為五大欄目。
第一欄目:主圖+清明節的概念
主題:清明時節
清明節,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歲時百問》有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另外,清明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如今發展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主要表現形式為祭祖和掃墓。
第二欄目:清明節的傳說和由來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朝,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用“清明”二字慶祝水患已除,天清地明,天下太平。然而這個時候又是春暖花開、春光美景、春色迷人、春意闌珊、陽光燦爛、萬物復蘇的季節,正適合春游和踏青,于是唐朝的那個時代開始便有了清明時節踏青這個習慣。
由于春回大地、春暖雨多,特別適合農耕,古代農耕時就有諺語:“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到后來,清明由最開始的只是一個節氣,發展成踏青和耕種的大好時節。不過,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子接近,而寒食節是人們祭祀祖先的日子,后人便把寒食節與清明節合并成一個節日,故清明時節禁煙火,祭祖和掃墓,只吃涼的食物。給清明節增添了許多重要意義和生活情趣。
第三欄目:清明時節——我們的節目有哪些呢?
清明節掃墓
俗稱上墳,是祭祀已逝的親人和革命先烈的活動。按照舊的清明習俗,人們掃墓時,攜帶煙酒、糖果、食物(多為主食)、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將紙錢焚化,還為墳墓除去雜草,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節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每年陽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在古時,春游還叫踏青、探春、尋春等。這個時節適合參加體育活動來防止冬季殘留的寒氣傷身,除了踏青,還有古時候的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
清明節放風箏
許多人喜愛在清明節的時候放風箏。因為人們也會在夜里放風箏,還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一盞盞小燈,被稱為“神燈”,特別好看。傳說有這樣的習俗,把風箏放上天空后剪斷牽線,任憑春風把他們吹向各地,可以除病消災,祈求帶來好運。
第四欄目:清明詩詞欣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第五欄目:大家一起學學清明諺語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四
草萋萋,雨綿綿,清明含淚祭奠;行緩緩,路漫漫,凝眸繚繞清煙;憶深深,思拳拳,難忘故人容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清明節手抄報資料,歡迎參考閱讀!
1、祖祖輩輩托的是夢,兒孫們不要牽掛,你們安康就好;爺爺奶奶留的是話,兒女們不要擔心,你們順利就好;清明時節牽的是心,遠方朋友不要憂慮,快樂就好。
2、清明墜入黑暗,在每年此時的夢里,散落成遙遠廣場上一地破碎的玻璃瓶。在無處落腳的恐怖中,等待下一個清明,等待著跪拜的虔誠的哀思和惆悵。
3、清明時節,為什么是在暮春里。那是蒼天故意的安排,清明是春的世界,是異草的百花齊放,清明是那片被晨曦燃亮了的天空,被清脆的鳥語引向高遠的湛藍。
4、人間四月芳菲日,清明爽朗一片天,踏青賞花多自在,自在嬌鶯洽洽啼。飛燕楊柳弄碧柔,快樂從腳笑到頭。清明時節不飛雨,幸福健康送給你!
5、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人,更懂得愛和珍惜。所以,我們活著的人,都要好好善待和把握與人相處的日子,讓生命不再留下遺憾!
7、花木芳香,草長鶯飛,怎奈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處更增添了幾分煙雨迷蒙的感覺。
8、鵑聲凄切、蛙聲凄厲,清明時節,雨紛紛、淚也紛紛。
9、清明的微風,攜帶無限的哀思吹過你長眠的山谷;清明的細雨,飽含深情的緬懷潤澤你腳下的土壤;清明的鮮花,承載無聲的祭奠,祈愿你在天國安心長眠!
10、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牽掛,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記憶。不會忘記,也不會離去,為了身邊的,離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11、爺爺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于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爺爺卻再也回不來了,陪我度過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
12、所以從今年起,國家順從民意把我們古老悠久的清明時節法定為休息日,就好象我們過春節和過國慶節一樣,大家得以聚會歡樂,這實在是我們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
13、清明時節祭先人,傳人情寄哀思,莫鋪張不迷信,承遺志傳后人,祖先慰笑九泉
14、媚清明時節,黃鸝鳴切切,明媚清明時節,心兒可歇歇,明媚清明時節,花兒更嬌艷,明媚清明時節,柳條更旖旎。明媚清明時節,踏青好季節!讓我們一起踏青吧!
16、今天,我們的社會終于承認了古人的做法。清明不僅是緬懷和思念先人的日子,又是一個把懷念和追悼親人的時刻化作祥和團聚歡樂的節日。
17、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18、在親人墓前植樹,用一束鮮花寄哀思,緬懷親人對自己的賦育之恩,教育后代要繼承先人的優良家風……要達到“祭我相思千點淚”的致哀追思。
19、一條短信,有如此多的思念,只因它承載了濃濃的祝福。一個假期,有如此的難遇,只因它承載久久的故事。一個好友,有如此的牽掛,只因它是世上的唯一。
20、帶著一絲緬懷的思緒,帶著一份難忘的情懷,帶著一份真摯的情感,在清明這一天,釋放365天的思念,傳送穿越時空的牽念,你的幸福安康是我最大心愿!
21、清明將至,心又開始隱隱作痛,這種痛不曾消失過。只是在無人的時候,更顯得真切。
23、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思念故人,笑對明天。
1、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
2、寒食撒花,谷雨種瓜。
3、大風不過晌,過晌刮得狂。
4、春雷日日陰,半晴半雨到清明。
5、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無日晴。
6、清明種瓜,立夏開花。
7、高粱早播秸稈硬,谷子早播多發病。
8、棉花播下鋤夢花,提溫保墑效果顯。
9、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滿黍。
10、清明雨漸增,天天好刮風。
11、施上尿素兩三天,才能開始把水灌。
12、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13、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
14、北風吹過頭,南風來報仇。
15、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16、清明到,麥苗喝足又吃飽。
17、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18、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19、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20、清明蒜不在家,數伏蒜不在地。
21、夜間星稀,明天風起。
22、清明濕了烏鴉毛,今年麥子水里撈。
23、清明前后一場雨,好似秀才中了舉。
24、風小無云天晴朗,明天早晨要出霜。
25、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26、今夜星繁又明亮,明天風小好太陽。
27、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28、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無風要提防。
29、清明前后,安瓜點豆。
30、地溫穩定十三度,抓緊時機播春棉。
31、水漲清明節,洪水漲一年。
32、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33、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34、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35、清明前后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
36、栽種棗槐還不晚,果樹治蟲喂桑蠶。
37、繼續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樹和桑園。
38、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39、降水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40、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
41、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42、清明響雷頭個梅。
43、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44、尿素追下三四天,再行澆水也不晚。
45、清明有霜梅雨少。
46、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47、鯉鯽親魚強育肥,適時栽種葦藕芡。
48、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49、清明前后,安瓜點豆。
50、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
51、清明到,麥苗喝足又吃飽。
52、瓜菜分期來下種,水稻育秧搶時間。
53、清明刮動土,泌尿科厲害。
54、家鼠田鼠一齊滅,保苗保糧疾病減。
55、清明前后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隨著祖國不斷的進步和發展,清明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我永遠忘不了每次的清明“劫”:一只腳踏入陵園,那刺鼻的滾滾濃煙就不斷向我涌過來,將我團團包圍,勢不可擋。當我還在迷茫地徘徊在迷霧里的時候,忽然耳邊響起一串爆鳴,真是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好不容易才從那恐怖的迷霧中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掙脫出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又響起了,滾滾濃煙又再度上演。這還沒完。空氣中時不時涌來那香燭的煙,來攻擊我的眼睛,使我眼淚嘩啦啦往下流,滋味可不好受。
我看看家人,可謂是十分狼狽:渾身煙塵,兩眼被熏得通紅…… 我嘆了口氣,真是清明“劫’啊!
我深吸一口氣,捂著鼻子,忐忑不安走進陵園。走了許久,發現原來空氣中那可怖的煙并沒有將我團團包圍。我放下捂著鼻子的手,一吸氣,刺鼻的氣息沒了,清新無比的空氣涌入鼻腔。我仔細地聽,發現周圍并沒有鞭炮那震耳欲聾的響聲,一切都是那么安靜。再看,來掃墓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但人們都遵守規矩,文明祭掃,一點兒也不混亂。
上香的時候,我發現討厭的香燭變成香氣彌漫的花朵。環顧四周,一束束綻放的鮮花插在花瓶中,使周圍的空氣清新了許多……“多文明的祭掃,真好!”我不禁贊嘆道。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宋)陳與義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五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于清明節寒食習俗的詩句,最著名的一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關于描寫清明節的詩句之一: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節手抄報文案篇七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