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23年紅樓夢回讀后感實用篇一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遍又遇見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東盡,春流到夏!而賈寶玉與林黛玉,數載終演繹了這份另人可悲可嘆的愛情。
干多一竊,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正是我透過賈寶玉的雙眼所識的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么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封建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
葬花時的因物思己,顧影自憐,潛然淚下時言《葬花吟》;寶玉挨打,善良孤傲的他只是哭,雙眼如桃兒般,用顆顆淚珠來支持寶玉;臨死時,伴著寶玉的婚慶鑼鼓聲,含淚地香消玉損。因些,賈黛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的最深。
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雙肩。最后,她成為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終香消玉損,如落花般。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讓人琢磨不透的《紅樓夢》中,林黛玉,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
走出《紅樓夢》恍若林黛玉仍在我眼前,仿佛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還有三生三世。還有,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泌透著詩詞的芬芳、及大量如同鑲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至今仍流轉在我心頭,閃爍著曠世的華彩!
2023年紅樓夢回讀后感實用篇二
寒假通讀了《紅樓夢》,讓我時而歡喜時而憂,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也許缺憾也是一種特殊的美。《紅樓夢》就如同斷臂的維那斯,后四十回的缺少不僅沒有降低它的作用,卻在很大程度上嗇了它無與倫比的魅力,讓人一讀再讀且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我時常想這是不是作者有意這么做的呢?這也是我深愛紅樓并為之著迷的一個理由,因為我有我自己想象和猜測的結局。
可以說,《紅樓夢》一書實際上是將筆墨集中在一代家族的興衰,進而表現了整個清王朝的大體的興衰史。縱觀全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就在于它的《金陵十二釵》。這里面包含了幾十位性情各異的女子,可以說,實際上整部書的構架,就是圍繞著這些人物而設計的。
從《紅樓夢》一書的總線來看,故事是圍繞著“寶、黛、釵”三人的悲情戀愛展開的。在這場橫貫全書大約八十回的悲劇中,沒有一個人是勝利者,他們都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東西。自然,損失最慘重的是黛玉,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全書的男主人公賈寶玉,由于他是在曹雪芹的反對封建思想的筆下成長起來的一個人物,因此,他的行為舉止,不免與別人有很大不同。他性格乖張,敢冒當時“大逆不道”的事情,又是個典型的情癡,而且非得在女人堆里才能表現出自己“紳士”的一面。為此,無數評論家們曾說他是個“天生的敗家子”,“好色之徒”等等。但我們不應該否定了寶玉所帶來的反封建的積極意義。例如,封建禮教講究婚姻是“父母之約,媒灼之言”,而在他所屬的大觀園中,偏偏的有個薛寶釵,又偏有一塊金鎖,講究個“金玉良緣”。但寶玉偏不信這一套,以至于在睡夢中都會喊出“什么是金玉良緣,我偏說他是木石姻緣”這樣的話來。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盡管用在這里稍嫌牽強,但寶玉反感于功名利祿的一系列做法都反映了他與封建社會的對立,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對于書中的女主人公之一林黛玉來說,——為什么要用“之一”,是由于在《金陵十二釵》中把他們兩個人的事單合為一首詩,列所有詩詞之首,她的命運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凄慘的了:幼年父母雙亡(另一人是史湘云),體弱多病,期望中的愛情不能得到(這其中的典范是迎春),最終死在了封建禮儀制鋯下(香菱也可以算一個,只不過她是精神的死亡),也算得上是一生命運坎坷不斷了。除了心胸不夠開闊和體弱多病以外,她的其他能力都可以在大觀園中的所有女性中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事實上,黛玉的性格之表現,就是受到了寶玉的進步主義思想的熏陶。和寶玉青梅竹馬的她,本希望能有一段圓滿的愛情,但最終就是死在了這段愛情手里。同時,她的才氣,她的靈性以及她未加掩飾的性格,也因此被一并埋葬了。
至于書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薛寶釵,她歷來是人們爭議的焦點所在。有人說,她從一開始所表現的那種端莊識大體,沉穩,寬容以及能取悅于長輩的能力等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那張寫著“寶二奶奶”的寶座,而在此過程中,她還用了無數的陰謀。實際上,說出這種話來,真的是冤枉死薛寶釵了。她確實端莊,沉穩,但并不顯得做作。她和黛玉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這里。本來,她也有活潑的性格,這一點從她聽見黛玉無意間提起《西廂記》中的文字后,笑道“你跪下,我要審你”,而后又悄悄揭露自己實際也看過類似的書籍,以及她在螃蟹宴后與黛玉嬉鬧的情景都可見一斑。事實上,寶釵是在封建勢力的魔爪下一步一步走向現在這個樣子的。至于說她“工于心計”,這話用在王熙鳳身上還可以,但寶釵本是為選秀女而上京,又在榮府中同眾姐妹一并長大,哪里來的什么“心計”可言?難道說,這“心計”也是像賈寶玉的某事一樣,是“密授”給她的不成?可以說,寶釵實際上背負了太多世人以不公正的眼光給她的壓力。她有的是能夠做事的頭腦,而不是能害人的險惡用心。
說完了三位正牌主角,就不能再提一下有關的副主角。無論是從出場時間還是所起到的作用來看,襲人無疑都是首選。(其實可用的還有王熙鳳等人,這是另說)作為此前賈母屋內的大丫鬟,襲人在書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賈府規矩,服侍過舊主子的奴才,比少爺小姐的地位更高;后文中林之孝家的也提醒寶玉“不可壞了規矩”),可以說,襲人是全書中出場時間最長的人物,有一百一十回以上。而她在賈府中所起到的作用,對上則是協調好寶玉和長輩之間的關系,對下則要統領寶玉全屋的丫環,在日常生活中又時常扮演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襲人和寶玉之間的關系,在第六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中皆有提及)。因此,這也就注定了襲人一生的命運。總體說來,襲人是一位稱職的管家,她有效的協調了寶玉和其他人之間的關系(麝月似乎也可以,但那只限于內政而不是外交)。如果沒有襲人,我想整部書一定會遜色不少。
除了襲人以外,另一位影響較大的人物就是王熙鳳。在協領寧國府,籌辦賈母壽宴以及在賈家破敗的時候獨立支撐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一例外地反映出了她卓越的居家理財才能(要是僅僅論此,恐怕只有秦可卿可以和她相提并論)。可是,無論再怎樣褒揚她的功績,都無法掩蓋她身上劣性的一面:貪財,愛使小伎倆,心眼太重。至于無視國家法度,那是當時再平常不過的事,誰權大誰有法,暫且按下不提。在賈家破敗的時候,王熙鳳曾經和賈璉商量,“此時再發個二三百萬的財才好”,可見她之前就在賈府內作過了一筆數目較大的假賬,而且自己從中也是獲利不少。至于設計把尤二姐活活整死,那更是不在她的話下。誰叫她非得有這樣的性格?最終是連氣帶急,吐血亡故。
讓我們再來對整部書進行一下感悟。我想,所有人應該都對全書中的第九十七和九十八回的“黛死釵嫁”的情節記憶猶新吧?從全書來看,它是第八十回以后的最高潮事件。可以說,從藝術效果上來說,它達到了一個絕妙的境界,應該是高先生對曹先生的反封建意識的最好詮釋。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整部書以后的走向,甚至比“失寶玉通靈遇奇禍”一節更為高潮迭起。為此,薛寶釵也成為了世人所唾罵的對象因為就是她間接地逼死了黛玉。但這對于寶釵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作為一個從小就接受封建禮儀教化的女人來說,她所能做的只有接受父母的安排。況且,在當時的情況之下,那可能是能減輕寶玉病癥的唯一方法,她又怎好駁回已經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的賈母和王夫人呢?況且這個主義的提出者是王熙鳳,并非寶釵自身。在整個事件中,寶釵只是一顆被利用的棋子而已。但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注意的是那顆棋子,而非操縱棋子移動的手。
盡管《紅樓夢》一書是一部不朽的歷史名著,但是,它也有它自己的局限性。作為一部反對封建教化的書籍來說,它其中依然摻雜了太多的鬼神因素在里面。我們也決不能因此來責備作者。畢竟,這是在十八世紀,是封建主義依然在中國盛行的時代。
以上是我對紅樓夢自己的理解,遺憾的是僅僅讀了兩遍,還不能完全領略其深刻內涵,但我相信它對我的幫助和影響是很大的,僅僅是慨嘆,是不能夠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寒假《紅樓夢》讀后感(三)
2023年紅樓夢回讀后感實用篇三
在閑暇的午后,坐在書房中,一杯香茗,一本《紅樓》,可謂,悠哉。能在百年之后,品讀這一經典,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又可謂,幸哉。
——題記
《紅樓夢》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媽媽的影響下,我至今已讀了三遍。書中的情節跌宕起伏,尤其是書中對于人物的描寫,那可以稱得上是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無不令人叫絕。例如寶玉的風流瀟灑,黛玉的多愁善感,寶釵的雍容大氣,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家,卻讓我在前后三次讀《紅樓夢》的過程中有了三種不同的感覺。她便是——劉姥姥。
初讀時,第一次看到這個角色,是在榮國府外,一位“村氣”十足的老嫗,牽著孫子,不停朝著府內張望。接下來,劉姥姥的形象似乎固定在了丑角這一類型中,插著滿頭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見到華貴的餐具和豐富的菜肴驚嘆不已,甚至還說出了“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引得舉桌的夫人小姐們掩腹大笑?當時我想劉姥姥就是作者在這稍顯沉悶的情節中安插的一個使讀者發笑的閃光點,僅此而已。對此,我并不深究,只一笑而過。
再讀《紅樓夢》,書中的人物已不再陌生,再加上情節的輔助,對于許多人物的看法,我也改觀了許多。而那位作為“笑星”的劉姥姥,我也不再認為她是一位單純的丑角。作為一位“久經事故的老寡婦”,她初次見到賈母時會立刻想出一個奇特的稱呼“請老壽星安”,這是多么的巧妙而恰當!此后,和賈母的許多對話又多么得體。當在筵席上鴛鴦和鳳姐設計取笑她時,她將計就計,博得了眾人的歡笑,此時的她心里是雪亮的,只不過裝傻罷了。她還會投賈母和寶玉所好,講一些稀奇的事兒,那樣的“信口開河”讓我刮目相看。另外在二進榮國府時,王熙鳳要劉姥姥為自己的女兒取個名字,說要靠靠老人家的福。這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將來“事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的故事由此開始。在這個時候,劉姥姥這樣一個老嫗卻比賈雨村這樣的飽學之士更講義氣,更能擔當。因此,我認為劉姥姥在《紅樓夢》中的作用除了好笑,還注入了一份難得的小智慧,大義氣,大擔當和同情心。
第三次讀《紅樓夢》,我在不經意間和作者已有了細微的心靈交流,合上書本,細想,在整本書中,和劉姥姥年齡相仿的賈母,生活在大觀園中兒孫滿堂,安享天倫,而劉姥姥呢?只有和板兒相依為命。那些照輩分來看本應稱劉姥姥為“奶奶”的紅樓小姐們卻諷刺她為“母蝗蟲”,對她進行百般譏嘲。劉姥姥在《紅樓夢》的主題中看似不重要,就是不寫這個人物對于整部故事的發展似乎也并不產生什么影響。實則熟悉曹雪芹的讀者,大概都知道作者的一生何其坎坷,他出生貴胄,享慣榮華,后來家道中落又受盡貧苦無援之苦,故深知朱門深鎖的生活空虛,也深知一切卑微無依小人物的哀愁,為了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深入的感受,于是他塑造了劉姥姥這個人物形象,希望借她的眼睛一探富貴豪門之奢侈浪費,不自知慚愧,反以窮人開心。
讀了三遍《紅樓夢》,認識了三遍劉姥姥。“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感謝這位老人,通過對她的一次次改觀,我漸漸撥開了這紅樓之中的一場“富貴煙云”,更體會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
2023年紅樓夢回讀后感實用篇四
想必大家都知道女兒是水做的骨肉這句話吧!我最先了解到這句話的時候還不信,哪里會有這么柔弱的女子呢?直到遇見了你,見證了你們,我震撼了。
那一夜我做了一個夢,一個很奇怪的夢,我能看得見任何人,但卻沒有人能看到我,我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證了你們的愛情。自從你進入賈府的那一刻起,你注定與他糾纏一生。你的端莊文靜,舉止大方,細心謹慎都令我折服。只有你初見他,平靜的心里泛起了圈圈漣漪,驚嘆的同時,又心生疑惑這個人怎看起來似曾相識,寒暄過后,竟一見如故,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一種緣分。自此,你住進了賈府。
提鋤攬籃,收一方落紅,扶柳灑淚,送一池飄絮。你的情感似乎細膩到了極點,微妙的變化都會引起你的傷感。你的淚水似乎流不盡,葬落花,悲秋雨,迎風灑淚,見花傷情。你似乎是水的化身,總是傷感,淚水也總是流不盡,而你們之間的愛情,似乎就是用水做的,溫柔,細膩,卻也是脆弱的。
我的心里緊縮,想阻止你,卻發覺自己已經醒了,心中不免感嘆:唯美的愛情卻如曇花一現,然而淚盡。
2023年紅樓夢回讀后感實用篇五
一本偉大的書,對于作者自己是情感的抒發,對于讀者或許就是一個奇跡,《紅樓夢》一書正是如此。詩、書、禮、醫、住、食,無一不具,無一不通。但于人,最具深意亦非如此一句:女兒是水做的。全書貫穿的也正是水的悲劇。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那洋溢著無比春思的大觀園,女兒們,吟詩、作畫、玩樂,似乎是無了憂慮,一個個富家千金,在夢的幻景中逍遙了,整個大觀園內正充斥著一股溪流,給予其無限滋潤。
水,雖澄澈清雅,或急或緩,但水的流向卻永遠是被動的,一切她也都逆來順受了。
女兒是水,是否古今同?
精巧清雅的黛玉,俏麗而可愛,詩、詞作賦樣樣精通,有父為官,母雖早逝,但亦有老祖宗的呵護,在十二金釵中亦是光鮮奪目,平日亦歡亦悲,但在大家族的內斗中,失去了援手,從而含淚辭世。
頗具心機的探春與百年前那昭君一般,沉魚落雁,遠嫁了,想她在眾多金釵中亦是美滿了,而歷史是殘酷,這些犧牲了青春的女兒們許與暮暮垂危的老者,甚至以當地風俗,需得嫁與丈夫的兒孫,女兒們逆來順受,美譽背后的淚逝去無數。
你若是說,這只是特例,遠嫁邊塞的女子又有幾人呢?
《紅樓夢》中,惜春懦弱,便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孫紹祖手下成了魚目,最終香魂消逝;元春,可卿,亦在政治斗爭中成了犧牲品,替罪羊;探春遠嫁異國,湘云襁褓中成了孤兒,叔父母的欺凌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實。寶釵,心機一世,溫婉和善,撲彩蝶之美,脫香串之羞,毫不遮掩的體現了其柔和可親,也得靠選秀來作為自己的最佳歸宿,最終雖與寶玉成婚,但觀念的不和仍致使寶玉二次出家,她自然也逃脫不了早逝的悲劇。
現今,裹小腳的陋習去除了,女兒們也終于擁有了真正的權利,課堂、比賽、考試、從政,那個三寸金蓮的裹布,將永遠壓進箱底,這正是以前的女兒們所從沒有想到的啊!
而我們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筆為她們的生命樂章重普華彩,女子并非沒有才情,沒有壯志,沒有力量,古有謝道蘊的詩詞,穆桂英的掛帥,武則天的輝煌人生,近代有林徽茵的才情,江姐的壯志,宋慶齡力量,無一不證實這一切,如今奧運會上,娘子軍奪取了一枚枚金牌,不讓須眉乃至獨占鰲頭。
女子有才亦有德,感謝世界,人類文明的進步將愈發給女子以滋潤這世界的空間。
2023年紅樓夢回讀后感實用篇六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題記
一首葬花吟,是詩,也為歌,頓將我的思緒牽絆入那紅樓的夢縈中。
只記得剛讀罷紅樓,心里不免添了幾多濃愁,不知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還是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或許都不是,我曾為黛玉和寶玉對自由愛情的向往而感嘆,卻悲憤那終究是落了空。
在紅樓中,我頗為鐘愛的是黛玉,黛玉性格里獨有一種叛逆和孤僻,盡管她對于世俗不屑一顧,但她卻尤其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這樣的女子,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是如此地可遇不可求。可是就是這樣超脫于世俗之外的女子,還是收獲不了純潔的愛情,終究是落了個苦的結局。而歸根結底,是源于她凄涼的身世、她骨子里透出的多愁善感與懦弱,以至于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因此徹底扼殺了她與寶玉之間的情誼。
我覺得黛玉在賈府中的地位并不高,所以縱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卻找不出她可依靠的親人;她生性寥落憂傷,更找不到傾述的知己,滿腹愁腸道不盡,哪怕是寶玉,也總是讓她患得患失。黛玉是凄慘的,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鐘情的是那薛家的寶釵,讓她與寶玉的姻緣成了空。
但是后來細想,死對于黛玉又無非是最好的解脫,至少讓她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了,否則若真讓她活了下去,以她的脆弱,是受不了如此大的打擊的,再說寶玉無非是個紈绔子弟,身在富貴中,從小被一群女人包圍著,生性也早已偏向了柔弱的性格,現如今賈府塌了,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自然也給不了黛玉幸福。
我一直不喜歡薛寶釵,認為她是帶著虛榮的面具過了一輩子。就如她和黛玉間的“假”情誼,愣是別人拿她當了談心的知己,卻還是上演了一出在撲蝶誤聽小紅與墜兒的談話時,扯出與黛玉捉迷藏之謊之戲。其實看完整本書,才覺得寶釵這號人物的結局也是落魄的,她是當上了寶二奶奶,可是她失去了丈夫的關愛,她只能孤獨生,孤獨死,鎖在這寂寞的紅樓中,老死去,她的最終或許比黛玉更凄慘。
至少黛玉愛過了,追求了一份真摯的感情,是帶著回憶死去的。而她,什么都沒有,即使有了寶二奶奶的頭銜,但是賈府是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地步,所以都無用了。
賈府有復興的可能嗎,還是真正的徹底敗落,高鶚沒有續寫到,但夠了,我知道我會一直讀下去,每一新誦或許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紅樓夢》是讀不盡的,已經傳了二百多年,今后卻還要傳下去。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一抹憂愁冷處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