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女山導游詞篇一
親愛的游客們,大家好。
我是快樂星球旅行社的一名導游,我叫華宇。我想大家都聽說過五女山吧,金秋十月,是觀賞紅葉的季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觀賞紅葉的傳統,“曉來誰染霜林醉”,“霜葉紅于二月花”等等詩句,道出了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紅葉的摯愛和向往,也道出了秋天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麗。今天我就是要跟你們去五女山游玩。五女山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東部山區的桓仁縣。
下面我就來給你們講一講五女山的故事吧。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有姐妹五人,他們武藝高強,身懷絕技,屯兵居住在山上,為山下的老百姓施恩賜福,深受群眾的愛戴。有一年,渾江里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欺壓百姓,這五姐妹就要下山降伏黑龍,雙方勢均力敵,混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同歸于盡于山下的'江面上了,所以,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五姐妹,就把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到山下了,我們開始上山吧。大家看,這里的楓葉多么紅,多么大,共有六、七個品種,葉子有五角的,有七角的,有九角的,還有十一角的,最多可達十三個角。多么漂亮。對了,如果您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或者繪畫愛好者,一定要選擇9簡評:詩情畫意的美景,加上你聲情并茂的講述,游客一定流連忘返。
文檔為doc格式
五女山導游詞篇二
親愛的游客們大家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導游,我叫xx。今天我們要去游覽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縣東北八公里的渾江西北岸。山體呈長方形,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高200多米,海拔824米。是高句麗民族文化的發祥地,所以很多朝鮮人到此都虔誠地膜拜,所以五女山在朝鮮也很有名。
它為什么叫“五女山”呢?這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在遠古時代,山上住著五姐妹,她們個個武藝高強,身懷絕技,常常為人們造福,深受人們熱愛。有一年,山腳下的渾江里突然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欺壓百姓,那五姐妹便下山去降龍,他們斗了三天三夜,斗得天昏地暗,最終,黑龍死了,五姐妹也和黑龍同歸于盡。人們為了紀念五姐妹,就把她們曾經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這五女山的聞名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傳說,更是因為它有迷人的景致。春天,滿山的翠綠;夏天,天女木蘭花爭奇斗艷;秋天,是最美的時候,層林盡染,冬天,山上白雪皚皚,這樣的景色,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沁園春雪》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的詩句。那么現在我們就一同領略這美麗的景色吧!
這里是十八盤。它是一條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恰好轉了18道彎,故稱18盤。通向山頂的路還有一條,那是一條直達山頂的石階路,特點是又直又陡,總計999級臺階,是1999年修建的,意為九九歸一。十八盤回環旋轉,直達山頂,其盡頭與古老山城的西大門相接。
天昌門又稱清風門,距西門約50米。盛夏酷暑汗流浹背到此,立刻會有清風徐徐吹來,不愧有‘清風口’之稱。天昌門的倆側石壁,好像刀削斧劈。當年,高句麗僅用少數士兵在此守衛,其險要可見一斑。
這里是編號為一號的.大型建筑基址,俗稱王宮遺址。現在這里是一片萋萋荒草,誰能想到,在這荒草下卻掩埋著一座宮殿的廢墟。經過分析,這里很有可能是高麗政權第一代王朱蒙當年建立宮殿的地方。當時的宮殿十分簡陋,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輝煌,既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瓦,也沒有潔白如玉的臺階,不過是一座稍大的房子而已。那時候,高麗還沒有掌握磚瓦的技術,據此推測宮殿四壁應該是土墻或石墻。
根據史書記載,高麗政權就是從這里開始,經過一步步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和壯大。五女山山城作為高麗的第一座都城,整整沿用了40年,先后有兩代國王在這里執掌政權。
關于五女山的營建,還有一段神秘傳說。據《舊三國史》記載,五女山山城是天帝創建的城池。傳說山上起霧的那天,不見山,不見水,也不見人,但卻從茫茫大霧里傳出了數千人鑿石、砌石的聲音。朱蒙聽了十分高興,他說,這是天帝派人給我修造山城呢。7天后,云開霧散,日歷天晴,五女山上果然出現了石城、宮殿、樓臺。朱蒙非常感謝天帝,面向上天拜了拜,然后率領5名大臣,遷入城里,住進了宮殿。
傳說把筑城說的過于輕松。其實修筑山城耗費了高句麗大量人力和財力,是高句麗人民負擔的一項苦役。為了修城,年滿15歲以上的高句麗男子,常常遭到征調。由于人民不堪勞累,常常以逃亡的形式表示反抗。
這個是蓄水池,俗稱天池。它是山泉涌成的水池,也是山上唯一的水泉,養育了歷朝歷代居住在山上的人們。由于蓄水池水質甘美,所以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喝了天池水,姑娘變得更加美!仍進幾分錢,財源不盡滾滾來!這里是編號為三號的大型建筑基址。它是一處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筑遺址。那么這處的遺址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說是蓄水池,有人說是馬圈,有人說是武器庫,還有人說是議事廳,是國王召見大臣的地方。目前,關于他的功能尚無定論,還有待于考古學家的進一步勘探分析。
這是五女山的制高點,也稱點將臺。傳說,朱蒙曾經站在這里,面對山下,進行點將。另有傳說,唐代大將薛仁貴,也曾站在這里進行點將。其實,所謂點將臺,并不是真正用來點將的,而是一處瞭望臺。站在這里遠眺,江上的行船、江岸上的行人歷歷在目,一清二楚,軍事作用十分強大。
這是五女山上的重要景點一線天。一線天十分險峻,最窄的地方僅容一人通過。驚險刺激之余,朋友們可以順便看看沿途上的天女木蘭花。天女木蘭花是世界上稀有的名花,又名木蘭花,香氣濃郁。
這是山城的南門,腳下的馬道是當年五女山通往金銀庫溝運送物資的一條重要通道。據傳,金銀庫溝是當年朱蒙和琉璃明王存放金銀珠寶的庫房所在地,沿此路經南門可達五女山。
好了,現在大家可以在這休息一會。
五女山導游詞篇三
五女山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這里曾是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作為高句麗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跡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女山景色秀美,山上的飛來峰獨矗一幟,一線天幽壑深遠,鬼斧神工。一線天最深處31米,最窄處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僅為一線藍天。你還可登太極亭憑欄遠眺,觀山下川流迂曲;登臨點將臺,則可見桓龍湖臥踞足下,十分壯美。 五女山山城依山勢而建,呈不規則的楔型,南北長154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頂的內城兩部分。山城東、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險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難攻。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遼寧五女山導游詞5篇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酷愛的旅客們各人好:
我是xx觀光社的導游,我叫。我想各人都傳聞過五女山吧, 本日我們就一同游覽五女山。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縣東北八公里的渾江西北岸。山體呈長方形,南北長1500米,對象寬300米,峭壁高200多米,海拔824米。是高句麗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以是許多朝鮮人到此都虔敬地跪拜,以是五女山在朝鮮也很著名。
它為什么叫“五女山”呢?這尚有一個瑰麗感人的傳說呢!在太古期間,山上住著五姐妹,她們個個身手高強,身懷特技,經常為人們造福,深受人們熱愛。有一年,山腳下的渾江里溘然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強逼黎民,那五姐妹便下山去降龍,他們斗了三天三夜,斗得慘無天日,最終,黑龍死了,五姐妹也和黑龍同歸于盡。人們為了眷念五姐妹,就把她們曾經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這五女山的有名不只由于它有感人的傳說,更是由于它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滿山的翠綠;炎天,天女木蘭花爭奇斗艷;秋日,是最美的時辰,層林盡染,冬天,山上白雪皚皚,這樣的景致,會讓情面不自禁地想起《沁園春雪》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的詩句。那么此刻我們就一同明確這瑰麗的景致吧!
這里是十八盤。它是一條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剛好轉了18道彎,故稱18盤。通向山頂的路尚有一條,那是一條直達山頂的石階路,特點是又直又陡,總計999級臺階,是1999年建筑的,意為九九歸一。十八盤回環旋轉,直達山頂,其止境與迂腐山城的西大門相接。
天昌門又稱清風門,距西門約50米。盛夏酷暑汗出如漿到此,華中地區,立即會有清風緩緩吹來,不愧有‘清風口’之稱。天昌門的倆側石壁,仿佛刀削斧劈。昔時,高句麗僅用少數士兵在此捍衛,其險峻可見一斑。
這里是編號為一號的大型構筑基址,俗稱王宮遺址。此刻這里是一片萋萋荒草,誰能想到,在這荒草下卻掩埋著一座宮殿的廢墟。顛末說明,這里很有也許是高麗政權第一代王朱蒙昔時成立宮殿的處所。其時的宮殿異常簡略,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光輝,既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瓦,也沒有皎潔如玉的臺階,不外是一座稍大的屋子罷了。當時辰,高麗還沒有把握磚瓦的技能,據此宮殿四壁應該是土墻或石墻。
按照史書記實,高麗政權就是從這里開始,顛末一步步的成長,逐漸走向成熟和壯大。五女山山城作為高麗的第一座國都,整整相沿了40年,先后有兩代國王在這里執掌政權。
關于五女山的營建,尚有一段隱秘傳說。據《舊三國史》記實,五女山山城是天帝建設的城池。傳說山上起霧的那天,不見山,不見水,也不見人,但卻從茫茫大霧里傳出了數千人鑿石、砌石的聲音。朱蒙聽了異常興奮,他說,這是天帝派人給我修造山城呢。7天后,云開霧散,日歷天晴,五女山上公然呈現了石城、宮殿、樓臺 。朱蒙很是感激天帝,面向上天拜了拜,然后帶領5名大臣,遷入城里,住進了宮殿。
傳說把筑城說的過于輕松。著實修筑山城淹滅了高句麗大量人力和財力,是高句麗人民承擔的一項苦役。為了修城,年滿15歲以上的高句麗男人,經常遭到征調。因為人民不堪勞頓,經常以避難的情勢暗示抵御。
這個是蓄水池,俗稱天池。它是山泉涌成的水池,也是山上獨一的水泉,養育了歷朝歷代棲身在山上的人們。因為蓄水池水質甘美,以是內地傳播這樣一句話‘喝了天池水,女人變得越發美!仍進幾分錢,財路不盡滔滔來!這里是編號為三號的大型構筑基址。它是一處高句麗時期的大型構筑遺址。那么這處的遺址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說是蓄水池,有人說是馬圈,有人說是兵器庫,尚有人說是議事廳,是國王召見大臣的處所。今朝,關于他的成果尚無定論,尚有待于考古學家的進一步勘察說明。
這是五女山的制高點,也稱點將臺。傳說,朱蒙曾經站在這里,面臨山下,舉辦點將。還有傳說,唐代上將薛仁貴,也曾站在這里舉辦點將。著實,所謂點將臺,并不是真正用來點將的,而是一處瞭望臺。站在這里遠眺,江上的行船、江岸上的行人念茲在茲,一目了然,軍事浸染異常強盛。
這是五女山上的重要景點一線天。一線天異常險要,最窄的處所僅容一人通過。驚險刺激之余,伴侶們可以趁便看看沿途上的天女木蘭花。天女木蘭花是天下上罕有的名花,又名木蘭花,香氣濃烈。
這是山城的南門,腳下的馬道是昔時五女山通往金銀庫溝輸送物資的一條重要通道。據傳,金銀庫溝是昔時朱蒙和琉璃明王存放金銀珠寶的庫房地址地,沿此路經南門可達五女山。
好了,此刻各人可以在這蘇息一會~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風光秀美的歷史名山五女山。
五女山海拔823米,山體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
公元前37年,一個叫朱蒙的王子在此憑借天險建立了高句麗第一個王都——五女山山城。
原名“屹升骨城”,后因唐代有五位女子屯兵于此,為護百姓與征兵抓丁的官兵殊死搏斗并喪命于此,后為了紀念這五位女子改名“五女山山城”。
五女山山城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八盤
這是一條通向山頂成門的“之”字形古道,是20xx年前高句麗人修建的。全長938米,這是唯一一條能走馬車直達山頂的路。
這條路路面為土或山石,路外多砌有矮墻,曲曲折折,回環到達山頂,共有十八盤,所以叫“古路十八盤”。
西城遺址
五女山山城共有東、南、西三個城門,現在看到的西門是唯一設在山頂的城門。根據現在遺留的痕跡,可以說明當時這里安裝了大門,而且還有士兵站崗的警衛亭。
五女山山城在城址布局,墻體建筑以及墻體加工等方面開創了高句麗民族構筑山城的先河,對后世山城建筑以及東北亞建筑技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山城的石墻結構堪稱一絕,異常堅固,從遺存痕跡就可表明高句麗人高超的筑墻技術。
一號大型建筑遺址
長13.5米,寬5米,前排有7塊大石,東西排列,間距在1.7米左右,他們大小相近,比較平整,有人為加工過的痕跡。據推測它應該是朱蒙建國后修建的宮殿。
雖說是宮殿但也十分簡陋,只不過是一座比較大的房子。高句麗就是從這里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和壯大的。
蓄水池
這里是山上最低的地方,水流到這里匯集,形成僅有的一處水源,俗稱天池。也是高句麗第一王都的蓄水池,孕育了歷代居住在上山的人們。
三號大型建筑遺址
是一座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筑遺址,長22米,寬16米,屬于半地穴式建筑。
三面砌墻,東面直接利用山坡鑿出土坎為墻。石墻的內層和外層中有一條溝,分析為排水溝。
因上面的建筑已不復存在,所以很難想象出它石什么結構和到底是干什么的。只能推測其很可能是倉庫或者武器庫之類的遺址。
居住遺址
這片比較平整的山地上密集分布著21個土坑,每個土坑就是一座房址,都是半地下式建筑,平面呈圓角長方形。
這些房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鐵器,特別是兩座房子失火后,屋里的東西被壓在坑內,出土了大量兵器。因此推測這里應該是兵營,是守衛山城部隊的駐地。
點將臺
位于山城的最南端,海拔804米,是山城的制高點,是瞭望的最佳位置,可以同時兼顧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動態。
二號大型建筑遺址
長20米,寬9.5米,是在人工修整的平臺上建筑的,根據遺址考察,推測為干欄式建筑。 從出土文物推測,這里應該是王族的居住遺址。
里面靠懸崖邊有兩座小的房址,根我們剛才看到的兵營遺址相同。據考古工作者推測,應該是大遺址的附屬建筑和配套工程。
哨所遺址
這兩個哨所遺址與其他遺址都不一樣。是正方形的,大小都在30平方左右。
最特殊的是遺址里有兩個炕連在一起呈折尺形,屋里出去炕活動面積只有4平方米左右,根本不適合家庭居住。
從這些炕的布局和出土文物上看,這兩個遺址帶有極強的軍事性質,推測為觀望山下道路和把守這個豁口的哨所。哨所遺址在整個山城的防御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東墻東門
山城東門寬4米,兩側城墻成折尺形,有戰爭時可以從正門迎擊,也可從側面攻擊,這是高句麗早期山城的一大特點。
距今20xx多年的歷史,原墻主體依然保存完好。讓人不得不驚嘆高句麗人高超的筑墻工藝。
南墻及南門
這是山城的南門,它是城墻這端留口形成的門。下面是懸崖,高20米,是人工與自然結合的杰作。門寬2米,是山城里最小的一個門。
這段墻是沿著山梁砌建的,與其他墻的構建方式不同,采用水平的方法分段建造的,有點像階梯墻,這種修建手法有利于人在墻上活動行走。墻的另一端和懸崖相連,也是借助于天山屏障。當年高句麗將士就站在這里防御著溝口和馬道上來往的行人。
游客們,五女山山城的游覽到此結束,希望大家下次再來。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筑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筑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0xx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并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筑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御,“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筑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采納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筑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筑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筑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筑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里,先后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墻,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畛さ姆烙?猿喬劍”椴劑宋夜?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于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里。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里布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復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嘆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筑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于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臺,就是云臺。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后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云臺的面積有310平方米臺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布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杰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要講長城修筑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于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說在1920xx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里,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么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么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游覽一番,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里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制造的。
八達嶺長城有三臺兩墻組成,什么是三臺兩墻呢?現在就讓我給大家來解釋一下,三臺分別是城臺,敵臺,其中城臺構造的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風寒的地方。那敵臺的構造相對就要復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箭用的,所以這里也具有防御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筑。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古人獎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余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
說完了三臺,下面就來說一下兩墻。長城外側的高墻叫做牒墻,有垛口是用來防御敵人的。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墻,也叫做宇墻。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墻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墻。在長城墻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墻。而長城的墻體里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筑非常牢固!
聞名遐邇的五女山,突兀雄厚偉,巍峨壯觀,懸崖絕壁,險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雄踞于縣城北渾江右岸,距縣城8公里,四周皆為峭壁,呈長方體,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壁高200余米。相傳古有五女屯兵其上,因以得名。滄桑變化,歷代曾以紇升骨城、合羅城、五龍山、五老山、郁靈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傳古今。山上古城五女山城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風光綺麗的五女山,蜚聲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譽。在《魏書》、》《唐史》、《明實錄》、《清史稿》、《辭海》、《奉天通志》、《中國名山大辭典》等書中,均為其重筆載介。日本人菊田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論述。大正四年(公元1920xx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貞二所著《東三省古跡遺離》正篇第203頁載:“桓仁縣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傳唐朝有五女踞山為伍。山高千仞,兩峰對峙,形勢雄險。第一峰成平圓形,內圍巨石,分東西二門,為天然石城,可容萬人,……。”據史料載,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逃至此山,(當時屬玄菟郡高句麗縣所轄),修建城廓,建立高句麗國,此山為高句麗開國都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0xx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孫,釋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領李滿住居于此山城的南麓甕村。自此,五女山城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駐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證,此山城在唐、遼、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駐兵或有部族聚居。據書載和口傳,山上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60余處。原建有玉皇觀,殿三楹,廟前鑿一方井,7米多長,3米多寬,深1米多,名叫“天池”,終年不涸,清洌可飲。出上發現古軍營遺址和存放盔的頭像,額頭高聳,眼鼻口下頦非常勻稱,游人看后無不警仰。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畫,春夏之際,山上千枝競秀,萬花香,蜂蝶紛飛,鳶聲婉轉;山下渾水庫碧波萬頃,舟船穿梭,水飛翔。深秋時節,松蒼,楓林似火,層林盡染,萬紫千紅;寒冬時節,白雪,銀裝素,群山如銀蛇飛舞,似玉龍奔騰。五女山風景如畫,原遼寧省省長林聲登山賦詩:“霜重險峰紫,落葉滿坡紅,松抱一線月,云繞五女山。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林海松濤,幽靜秀雅,風光旖旎,山下渾江水庫,每當夕陽西下,碧綠的湖水泛起鱗鱗細浪,映出片片絢麗彩霞,漁翁持桿回返,群鳥歸林。游船上彩旗飛揚,游客歌聲修揚,漁船上滿載鮮魚而歸,船頭犁開水晶天道,船尾濺起萬朵雪花。五女山赤壁夕照生輝,更加婀娜多姿。
五女山位于桓仁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五女山山體是長方體,主峰海拔820米,南北長1500米,對象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余米,這里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避難至此,在山上成立高句麗第一國都,史稱紇升骨城。高句麗是我國汗青上北方處所政權統領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0xx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
連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明白大量的古代遺跡和遺物。年月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期間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汗青。這聲名,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糊口。發明的遺物尚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糊口、出產器材和武器。
除汗青遺跡外,五女山的天然風物也異常壯美,登高俯瞰,前可見桓仁縣城陰陽八卦城,后可見桓龍湖似一條巨龍騰躍而下,山勢險峻,多處景觀稱奇稱秀。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度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99年世界十大考古發明之一。20xx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aaaa級景區。20xx年五女山山城榮登天下文化遺產名錄。
五女山導游詞篇四
五女山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這里曾是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作為高句麗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跡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女山景色秀美,山上的飛來峰獨矗一幟,一線天幽壑深遠,鬼斧神工。一線天最深處31米,最窄處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僅為一線藍天。你還可登太極亭憑欄遠眺,觀山下川流迂曲;登臨點將臺,則可見桓龍湖臥踞足下,十分壯美。 五女山山城依山勢而建,呈不規則的楔型,南北長154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頂的內城兩部分。山城東、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險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難攻。目前城內主要發現了3處大型建筑遺址以及城墻、哨所、兵營、蓄水池等遺址。 五女山博物館座落在世界文化遺產五女山山城西南腳下,依山傍湖,環境幽雅。博物館內采用多媒體幻影成像、場景復原、電子圖書等表現形式,重現了高句麗初創時期的輝煌歷史,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遼寧五女山的導游詞5篇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五女山位于桓仁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五女山山體是長方體,主峰海拔820米,南北長1500米,對象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余米,這里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避難至此,在山上成立高句麗第一國都,史稱紇升骨城。高句麗是我國汗青上北方處所政權統領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0xx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
連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明白大量的古代遺跡和遺物。年月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期間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汗青。這聲名,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糊口。發明的遺物尚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糊口、出產器材和武器。
除汗青遺跡外,五女山的天然風物也異常壯美,登高俯瞰,前可見桓仁縣城陰陽八卦城,后可見桓龍湖似一條巨龍騰躍而下,山勢險峻,多處景觀稱奇稱秀。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度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99年世界十大考古發明之一。20xx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aaaa級景區。20xx年五女山山城榮登天下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好,歡迎參觀風光秀美、文化悠久、文明中外的歷史名山--五女山。
一、山城概況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恒仁縣城北8.5公里的渾江右岸。主峰海拔823米,山體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峭壁垂直100余米。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憑借天險在此建立了高句麗第一個王都--五女山山城,取名為“屹升骨城”,“屹升”是說仙氣繚繞上升,“骨”象征堅固無比,意蘊這座山城猶如仙境且牢不可破。
山城占地面積約為160萬平方米,以山險為屏障,城墻全長4754米,分為天然墻和人工墻兩部分:天然墻4189米,占城墻總長的88%,人工墻565米,占城墻總長的12%。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集安后,仍將該地作為故都和重要的山城繼續沿用。每年都有人來此祭祀拜山,直到668年高句麗政權滅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五女山城伴隨著高句麗國走完了它720xx年的光輝歷程。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五女山不僅有著秀美的風光、動人的傳說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有著數量眾多,美不勝收的名勝古跡,下面請大家來隨我慢慢欣賞。
二、十八盤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十八盤”,這是一條通向山頂城門的“之”字形千年古道,是20xx多年前高句麗人修建的。路面多為土或山石,路邊大多砌有矮小的石墻,有部分路段還砌了護坡,路寬1-1.5米,全長938米。
這是唯一一條能走車馬直達山頂的路,當時高句麗的運輸完全依賴這條路。現在為了游客行走方便,在土路面上鋪了石板。這條路曲曲折折,回環旋轉到達山頂,共有18盤,所以叫“古道十八盤”。
天昌門,距西門約50米,盛夏酷暑汗流浹背到此,立刻會有清風徐徐吹來,故天昌門又稱“清風口”。天昌門地勢險要,兩側石壁如刀削斧劈,當年高句麗僅用少數士兵在此守衛,便可達到安全防守的目的。
三、西門遺址
五女山山城共有東、南、西3個城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西門,也是整個山城唯一設在山頂的城門,其它兩個城門在半山腰。西門是山城的重要城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西門與兩側石墻、石崖共同組成了內凹的翁門,如果有敵軍攻打,守門士兵既可正面迎擊,也可兩側夾擊。臺階用自然石板鋪就,下部石板較小,上部石板較大,共5級。門軸石用花崗巖琢制,頂部有一個石窩,這兩塊門軸石的發現,說明當時安裝了大門。
高句麗人的筑墻技術高超,開辟了東北亞墻砌筑的先河。高句麗城墻的砌筑方法是:墻內用梭形石插砌,以塊石和碎石填充,外壁用一頭厚大,一頭偏小的楔形石插入梭形石壘砌留下的空隙中。二者交錯咬合,減輕了城墻向外的張力,所以才能保持兩千多年不倒。對于高句麗人高超的筑墻技術,史學界層給予較高的評價,有“秦磚、漢瓦,高句麗石”之說。
四、一號大型建筑遺址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一號大型建筑遺址,長13.5米,寬5米,前面東西排列7塊大石。石頭平放在地表,大小相近,外型平整,有人為加工的痕跡,平面為菱形或不規則四邊形,間距在1.7米左右。左側第二塊石頭曾被后人移動過,后期又把他恢復到原位。
那么,這些排列整齊的石頭是干什么用的呢?據分析,這些石頭是墊在木柱下面的礎石,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大型的房址。房址的地面比較平整、堅硬,曾出土了漢代的“五銖”錢和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錢各一枚。
這是山上難找的好地方,地勢平坦,坐北朝南,背風向陽,距離水源很近,據推測當是王宮遺址,即朱蒙見國后在這兒修建的宮殿。宮殿雖然較為簡陋,但高句麗政權就是從這里開始,經一步一步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和壯大。
五、天池
俗話說,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高的水。這個長方形水池經過高句麗人的簡單加工砌筑形成蓄水池。這也是山上僅有的一處水源,俗稱“天池”。天池長12,7米,最深處達到兩米。這是山上最低的地方,山上的水流到這里匯集,養育了歷朝歷代居住在山上的人們。
為了使池水清潔,高句麗人在池周圍砌筑了石墻,又在水池東南角砌筑了一個方形小井。小井深1.2米,天池水滲進井內就等于完成了一次簡單的過濾,使水質更清潔,可以直接飲用。這邊有一個小天池,大水池的池滿后流到這個水池中。那么這個小水池是干什么用的呢?史書上記載,高句麗人喜潔凈,因此,它應該是姑娘們沐浴、洗衣服及將士們的飲馬池。
六、三號大型建筑遺址
三號大型建筑遺址長22米,寬16米,最深處1.4米,屬于半地穴式建筑。平面為長方形,三面砌筑石墻,東面直接利用山坡鑿出的土坎為墻壁。石墻分為內墻和外墻,中間有一條溝相隔,據推測這條溝可能是排水溝。
那么,這處遺址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據其它高句麗山城的特點來看,一般都有水源和倉儲遺址,再根據三面都有排水溝的特征,推斷它可能是當時的倉儲。但是也有其它的說法,如馬圈、武器庫等。
七、居住房址
在這片比較平的山地上,分布著一個土坑,共有21個,每一個土坑都是一座房址,比較密集,相互靠近,均為半地下式建筑,平面呈圓角長方形。
這些房子是怎樣建筑的呢?首先在地上挖一個約半米深的長方形坑,挖出的泥土堆積在房址的四周,形成低矮的防水墻。有的房址在室內墻壁四周貼上石板或砌筑石墻。室內鋪設折尺形的火炕或火墻,火炕下面一般有2-3條煙道。
煙道上面鋪石板,石板上抹泥成炕面。這邊是灶,煙囪在室外的土墻上,煙囪底部只有一圈石頭,所以,當時的煙囪應該是空心木。土墻上面沒有發現石墻或柱洞,推測墻壁應該是橫木搭建的。
八、瞭望臺
瞭望臺,俗稱點將臺,位于山城的最南端,海拔804米,是山城的制高點。傳說朱蒙就在這里點過將,唐代大將薛仁貴也在這里點過將。其實所謂點將臺并不是真正用來點將的,而是一處瞭望臺。
大家看,這里有一個人工鑿的圓孔,也叫柱洞,據分析,在這上面可能有亭閣之類的木質建筑。當然不能只有這一個柱洞,旁邊還應該有幾個這樣的柱洞,經過幾千年的風雨侵蝕,其他幾個已經看不到了。
瞭望臺健在這里是最佳位置,視野開闊,可以同時兼顧東、南、西三個方向。古代的道路多數都是沿著江河兩岸延伸的,站在這里遠眺,江上的行船,岸上的行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因此,這里是山城監視渾江水路的重要哨所。
九、二號大型建筑遺址
這是二號大型建筑遺址,長20米,寬9.5米,是在人工修整的平臺上建筑的。這座遺址共有3排礎石,每排礎石有9-11塊,都是沒有經過認為加工的自然石,橫向和縱向的距離都在1.7米左右,中間距離大的,是后人把礎石拿走了。
這些礎石的間距這么小,直接在地表砌墻是不可能的,因為屋內的空間太小,人在里面活動很不方便。所以推測它應該是桿欄式建筑,也就是在礎石上立木柱,然后在離地面一定距離的空間造房子,人居住和活動的空間都在半空中,這樣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獸的攻擊。
遺址發掘發現,地面局部大約有1厘米厚的黑色木炭灰,木炭灰上有大量的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上面有木棒或木條的痕跡的印記。大量的木炭灰說明,這座房子當時著過火,紅色土塊也是因為泥土被火燒以后才變成紅色的。
十、飲馬灣
飲馬灣,是山城唯一的一處山泉水,四季不干,常年流水,冬暖夏涼,水質純凈,經化驗可以直接飲用。我們所站的這條路,是當年高句麗將士們巡山的馬道,馬道全場2350米,寬2米。在城墻內住著大量的守城士兵,士兵們每天都到這里打水或飲馬。
十一、漫水墻
大家請看下面這段城墻,這段城墻長120米,高4米,平面是外弧形,它建筑在山城的最低洼處。城墻外壁的基礎有很多是大條砌,基礎上面砌的是楔形石,楔形石的規模要比其他幾段城墻的大。城墻和山坡之間疊壓或堆積大石板和石塊,形成內外高低的緩坡。
這座城墻沒有內壁,那么這座城墻為什么要這么砌筑呢?因為墻內有飲馬灣的水謠流到墻外,每逢雨季山水集中也要流到墻外,當時又不會砌筑排水系統,故只能用這種辦法讓飲馬灣的水和山水從墻頂流過。
十二、哨所遺址
大家請跟我來看這兩個哨所遺址。我們在山上的兵營遺址看到的都是圓角長方形的房址,而這兩個房址卻都是正方形的,大小都在30平方米左右。
更特殊的是,這個遺址里有兩鋪炕連在一起呈折尺形,兩鋪炕總長8米,寬1.8米,這邊和那邊分別有一個燒火的灶坑,而且兩鋪炕都用同一個煙囪。屋里邊除去火炕和炕坑的面積,剩下的活動空間非常小,根本不適合家庭居住。
十三、東城墻門
這里是山城的東門,寬4米,當時應該有門但并未發現門軸石。兩側的城墻形成折尺形,戰時可以從正面迎擊,也可以從攻擊,這是高句麗早期山城的一大特點。
十四、南城墻門
山城的南門,是城墻這端留口形成的門,下面是懸崖,高20米,是人工與自然結合的杰作門寬兩米,是山城里最小的一個門。這段墻全場138米,是沿著山梁砌筑的,這段墻的砌筑方法與其他城墻的砌筑方法不一樣。它不是沿著山坡整體而筑,而是采用水平的方法分段砌筑,有點像階梯墻。這種砌筑方法有利于人在墻上活動或行走。墻的那端和懸崖相連,也是借助于天然屏障。當年的高句麗將士就在南墻上防御著溝口和馬道上來往的行人。
各位游客,我們的五女山山城之旅到此結束了,歡迎下次再來參觀!
親愛的游客們大家好:
我是快樂星球旅行社的一名導游,我叫華宇。我想大家都聽說過五女山吧, 金秋十月,是觀賞紅葉的季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觀賞紅葉的傳統,“曉來誰染霜林醉”,“霜葉紅于二月花”等等詩句,道出了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紅葉的摯愛和向往,也道出了秋天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麗。今天我就是要跟你們去五女山游玩。五女山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東部山區的桓仁縣。
下面我就來給你們講一講五女山的故事吧。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有姐妹五人,他們武藝高強,身懷絕技,屯兵居住在山上,為山下的老百姓施恩賜福,深受群眾的愛戴。有一年,渾江里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欺壓百姓,這五姐妹就要下山降伏黑龍,雙方勢均力敵,混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同歸于盡于山下的江面上了,所以,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五姐妹,就把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到山下了,我們開始上山吧。大家看,這里的楓葉多么紅,多么大,共有六、七個品種,葉子有五角的,有七角的,有九角的,還有十一角的,最多可達十三個角。多么漂亮。對了, 如果您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或者繪畫愛好者,一定要選擇9簡評:詩情畫意的美景,加上你聲情并茂的講述,游客一定流連忘返。
遼寧省概況
遼寧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沿海省份,地處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面臨渤海、黃海、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任命共和國為鄰,東、北、西三面與吉林、內蒙古餓昏河北省區接壤。遼寧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拘謹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20xx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為“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這里存在著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20xx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進入奴隸社會以后,遼寧地區便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于翼州和青州,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面設置郡縣。此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立行政機構,清代稱為盛京、奉天。民國初期沿襲清制,1920xx年改為遼寧省,娶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
遼寧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已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菱鎂石、金剛石等礦藏儲量居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二大油氣田。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電子信息和機械是遼寧省四大支柱產業。
遼寧省是中國中藥的農副食品和商品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遼寧的土特產品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參、鹿茸、貂皮、棧蠶絲、海參、鮑魚、扇貝等。
遼寧省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現有文物古跡1.13萬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xx多年前的秦漢碣石宮殿遺址,有1520xx年前的中國最北部古代石窯建筑群,有1000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筑奉國寺和遼陽白塔,有京都首關九門口水上長城,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沈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古城等名勝古跡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沈陽的張氏帥府及“九丶一八”歷史博物館、盤錦遼沈戰役紀念館,都著稱于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布全省各地,聞名遐邇。
遼寧民風民情存樸自然,炙熱濃烈。遼寧冰雪*溫泉旅游節、遼寧旅游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游節、撫順滿族風情節、本溪過節楓葉節、丹東鴨綠江過節旅游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游客歡迎。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您共賞滿韻清風,同游多彩遼寧!
篇三:遼寧省導游詞概況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渤海、黃海,西南與河北省交界,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半島相望。遼寧地理位置優越,從地形上分為三大區域:東部遼東丘陵區、中部遼河平原區、西部遼西丘陵區,是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遼寧共有14個省轄市,省會設在沈陽。全省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374萬。
遼寧省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多為偏南風,炎熱短促,冬季多為偏北風,寒冷稍長。
遼寧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8020xx年前的中華龍在阜新誕生,7020xx年前的太陽鳥在沈陽騰飛,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又把中華5020xx年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遼遠也,遠在九州以東。”因此遼寧最早叫遼東。戰國時期歸屬燕國,根據當時的習慣山南水北謂之陽,因在太子河北面所以被稱為遼陽。在清代被稱為盛京、奉天。民國初期仍沿襲清制,直到1920xx年東北易幟后由張學良改稱遼寧,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
東北三大名山:千山708米、醫巫閭山867米、長白山(吉林)
遼寧省沿海城市眾多,港口密集,交通發達,公路密集居全國之首,擁有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是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
現在沈陽造幣廠生產硬幣。
協調合作,遵守紀律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必備素質,從而培養出遼寧人寬容、質樸、勤勉的性格,因此遼寧人會無遮無攔、不加掩飾的把喜怒哀樂傳遞給你。遼寧是出總理的地方,周恩來少年時代曾在鐵嶺、沈陽讀書求學,李鵬、溫家寶、都曾在遼寧工作過。
遼寧省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故宮、福陵、昭陵、清永陵、五女山山城、綏中九門口長城(萬里長城中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的第一項世界遺產)。遼寧省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精美的遼代建筑奉國寺和遼陽白塔,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遼寧未來的世界遺產)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沈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古城等名勝古跡馳名中外。沈陽的張氏帥府及“九丶一八”歷史博物館、盤錦遼沈戰役紀念館,都著稱于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布全省各地,聞名遐邇。
沈陽國際冰雪旅游節,大連啤酒節、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游節,撫順滿族文化旅游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游客歡迎。
多年來,遼寧旅游業迅速發展,已成為中國旅游大省。全省14個省轄市全部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大連榮獲“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稱號。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您共賞滿韻清風,同游多彩遼寧!
酷愛的旅客們各人好:
我是xx觀光社的導游,我叫。我想各人都傳聞過五女山吧, 本日我們就一同游覽五女山。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縣東北八公里的渾江西北岸。山體呈長方形,南北長1500米,對象寬300米,峭壁高200多米,海拔824米。是高句麗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以是許多朝鮮人到此都虔敬地跪拜,以是五女山在朝鮮也很著名。
它為什么叫“五女山”呢?這尚有一個瑰麗感人的傳說呢!在太古期間,山上住著五姐妹,她們個個身手高強,身懷特技,經常為人們造福,深受人們熱愛。有一年,山腳下的渾江里溘然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強逼黎民,那五姐妹便下山去降龍,他們斗了三天三夜,斗得慘無天日,最終,黑龍死了,五姐妹也和黑龍同歸于盡。人們為了眷念五姐妹,就把她們曾經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這五女山的有名不只由于它有感人的傳說,更是由于它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滿山的翠綠;炎天,天女木蘭花爭奇斗艷;秋日,是最美的時辰,層林盡染,冬天,山上白雪皚皚,這樣的景致,會讓情面不自禁地想起《沁園春雪》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的詩句。那么此刻我們就一同明確這瑰麗的景致吧!
這里是十八盤。它是一條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剛好轉了18道彎,故稱18盤。通向山頂的路尚有一條,那是一條直達山頂的石階路,特點是又直又陡,總計999級臺階,是1999年建筑的,意為九九歸一。十八盤回環旋轉,直達山頂,其止境與迂腐山城的西大門相接。
天昌門又稱清風門,距西門約50米。盛夏酷暑汗出如漿到此,華中地區,立即會有清風緩緩吹來,不愧有‘清風口’之稱。天昌門的倆側石壁,仿佛刀削斧劈。昔時,高句麗僅用少數士兵在此捍衛,其險峻可見一斑。
這里是編號為一號的大型構筑基址,俗稱王宮遺址。此刻這里是一片萋萋荒草,誰能想到,在這荒草下卻掩埋著一座宮殿的廢墟。顛末說明,這里很有也許是高麗政權第一代王朱蒙昔時成立宮殿的處所。其時的宮殿異常簡略,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光輝,既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瓦,也沒有皎潔如玉的臺階,不外是一座稍大的屋子罷了。當時辰,高麗還沒有把握磚瓦的技能,據此宮殿四壁應該是土墻或石墻。
按照史書記實,高麗政權就是從這里開始,顛末一步步的成長,逐漸走向成熟和壯大。五女山山城作為高麗的第一座國都,整整相沿了40年,先后有兩代國王在這里執掌政權。
關于五女山的營建,尚有一段隱秘傳說。據《舊三國史》記實,五女山山城是天帝建設的城池。傳說山上起霧的那天,不見山,不見水,也不見人,但卻從茫茫大霧里傳出了數千人鑿石、砌石的聲音。朱蒙聽了異常興奮,他說,這是天帝派人給我修造山城呢。7天后,云開霧散,日歷天晴,五女山上公然呈現了石城、宮殿、樓臺 。朱蒙很是感激天帝,面向上天拜了拜,然后帶領5名大臣,遷入城里,住進了宮殿。
傳說把筑城說的過于輕松。著實修筑山城淹滅了高句麗大量人力和財力,是高句麗人民承擔的一項苦役。為了修城,年滿15歲以上的高句麗男人,經常遭到征調。因為人民不堪勞頓,經常以避難的情勢暗示抵御。
這個是蓄水池,俗稱天池。它是山泉涌成的水池,也是山上獨一的水泉,養育了歷朝歷代棲身在山上的人們。因為蓄水池水質甘美,以是內地傳播這樣一句話‘喝了天池水,女人變得越發美!仍進幾分錢,財路不盡滔滔來!這里是編號為三號的大型構筑基址。它是一處高句麗時期的大型構筑遺址。那么這處的遺址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說是蓄水池,有人說是馬圈,有人說是兵器庫,尚有人說是議事廳,是國王召見大臣的處所。今朝,關于他的成果尚無定論,尚有待于考古學家的進一步勘察說明。
這是五女山的制高點,也稱點將臺。傳說,朱蒙曾經站在這里,面臨山下,舉辦點將。還有傳說,唐代上將薛仁貴,也曾站在這里舉辦點將。著實,所謂點將臺,并不是真正用來點將的,而是一處瞭望臺。站在這里遠眺,江上的行船、江岸上的行人念茲在茲,一目了然,軍事浸染異常強盛。
這是五女山上的重要景點一線天。一線天異常險要,最窄的處所僅容一人通過。驚險刺激之余,伴侶們可以趁便看看沿途上的天女木蘭花。天女木蘭花是天下上罕有的名花,又名木蘭花,香氣濃烈。
這是山城的南門,腳下的馬道是昔時五女山通往金銀庫溝輸送物資的一條重要通道。據傳,金銀庫溝是昔時朱蒙和琉璃明王存放金銀珠寶的庫房地址地,沿此路經南門可達五女山。
好了,此刻各人可以在這蘇息一會~
五女山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筑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筑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并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筑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御,“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筑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采納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筑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筑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筑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筑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里,先后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墻,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于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里。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里布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復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嘆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筑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于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臺,就是云臺。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后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云臺的面積有310平方米臺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布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杰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要講長城修筑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于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說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里,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么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么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游覽一番,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里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制造的。
八達嶺長城有三臺兩墻組成,什么是三臺兩墻呢?現在就讓我給大家來解釋一下,三臺分別是城臺,敵臺,其中城臺構造的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風寒的地方。那敵臺的構造相對就要復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箭用的,所以這里也具有防御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筑。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古人獎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余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
說完了三臺,下面就來說一下兩墻。長城外側的高墻叫做牒墻,有垛口是用來防御敵人的。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墻,也叫做宇墻。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墻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墻。在長城墻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墻。而長城的墻體里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筑非常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