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十(7篇)篇一
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他在教子方面是所有父母的榜樣,他的家教是嚴厲的,卻又透露著他對兒子的濃濃關心,他軟硬兼施時刻關注著傅聰的音樂學習,在獲獎時,伴隨夸獎的還有不要驕傲的叮囑,在做錯事時,伴隨著嚴厲批評的還有加油改正的鼓勵。
傅雷是個循循善誘的人,他不會蒼白地去給傅聰講道理,而是從大小事中,運用實例,挖掘道理,來警示傅聰。
傅雷的信,即談寫作感受,又談人生感悟,他始終將國家人民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則,為傅聰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
傅雷在交流中不給傅聰過多的壓力,他們總是想朋友一樣交談。傅雷能夠對事物給予客觀的評價,對兒子音樂事業上的指導比較含蓄,即給了兒子尊嚴和余地,有給了兒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傅雷并不像一般父母那般膚淺,只重視結果,他更看重的是過程,是兒子在挫折與打擊中一步步成長,日漸成熟的過程。
傅雷不僅只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做人,修養等方面,甚至兒子寫錯了字,他也耐心分析,糾正錯誤。“細節決定成敗”,不知不覺中便將傅聰也培養出了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作風。
傅雷沒有過多的寵愛傅聰,他常常點到為止“爸爸不能永遠成為你的秘書,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傅雷并不優柔寡斷,他懂得去放手,他不自私,把孩子留在身邊。
傅雷曾說:“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是的,忠言總是逆耳的,父母總想給我們多傳授些生活經驗,因此耗費苦心,但我們常常體會不到。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十(7篇)篇二
傅雷,一代翻譯巨匠,多藝兼通,在繪畫、音樂、文學等方面,突顯出獨特的高超藝術鑒賞力。五四運動時,曾參加在街頭的講演游行。北伐戰爭時參加大同大學附中學潮。1927年冬離滬赴法,在巴黎大學聽課。1931年春訪問意大利時,曾在羅馬演講過《國民軍閥與北洋軍閥斗爭的意義》,猛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931年回國后,致力于翻譯工作。
傅雷與他的配偶——朱梅馥有3個兒子——大兒不幸夭折,二兒與三兒分別是傅聰與傅敏,而這本著作便是他及他夫人寫給兩個兒子的。
從書中便可以看出傅雷是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經濟有切實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而且父母對兒女的特質生活總是特別關心,再過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長大后,你就會體驗到這種心情。
也許就是現在,我羨慕傅雷有一個好父親,傅雷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千言萬語都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
“長篇累讀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藝術的對手;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一個對自己十分嚴格的人,而他幼年喪父,母親從小嚴厲的家教也成就了傅雷今天。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必須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者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的點點滴滴的把自己明白的、想到的告訴大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這是傅雷在家書中給兒子的一段話。他告訴兒子對民族的服務是怎樣的,也同樣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的愛。這種愛讓人感憾。
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洋溢在家書中。現代的家長也校訪傅雷的教子方法,因此,這也成了十分成功的教育典范。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十(7篇)篇三
《傅雷家書》充滿父母對兒女關愛,一封封家書一份份愛,它不是父母對兒女的教誨,而是父母對兒女的理解和溝通,處處傳遞著良好的家風。
做人要敢于承擔和面對錯誤。傅雷在兒子面前剖析自己,敢于在兒子面前承認錯誤,把自身人生經歷中的經驗和教訓講述給兒子。不會因為長輩的威嚴回避錯誤,拉近了與兒子的關系,成為了兒子的一位老師,也更像是一位朋友。
做人要直面困難。傅雷告訴兒子:“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上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在傅雷的指引與鼓勵下,傅聰由鋼琴學童成為了世界級的鋼琴家。面對傅聰在學琴過程中經受的挫折,他如父親說的一樣,抱著永不放棄的心理,最終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當傅聰一曲過后,所有聽眾,連教授在內全都鼓掌。許多人向他要簽名時,正體現了他直面困難和傅雷的正確教導對于兒子的影響。
說到這兒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母,他們雖然不是傅雷那樣的偉人,而他們給我的愛卻絲毫不比傅雷給予孩子的少。他們不像傅雷一樣給我講大道理,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立身行事,以身作則。父愛如山,雄偉壯觀,母愛如水,柔情萬里。
在生活中,我們不該向父母奢求他們的大愛,因為他們處處的關心與理解,才真正打動我們。傅雷把我們的父母在生活中對我們的教誨總結成句句深刻的語句,譬如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他正如我們的父母教誨我們的,面對成功要謙虛,面對失敗則應坦然面對。通過傅雷的話,父母的教誨又浮現在眼前,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神奇力量,那就是愛。父母的愛,對我們無論如何都十分重要。
這部作品的意義在于,它以傅雷“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生活準則,為后世父母講述親子交流的重要,更教會了我們理解父母,增進溝通,更讓我知道該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優秀的孩子。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十(7篇)篇四
寒假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讀完《傅雷家書》后,有人感嘆傅雷先生對兒子深沉而細膩的父愛,有人則細心鉆研傅雷先生教給兒子的人生哲理,而我更加關注的是先生的“教法”。
《傅雷家書》記錄了傅雷夫婦給兒子的書信,信中既有談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如何正確對待藝術,又寫到了學習方法與生活的瑣碎。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位父親對遠在國外的兒子深深的思念與諄諄教誨。
傅雷先生在音樂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知識,而兒子傅聰更在音樂上有著極高的造詣,其中離不開父親與他的交流。傅雷并不因自己是“父親”而忽略兒子的想法,他與兒子平等地交換意見,有時因為兒子的意見產生新的想法還會記錄下來。在告訴兒子應該怎樣做時,他總用提醒的語氣,而不是命令。教給兒子道理時,他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兒子,而是潛移默化般的教育。當兒子獲得榮譽時,他給予足夠的贊揚,同時還提醒兒子不要被過分的贊賞沖亂了陣腳。
他以更溫和的方式去教育兒子,卻也不失一個父親的威嚴。
父母與孩子之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正因為有了這段歲月的沉淀,父母會更有能力、更有經驗去面對生活,而把這些方法傳授給孩子也是人生的課題之一,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一環。
所謂“教法”,就是教育的方法,好教法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與孩子的配合。我們都在羨慕著傅雷先生的兒子成績斐然、家庭教育成功,羨慕著所謂的“隔壁家的小孩”,不妨自己學習他的教法,學會用心地、正確地傳達愛。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十(7篇)篇五
在家信中,傅雷或指導傅聰的音樂和生活,或評論中西方的古今作品,或抒發對古詩詞的感悟。
“自我批判”是他一直強調的“把人家的贊美報告我們,是你對我們最大的安慰,但同時必須深深地檢討自己的缺陷。"(11頁)現實不能逃避,錯誤還需正視,冷靜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那樣就能夠無堅不摧,就可以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也就變得堅強了。
這就成就了一個"多少過分的談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人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31頁)的傅聰,他在成功面前沒有昏頭,沒有因為贊美而驕傲,對待榮譽,冷靜而平靜。
負累也一直在為兒子打氣,你常在說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32頁)他在鼓勵兒子不懼矛盾,勇敢面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
當然還兼贊美"能夠把不朽的大師的不朽的作品發揚光大,傳布到地球上每一個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榮的使命。”(31頁)毫不矜持發自內心地表達出父親對兒子所從事的事業的支持與理解,對兒子所取得成功的高興與贊美。
用世間規律講述著道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17頁)形象說明了控制情緒的必要。
用信長談,用心暢談。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十(7篇)篇六
那個戒指又給了她很大很大的希望,他也承諾再過幾年便把她娶了,會讓她過上好的生活;眼角眉梢是我無法計量的`愁緒,共著心頭的煩惱,猶如三千溺水,無從掬起,繁華長流。我得走了。我驚呆了?我說天池不帶這樣的,第一年的除夕就不跟我們一塊吃晚飯,還跑房里這樣。也許在他眼里,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可這一切卻是我一生還不完的情債。
可是,在讀完傅雷家書后,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系自然只能依靠書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么都無可代替的。
掩卷后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于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著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為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嘆調后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后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書》全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著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
傅雷家書不愧是一本學生必讀名著,它讓我們知道什么什么事父愛,一對父子間的感情是多么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