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報告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飲酒工作總結報告篇一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生平幾這首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2.了解學習鑒賞詩歌形象的常見方法。
過程與方法了解陶淵明生平幾這首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采取讀—講—賞—評的教學方法,探究陶淵明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個中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樹立熱愛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2.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探究陶淵明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心遠”的豐富內涵。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
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后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作品《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田隱居》、《飲酒》。其中《飲酒》詩20首。這組詩是陶淵明飲酒之后寫的,但所寫內容不一定與飲酒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的喜愛。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他用心良苦。這里所選的是第五首。
可以說,陶淵明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許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見,陶淵明已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歸宿。
那么陶淵明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歸宿,今天我們通過《飲酒》這首詩來探討個中原因。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廬字的本義:鄉村一戶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為簡陋的小屋的通稱。“車馬喧”看書上注釋,還可補充: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可補充詩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業盛大封為長沙郡公,是東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親、和他本人都做過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門,盡管到了陶淵明這一支脈衰微了,但還不太可能“門前冷落車馬稀”。無車馬喧表現的是他遠離世俗,厭棄官場的堅定抉擇。“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評價不會只拘泥于前四句詩結構上的精妙,更體味出了他的神韻。
“心遠”與“地偏”是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凈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明確:心遠包含三個因素: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事。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一個重要因素。
名句分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見”字也用的極妙,“見”是無意中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異趣。
2.刻畫了一個采菊的形象。有人說“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周敦頤《愛蓮說》把菊花稱為“花之隱逸者也”,“晉陶淵明獨愛菊”。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刻畫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形象。
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寒枝”表現了菊之耿介。元縝“不是花中更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秋菊、夕陽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馬?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真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已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真正的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歸結:陶淵明高遠的心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筆下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都是他成為士大夫精神歸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前四句敘事道理(人境——無喧——心遠——地偏),中間四句寫景顯理(采菊——見山——日夕——鳥還),最后兩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與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抒歸隱之情,或敘田園之樂,或道人生真諦,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
一是“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鑒,詩中寫道:“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社會中,不可能象他一樣隱居,但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遠離名利,遠離物質追求,我們的心境就會變得寧靜,就會克服浮躁情緒,這對于我們自身的修養,對于社會的安寧都是由益處的。
二十陶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善于選擇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來生活,詩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場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因此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歸自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生存方式可以選擇,特別是在現今社會,生活呈現多樣性和多變性,面臨的誘惑也很多,我們選擇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樂觀。關鍵是適合自己。(聯系現實談談“有為”“有不為”)
1.知人論世
2.要體味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詩歌的哲理句。
六、作業
閱讀賞析《飲酒》之一
板書
人境——無喧——心遠——地偏 敘事道理 心靜自然涼
采菊——見山——日夕——鳥還 寫景顯理 萬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語言有時不能表達美妙的感受。
飲酒工作總結報告篇二
還是會像眾多電視劇里演的那般,再見面時,都已沾染了諸多現實的塵埃,字里行間不無顯露。
也好,也不好。
好在我們都有成長,在彼此看不到的時光里,不好的是,那些單純的歲月再也回不去過往。
昨天晚上,去見了一個好久未見的高中同學,竟是在我要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才發覺她也在這里。
還好,并沒有太多隔閡與空隙,竟然可以像是老友一般,很自然的坐在一起吃火鍋,然后擼起袖子,“哎我跟你說啊”,這種語氣像是前幾天剛見面一般,從未忘記,放彼此在心里。
一晚上一起吃火鍋,聊過往,聊日常,很簡單,很美好。
可能以后再相聚會要很久很久,因為我很快要離開這座城市,但是再回來時,也會想起,有這樣一個夜晚,我們坐在一起敘舊。
飲酒工作總結報告篇三
1、知識與能力:了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正確認識和理解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并學習借鑒于自身。
播放器、多媒體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范讀朗讀
明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采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一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么?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后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1、詩中表明遠離官場,不慕榮華,只求反璞歸真超脫自然的詩句是:
2、詩中寫歸隱之樂的詩句是:
3、詩中表明作者結廬人境,悠然自得的詩句是:
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并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板書設計:飲酒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熏陶。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么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著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于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飲酒工作總結報告篇四
僅僅接觸吟誦幾個月的時間,對其抱有極大的敬畏態度,雖然明知才疏學淺,卻志不敢已,所以決定試驗。
在兩個多月的教學實驗中,在和同組老師與吟誦專家的不斷交流中,我明確了一個問題:吟誦是一種教學手段,在我看來是必要的教學古詩的手段。也就是說,它不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實行的一種方法。只是在我看來它是必要的方法。
在初中階段,教學古詩的目的,在我看來首先是要讓學生背誦、默寫,這是底線。進而理解詩歌表現的情懷,這是難點。最后,能用準確的形式表現出詩歌的情懷,以此最終達到修身的目的,這是高標準要求。而吟誦,是助于達到這三個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從背誦這一點上來看。讓學生了解平仄的知識,掌握詩歌的誦讀方法,也就了解了詩歌的基本韻律。長久的在這樣的習慣下誦讀,既是符合了中國古詩的基本誦讀方法,也能夠領會詩歌的基本創作規律,調理了思維,自然易于記憶和背誦。如果采用吟唱(不等同于唱歌)的方法,加以簡單的旋律,則給背誦帶來了美妙的享受之感,更利于記憶。
在這節課上,師生一同誦讀,誦讀加吟誦的遍數達到十幾回,在下課前,全班都可以流暢地背誦出全詩。并且在強調個別字的書寫后,三分之二的學生可以做到當堂默寫準確無誤。這是一首50個字的詩歌,當堂達到這個效果不能算簡單,應該感謝吟誦的保駕護航。
背誦默寫,還僅僅是學習詩歌的第一步。理解詩意才是教學的難點。我們從詩人選取的形象入手分析詩歌,是一種常見的方法。無論是西方的詩歌研究還是中國古代詩話也大都是如此分析的。只是,古人在詩歌教學中確實是使用吟誦的方式的,老先生給學生做吟誦示范(往往三遍),已達到正音識字以及理解的目的。我們今天的古詩教學當然是不能完全復制古代的教學模式的。但是我們該反思一千多年來的教學的科學之處,介入中國的方式來教中國的文學。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科學之處就在于:詩人創作的時候是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我們不用吟誦的方式來講解只怕會謬之千里。
其實不僅僅有開閉口音的問題,還有入聲字的使用,聲調的運用等等。把這些內容引進講解詩歌的課堂,與內容的分析相結合,兩條腿走路,才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內涵。所以我說,吟誦是打開古詩理解大門的一把鑰匙。
讓我們再回到《飲酒》,用吟誦的方法解讀一遍。詩歌使用an這個韻腳(魏晉時期還沒有平水韻,古體詩歌中所謂的韻腳多是詩人自發的行為所至),有悠遠開闊又抒情的感覺,這個韻在發音的時候經歷從開口到閉口的過程,最后用鼻音抒發感情。詩歌中有很多字都用了這個韻腹。如:喧、遠、偏、然、見、南、山、還、辨、言。這些字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悠遠開闊,情感綿長。誦讀的時候應夸張一些,努力體會。按照后來誕生的平水韻來看,詩歌的入聲字很少,只有開篇的“結”,結尾的“欲”,中間的“菊”、“日夕”四個字。入聲字少決定了詩歌吟誦時的流暢,而入聲字的出現能給詩歌錯落有致的感覺。詩人在詩歌的一句中第一個字使用入聲字,往往是要強調第二個字,或本句后面的內容。如“結”廬在人境,詩人開篇就要強調,我的屋子是蓋在有人之境的。這樣能更好地引出后面的內容。最后一句的欲辨已忘言。欲字是入聲字,也是為了強調“辨”,但已忘言。灑脫之感自然流露。“采菊東籬下”,因有入聲字,誦讀起來稍有停頓,與后一句對比明顯,后一句則連貫流暢。能令人感覺到詩人采菊的動作很隨意,很簡短,而瞭望南山的動作卻很享受很漫長。詩人陶醉在山景中的感覺也就出來了。“山氣日夕佳”,有兩個入聲字,與后一句“飛鳥相與還”對比明顯,可見詩人強調飛鳥的歸還是山間淡雅美麗的景色,也有暗示自己是“羈鳥”,想回到自己熟識的“舊林”中的意思。從開口音閉口音來看,前四句以閉口音為主,詩歌在“起”的部分,向世人表達自己歸隱的特點,只有在本部分結束時的“遠”“偏”二字特意用了開口音,可以強調自己心離塵囂,無論何地都會感到偏遠的特點。中間四句是本詩的重點,詩人描述自己所處的山間景色之美,來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所以大量使用開口音,采、東、下、悠、然、見、南、山、佳、鳥、相、還。詩歌的悠遠開闊之感,詩人的享受自然的情懷就都能很好的展現出來了。詩歌結尾的兩句,前一句閉口音為主,后一句開口音為主,對比明顯,又強調了最后的“欲辨已忘言”,讓詩歌的延伸之感和詩人的灑脫之感明顯的現象出來。吟誦時,注意音韻的表現,開口音與閉口音的對比,有入聲字與無入聲字詩句的對比,詩歌的感覺就能很好的表現出來了。
我所授課的班級已經在這屆公開課前具備了開口音閉口音的基本知識,入聲字的基本知識,了解了古體詩、近體詩的區別,也學會了幾種吟誦調。所以我能設置“初感知”的環節。我們在古詩文課堂上往往設置初讀感知的課堂環節,而學生往往是初讀過后沒有感知的。因為他并不知道如何感知。當我用《早發白帝城》和《村居》來作為例子提醒學生的時候,學生都知道我在啟發他們用什么方法去感知(這兩首詩歌都使用十五刪韻,都是用an作為韻腹)。所以學生很快的說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而當我問學生詩歌哪一部分應該是重點,哪一部分最能表現詩人的情懷的時候,他們找到了開口音聚集的部分。這都能說明吟誦教學是可行的,并且是可取的。
最后,當學生理解了詩人的情懷之后,我們該教會學生如何傳達這種情感,如何與詩人盡可能零距離的結合,神交。詩歌賞析是種不錯的做法。用語言文字來表現當然是很好的。而聲音呢?孟子說:“發于聲,而后喻。”我們該教學生如何用他的聲音來表現他對詩歌的理解。朗誦自然是一直以來的做法。只是這個源自于西方的做法放到中國詩歌上并不能完全表現中國詩歌的味道。因為朗誦的斷句是依據語義的,往往在聲音上有輕重之分。而中國的吟誦是根據聲音的節拍,平仄的變化等有長短區別,高低區別的,并且在吟唱的時候可以將開口音閉口音很夸張的表現,將感情借助旋律來表達。這樣才能更好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我們是從吟唱《歸園田居》開始的,算是一種復習,也算是一番導入。學生通過吟唱再次感悟陶淵明的情懷,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時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驕傲與堅定。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飲酒》。在整節課上,學生一遍遍的誦讀,一遍遍的吟唱,逐漸將詩歌所要表現的情感很好的傳達出來。這節課上最后一個男孩子的吟誦將本節課的氣氛帶到了高潮,他始終閉著眼睛,不由自主的搖頭晃腦,聲音的長短變化,高低變化都表現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詩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誦的方式將詩歌的`意境很好地傳達了出來。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在公開課上比較緊張,平時課上,更多的孩子們表現得更好。我們也不定期舉行一些吟誦展示課,學生會設置情境,帶有表演性質地進行吟誦,很努力地去穿越時空,與古人做精神結合。
將吟誦帶入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可行的。只不過現在仍處于研究狀態,很多問題還有待于研究。但是,恢復中國的方式來教中國的詩歌,價值與現行教學法結合,達到現代教學所設定的教學目的,總不至于是條錯誤的道路。我想,假以時日,人們會逐漸的發現這是條必然的道路。
飲酒工作總結報告篇五
尊敬的班主任:
在充分理解和反思錯誤的基礎上,我以誠實的態度和清晰的心態寫下了這篇評論,以便我能夠暫時反思自己的錯誤,表達糾正錯誤的決心,努力完全醒來,回到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首先要認清錯誤,這是你對我的提醒。這幾天我仔細回顧了錯誤。具體錯誤如下:20xx3月1日,也就是開學的第四天,心里開始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情緒低落。此外,當時的天氣特別糟糕。天氣似乎反映了我的心情,看起來很陰霾,下著小雨。在這種情況下,我天生詩人的藝術細胞在我的腦海中滾動。當時,我站在宿舍陽臺上,忍不住背誦了一首原創詩(這一點應該特別強調)。這首詩是這樣的:抬頭望天灰暗,低頭望心悲傷,但寒假忽略了束縛,只希望學期快點走。”
突然,當我寫這首七言律詩時,我覺得還有更多的想法,但我突然無法在腦海中表達詩歌,我的心非常不舒服和悲傷。突然想起李白、杜甫等大詩人似乎經常喜歡喝酒。他們喝酒,尤其是寫詩。我猜喝酒有助于寫詩,所以我拿出一瓶啤酒從家里帶來。(這里也需要強調的是,啤酒本來打算放學回家吃花生,開學前不經意間放進行李箱,到了學校才發現。)就這樣,我在宿舍喝啤酒。就在詩意的時候,你來到宿舍定期檢查,校長和其他學校領導出現在你身后。這一幕出乎我意料。一瓶完好的xx(歡迎啤酒經銷商的廣告贊助)暢爽啤酒意外滑落。地上的噼啪聲使當時的情況更加無語和尷尬。
后來了解到,學校領導原本考慮今年給我們班評比優秀先進班。這樣一次來宿舍純粹是走形式,但遇到這樣的情況真的讓你臉色蒼白。那時候我想試著拖著你想跳樓的身體,幾番努力終于是你自己沒跳就放棄了。啊,我真的沒想到自己會這么精彩,讓你總是那么難過。對此,我感到常內疚和遺憾。此時此刻,一封復習書絕不能贖回我的錯責,但這是我的小心思。
總之,在宿舍喝酒對學生來說絕對不好。喝酒會讓人陷入低迷和遲鈍的狀態,酒帶來的許多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關注。作為一名學生,我在宿舍喝酒反映了我缺乏紀律意識,放縱自己,行動松散,浪潮風格的問題。同時,從我的詩中,我看到我沒有良好的學習心態,害怕學習。
為此,從現在起,我將鄭重向您保證:我將徹底糾正我的錯誤,以后我將永遠不會帶著酒和其他不正當物品進入學校和宿舍。其次,我想從這個錯誤中吸取教訓,一定要每天遵守宿舍紀律,維護宿舍紀律。此外,以警告為警告,努力糾正學習態度,調整良好的態度面對本學期的開始。
此致
敬禮
檢討人:xxx
x年xx月xx日
飲酒工作總結報告篇六
尊敬的班主任:
關于這次我們幾個人在宿舍喝酒,我犯了嚴重的違紀錯誤。在此,我深情地向您提交了這篇高中生在宿舍飲酒評論,以認真反思我的錯誤,深入審查錯誤的原因,以征求您的原諒,彌補給班級造成的損失。
既然發生了錯誤,就要徹底坦白,努力坦白從寬處理。錯誤時間:20xx11月11日晚20:30;錯誤行為:我們五個人在宿舍喝啤酒,吃花生,讓宿舍有酒味,煙霧彌漫,蒼蠅飛來飛去。
經過你的嚴肅批評,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我意識到我們有幾個錯誤。1.高中生在成年前不能喝酒。我們違反了學校的紀律和規章制度。嚴重地說,這也違反了法律法規。2.我們在宿舍喝酒,這使得宿舍非常不衛生,影響了宿舍的生活環境。3.我們的不良行為對班級產生了不良影響,損害了班級榮譽,掃地。
分析錯誤后,你必須糾正錯誤!你教我們的是,我們必須糾正:首先,我們必須認真了解飲酒行為的危害,完全糾正行為,并發誓我們將來永遠不會在學校喝酒。其次,我們必須打掃臥室,不要留下一絲酒,恢復一個干凈、清新的臥室環境。此外,我們必須重塑自己,認真為班級工作,努力彌補班級的損失。
總之,以后一定要努力學習,努力為班級贏得榮譽,在這里保證你!最后,我又對你說:對不起!
檢討人:xxx
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