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比朗誦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隨著講稿的內容而變化站位。一般說來,不要在演講人前邊安放講桌,頂多安一個話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創新引領發展演講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創新之路 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小,我就是個對任何事物都懷有強烈好奇心的孩子,當我得知東方魔稻惠及幾億人民,當我看到神舟飛船直沖云霄,我便產生了對于科技創新的無限向往。進入學校以來,學校濃濃的科技教育氛圍給了我解決困惑的機會,我漸漸愛上了科技創新。
我也曾心生困惑,創新究竟是什么?我應該如何創新?我反復問自己,反復思考。我感到科技創新像霧里看花,空中樓閣,不可捉摸。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想起看過的一檔名叫《異想天開》的電視欄目,專門播出青少年制作的創新發明。我至今還對那個把小風扇安裝在筷子上,用來給熱面條降溫的創意記憶深刻。在上數學課時,老師鼓勵我們用多種不同方法解同一道數學題,我喜歡解幾何題時,嘗試添加不同的輔助線;我喜歡學習化學,尤其喜歡做試驗,因為在實驗中我會發現世界是如此奇妙。突然,我好像感悟到了什么,也許我給了創新過深的含義,創新并不是一項深不可測的領域,創新其實就是發現創造價值的新方法,創新是可以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雖然發明家不是人人可當,但是科技創新應該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
八年級時,我們開始接觸物理學,那可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其中,我對電磁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反復琢磨,多次論證,自己撰寫篇《電磁跑道》的科技小論文,并因此而獲獎。心血來潮,讓我初嘗科技創新的快樂。之后,我的創新熱情進一步高漲,《電磁式“內燃機”》,《火車發電設想》,《樹干為什么是圓的》這些科技論文陸續參與科技論文比賽的征文。同時我也喜歡進行小制作,這些小制作可以便利生活,營造樂趣,我相信“小想法”將成就“大作為”。
今天的我們,雖然時時刻刻享受著發明,卻仍然對發明充滿陌生。有職業的教師和科學家,卻沒有“發明”這種職業,沒有人為發明家付薪水。世界因為發明而輝煌,而發明家個體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奮斗。他們經歷著科學技術攻關上的艱難攀登,經歷著成果開發上的艱苦跋涉,他們是一個在為社會進步而奮斗著的群體,他們是偉大,無私的,我立志也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發明家,讓我更多的幻想變成現實,讓科技服務于人民。
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是屬于我們廣大青少年的,面對廣闊的明天,我們應當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打破思想的禁錮,沖破習慣勢力的束縛,在世俗中發現新大陸,為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我們就能不斷創新。創新,從身邊做起,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吾將上下而求索。
創新引領發展演講稿篇二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是四年級三班的__,今天很榮幸站在這里做《科技與未來》的演講,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中國公民,此時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因為我生長在科技在國。
伴隨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快捷、現代起來。就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話,以前的電話機只是一個大方塊形狀的座機,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撥打和接聽電話。經過多年的發展,電話機變成了現在的手機,它不僅外觀漂亮、小巧、方便攜帶,還增加了上網、購物、看電影等許多實用的功能。以前比較知名的手機品牌基本上沒有國產,現在中國自主品牌的小米手機已經占據了中國手機的最大市場,而且已經銷往國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手機會馳名世界。
再比如“非典”,非典是全球公認的危害最大的疾病,中國成功戰勝了非典病毒,并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為什么別的國家沒有完成,偏偏中國完成了?很簡單,因為我國的醫學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掌握了最先進的醫學知識。
回頭看看祖國的過去,長期的封建社會,讓我們的國家由一個文明大國變得落后、閉塞。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科技得到了發展,不斷進步,不斷的向高處爬,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到了現在我們已經成為科技大國、科技強國,我們飽受了多少個晝夜的風風雨雨,有多少個科技工作者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地奮斗在科技前沿。在中國,無論是多么大的困難都會被攻克,因為祖國相信——科技能夠改變世界,科技是綜合國力提升的根本。
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不能松懈對科技的學習,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學習科學、百煉成鋼般的實踐科學。不迷信于書本、權威,要敢于提出疑問,努力向著疑問的答案奔跑,就能取得成功。
沒有任何人一生下來就是成功的,每個成功的人士都要經過努力、流下汗水。只要你努力學習科學,勝利的天平就一定會向你傾斜。只要我們都努力,中國的科技就一定會走在世界的頂端。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創新引領發展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創新其實是一個夢想。
這個夢想,因為有了體驗,一直都在成長。
中國古代曾有一個人,背負紙做的翅膀,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高高的山崖,希冀像鳥兒一樣飛翔在晴空。在粉身碎骨跳下的一瞬間,他一定看到了碧空中上下翻飛、自由翱翔的飛機!
英國有一位作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盡情幻想,將熱氣球、潛水艇、電報提前了幾十、甚至幾百年帶入我們的生活。在凡爾納下筆的一剎那,他一定已經提前看到了電燈電話的遙遠的未來!
夢想標示著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為創新提供源泉。創新從夢想中蛻變,以夢想為根,受夢想澆灌。像永不失天真的愛因斯坦吹出的肥皂泡,在空冥的大地上,不斷破滅又不斷上升,不斷體驗不斷成長。
科技創新需要體驗與成長。
體驗是創新的萌芽,成長是創新的實現。在體驗中發現規律,在成長中改正錯誤,創新才能完美。
創新并不是很難,說不準什么時候,一個思想的火花閃過,創新就來到眼前。可火花不能長久,創新卻要求抓住瞬間,并培育成長。創新要求深刻的思考,要求我們更及時的挖掘它的深層意識。
創新不是最難,最難的是意識產生的一瞬間。你一定游過泳,一定玩過水,你一定感受到過水的壓力,但你能說,你可以造出浮力定律嗎?生活中許多事情就是這樣,在你經歷時,就已觸摸到創新的邊緣了,然而我們大多數人會不經意地跨過那一閃而逝的瞬間,讓創新沉睡在我們的思維里,停留在我們的意識里。
作為學生,我們的知識仍然貧乏,也許我們不能有多少偉大的具體的創新。但是我們一定要培養我們的科技創新意識。這意識中包含著許多內容。首先,我們要學會給夢想一個翅膀,學會不被現實堵塞我們的天真,不時地做一做童年的夢,想一想飛上火星的浪漫,想一想生活于外太空的美妙。不要只盯著金錢、享受,做物質的奴隸。然后,讓我們學會懷疑與批判。不要嚇倒在老師那威嚴的面孔下,不要認為凡是印成了鉛字的東西就是真理。昆德拉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相信自己,堅持懷疑,敢于批判,不懼權威,方顯英雄本色。再次,讓我們深沉一下,穩重一點,多思考一些東西,多研究一些學問,不要有了一個奇特的創意,一個未聞的發現就妄自高興,而到實踐時卻束手無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尤其是對專業中新事物的敏感度。牛頓因為一只落下的蘋果而發現萬有引力。他們對于專業的敏銳,是我們在學習中真正要掌握到手的知識。
親愛的同學們,創新是一個夢想,而我們的思維與發現,完全可以演化成一雙翅膀,讓創新在體驗中不斷成長,穿越歷史長河,攜人類的進步,乘風飛揚。
創新引領發展演講稿篇四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大家好一個企業的發展亦與創新息息相關,無數事實證明任何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只要高度重視創新,理解了創新的根本意義,不斷在企業中實施創新的手段,企業就會不斷產生出人們所需的新產品,從而企業也會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展現新的面貌。
加深科技創新的理解在企業中長期以來把創新單純理解為小改小革、新技術推廣或是技術革新或是技術改造,誠然不可以否認這些創新方式多年來為企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它的根本點也是其狹隘點,是僅僅將創造性的成果轉化為好一點、更多一點的生產力,從而使企業產生一定限度的經濟效益,當今創新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境界,創新這個詞已展延成創新工程的概念。
它既包括傳統的創新觀念,更包含有對人類知識創新概念,創造企業文化的概念,創新不僅僅是某種技術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討,而且已擴展到對人類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對人類的思維方式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對人的創新能力提高的探討和研究。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視創新,他曾經親自提出勇于創新,多作貢獻,可見國家對創新是何等重視,為了使企業更快更好地適應21世紀飛速科技發展的需要,企業更需要加深對創新的理解,以盡快健全創新工作,促使企業加快創新的步伐。
一個良好的機制是確保企業發展的基礎科技創新既然是作為即將進入2l世紀的主要指導新思想,首先這一思想要在企業結構中形成共識。
作為企業的領導要成立專門班子去研究去實施。
這種班子既不能隸屬于過去總師技術系統,又不能隸屬于一般管理系統。
它在企業中的地位應當具有更高層次,作為主要廠領導來說,可以為他起到重要的參謀作用。
作為企業的發展來說,他應當作為企業發展的總參謀部。
他的'功能既可以為企業發展擬訂長遠發展規劃、設想、建議,也可以為企業現行生產服務,為提高企業的科技素質服務。
當然一旦建立創新思想的科技發展體制,企業內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統,其功能亦應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其實為了滿足21世紀的高速發展的需要,我國企業原有的一些制度及體制早就應該進行脫胎換骨的轉變,一成不變的企業管理體制是滿足不了具有劃時代高速發展的科技工業的要求。
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太湖周邊地區開展好企業創新活動呢創新必須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緊緊結合在一起。
探索這一地區創新的方法,從工業企業方面來看,必須引進高新技術,摒棄過去五小帶來的危害,幾是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危害、哪怕是一點點影響的企業必須堅決徹底關、停、并、轉,杜絕一切污染源,應把發展高新技術、無污染新技術作為太湖周邊地區企業發展的唯一立足點。
創新工作方法的探討研討科技創新的工作方法是每一個單位極需了解的,創新本身是一種開拓,其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過程,然而不斷總結和探索創新的方法是會有利于創新工作的深入展開,這里僅談談個人的一些膚淺的想法。
善于總結,不斷提高。
創新往往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新的發展、發明、提高。
因此對現有的科技基礎不能忽略,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斷總結已有成果,然而不能墨守成規,在總結基礎上提出新的設想,新的建議,以利把原有的水平向上提高。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確立的“六大發展”戰略中,“創新發展”被排在首位和“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成為我省“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高頻詞。
可以說,《建議》對創新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未來5年,山西將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闊步走上全面創新發展之路。
持續迸發的創新活力、不斷釋放的創造潛能,將引領山西發展步入新境界,確保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倘若沒有經濟的健康發展,邁進小康注定是水中花、鏡中月。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還是發展問題。
據初步測算,為了確保到2020年山西與全國同步邁入小康目標的如期實現,“十三五”時期,我省gdp年均增速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須達到6.5%左右。
在我省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滑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僅增長2.8%,我省面臨的任務之艱巨、問題之突出,由此不難想像。
面對艱巨的目標任務,我省“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哪里?《建議》作答: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突破一切發展難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發展。”
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表示,國內外、省內外的發展實踐已經一次次證明:唯有銳意創新,才能擁有充沛的發展動力,由主要依靠成本優勢轉向主要依靠效率優勢來拉動增長,從此使發展躍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反過來,創新不足勢必動力不足,自然也就很難破解微觀發展的困境。
站在“十二五”即將收官、“十三五”大幕將啟的歷史節點,我們環顧國內外、省內外形勢,也得出了同樣的判斷:未來5年,山西突破諸多發展瓶頸,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靠的還是“創新”二字―― 從國際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從國內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內涵和條件均發生深刻變化,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3大特點,原有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唯有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新舊發展動力轉換,我國經濟才能完成由大到強的精彩“變臉”。
從山西看,我省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地區、中部欠發達省份,發展不足、發展粗放、規模不大、結構不優、質量不高、效益不好等“短板”突出。
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手持“創新”這把“金鑰匙”來開啟一把把“門鎖”。
只有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后發優勢轉向先發優勢,才能有效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
可以這樣講,無論時與勢,還是艱與險,都把山西推到了創新發展的風口。
另外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廉潔和安全發展也都離不開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創新的支撐。
所以,創新發展理所當然地位居我省“六大發展”之首,并成為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
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新格局 一提到“創新”,一些人腦海中首先迸出來的字眼,可能就是“技術發明”“科技創新”,而《建議》則提出了“全面創新”的觀點。
《建議》是這樣表述的:“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發展必須立足科技創新和全面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集創新資源,營造創新環境,向全面創新要動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不斷增強我省發展的活力和后勁。”
這表明,我們接下來要推進的創新發展,一定是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全面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
這種重視創新體系建設的作法,是對創新本質的更高層面的認知。
創新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涉及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全要素、全系統、全方位變革。
倘若只是在某一領域或某幾個領域抓創新,小打小鬧,力量有限,根本不可能形成足夠大的力量支撐經濟結構的全面轉型。
所以,要想使我省發展的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結構更優,就必須讓創新涵蓋到經濟體系、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管理制度等諸多領域,貫穿于各級黨委政府的一切工作。
另一方面須看到,各類創新中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是科技創新,最困難、最具挑戰的也是科技創新。
我省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必須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尤其要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新格局。
潘云認為,創新首先是一種理念,而且創新離不開環境、體制和機制的支持。
從這個意義上說,理念、環境、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本身也是創新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為此,《建議》提出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包容創新”的濃郁氛圍,以此來“讓創新成為發展常態、社會風尚”。
這也就是說,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就要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創新在三晉大地上蔚然成風,從而釋放巨大的發展潛能。
5大著力點繪出我省創新發展路線圖 當然了,把創新貫穿于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還一定要分清輕重緩急,做到重點突破。
《建議》提出了我省創新發展的5個著力點:培育發展新動力、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拓展發展新空間、全力推進“三個突破”。
在潘云看來,這個布局充分考慮到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我省資源型經濟亟待轉型的形勢,既符合中央關于創新發展的大政方針、決策部署,同時也緊密結合山西實際,體現了山西特色,是中央創新發展理念在我省的具體化和新實踐。
培育發展新動力,就是要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建議》提出,要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消費對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山西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拓展發展新空間,就是要著力拓展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網絡經濟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全力推進“三個突破”――這兩個著力點的選定,無疑對我省具有現實針對性。
當前煤炭產業仍然決定著山西經濟的基本面,我們必須圍繞提高煤炭等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優做強能源產業,優化提升現代高載能產業,走出一條“六型轉變”的“革命興煤”之路。
與此同時,狠抓文化旅游、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醫藥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接替產業,大力支持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行業,加快形成支柱產業,積極培育先導產業,以此奮力破解“一煤獨大”的資源型經濟困局。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審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夠、金融振興動力不強都是制約山西發展的瓶頸。
推動科技創新、民營經濟和金融振興“三個突破”,就是突出問題導向,對癥精準施藥,這無疑將成為我省破解要素制約、激發發展活力的主要突破口。
如果說傳統的發展是做加法,那么創新發展就是做乘法。
只要以《建議》繪就的藍圖為引領,未來5年,山西創新發展一定能夠取得新突破、達到新水平,從中激發出經濟結構全面轉型的強大驅動力,最終奪取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創新引領發展演講稿篇五
在場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有幸在這里作科技創造未來的演講,我感到十分榮幸。前不久,一年一度的科技節在上海科技館拉開了序幕,這讓我了解到近幾年來,我們偉大祖國的科技事業正迅猛發展。記得很久以前,手機的用途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打電話,可是前幾年,手機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外觀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手機可以用來拍照、開會、上網等等,這讓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也讓我更加領會到了科技的力量。不過,我只是個剛出茅廬的學生,我對“科技”二字的內容還知之有限,我無法用一些很深奧的理論來闡述科技的玄奇,但我愿意用一個剛出茅廬的學生的角度來暢想科技與未來。
從基因工程讓人活到一千歲的夢想,到納米技術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諾言;從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愛機器狗的溫馨,到轉基因技術讓老鼠長出人耳朵的奇觀,不斷有新的科技在誕生,每一個新科技的發現都會讓人們欣喜若狂。當非典成為全球公認的危害性的疾病,而我們中國則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組測序,使得我們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也讓我們祖國更加堅信——科技改變命運,科技創造未來。
對于時常忙碌于學習的我們,科普知識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愛因斯坦、霍金、比爾蓋茨是我們心中的明星,計算機科學、現代物理和化學動態更是無時不牽動著我們。我們越來越明白科技的重要性與普遍性,因此也時常會有科技小發明在我們的校園里出現。
科技創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暇思,令人神往。回望文明的歷程,是科技之光掃淡了人類歷蒙昧的黑暗,是科學之火點燃了人類心靈中的希望;是科技支撐了文明,是科技創造著未來,而未來在我們手中。讓我們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讓我們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讓我們用創造力將我們居住的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