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無聊的暑假里,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后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當你獨自一人處理某件事情時,很孤獨時,你會發現你的身邊也有愛。只是不在某個情況下,你沒有那副善于觀察與發現的眼睛,一般時,你的眼睛對于身邊的愛是處于忽略不計時。
這時候你就會少觀察到很多你平時觀察不到的愛,讓我們努力發現愛,用書籍來開闊我們的“視力”。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我是懷著一名幼兒老師的心情看完的。這不是一本書,是篇文章,但我把它當書一樣的看了一篇又一篇。
本書的核心思想:
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兒教師用自己的心態寫出了自己對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點寫出了幼兒教師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
1、整天有寫不完的案頭工作;
2、工作強度大,活兒忙不完;
3、工作時間長,報酬少;
4、工作上的比賽無休止;
5、幼兒老師的安全責任大;
6、在社會,沒有誰能瞧得上幼兒老師;7每天都在幼兒的吵嚷聲中度過;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瘋子般。
9為了布置區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10家長工作有難度;
11、當孩子們長大了,認識兒時的幼兒老師幾乎是零等等
幾點心得
看了這篇文章后,我覺得這位作者用反寫方法,突出了幼兒教師的偉大。幼兒老師雖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卻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當新生幼兒才入園時,二三直個孩子一起哭,抱完這個哄那個,哄完那個又抱這個,老師常常是騙一個,哄一個,抱一個,拉一個后頭還跟著好幾個!要是遇到幾個感情脆弱的家長,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長。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場面那家伙那整個一人間練獄啊!哭還算小事,現在的孩子普遍奧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鬧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兒園,所以老師身上留點小傷那是常事。”就從這點上,就看出了幼兒老師的不同一般。
一開始看到這篇文章時,覺得這作者真的寫出了老師的心里話,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幾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兒老師的不簡單!我做為一名普通幼兒教師感到真幸福。因為我看到了我們的偉大,因為我看到了我們的高尚,因為我看到了我們幼兒老師在人家眼里的不同。雖沒有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大學老師那么的高級,但我們卻能把一個不懂事的孩兒學會懂事,未來的才子們都是從我們手中開始起步的!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讀書是每個人每天必讀的心得,古人曾說過“一日無書,百事荒蕪”。對于現在的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書越多課外知識就越廣泛,知識面的大大增加對我們以后的讀書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讀書勢在必得,多讀一點書的好處:1.考試時經常會考到課外閱讀,課外閱讀面廣的同學會在這兒一處占便宜,比別人得考分的這道題多得好幾分,可不要小看這幾分,如果你其它題全對,就只有這道題,那就太吃虧了。2.現在找工作都要知識面廣的,并且工作效率又快又好的。
這次胥老師發給我們了一本《小學生必做的50件事》(分男生版和女生版),這上面講的是小學生的個人安全問題和行為習慣、應該改掉的缺點和應該怎樣做一個好學生、好同學、好孩子。我在這里面特別看重關于健忘、寫日記......等問題,我個人就有健忘癥,做的一些事情都需要同學、老師和家人的提醒才記起來或等一兩個月才想得起來,我想了一個辦法——把每一天發生的事情當日記寫下來,每一天都看一兩遍日記,這樣就一箭雙雕了!
看書的好處實在太多,說也說不完。“一日無書,百事荒蕪”,同學們好好讀書吧,多多讀書,加油!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調皮粗野的小男孩。
他趁父母做禮拜的時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親的衣柜里調戲一個小精靈,被它變成了小人兒,隨著大雁去旅行。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不能傷害和調戲動物。
如果我們傷害野生動物,你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所以,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
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一書友借我一本陳從周先生的大作《說園》,草草讀過,便被索去,丁點筆記也沒做成。但僅靠這點水般掠讀,竟也有了些許游園鑒景的眼力,足下歷過南北園林處處,終有了許多入心入腦的領悟。
此書,今亦名《梓翁說園》,蓋因先生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
《說園》,人譽“大家小文”,作者卓然大師,此書卻小而含菁。先生從園林建造的立意、組景、動觀、靜觀、疊山理水、建筑栽植諸多方面,娓娓敘來,文筆清麗典雅、說理處處入心。詩詞歌賦隨意入文大有園林里移步換景、景隨步移之妙趣。陳先生畢生從事園林藝術的研究,足跡遍布五湖四海,踏遍天下名園。用他的話說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那么,有人把學問當財源來做,有人把學問當臉面來做,有人把學問當喜好來做,有人把學問當事業來做,先生則是把學問當生命來做了。《說園》沒有凌厲深奧的西方化學術觀點,沒有咄咄的說教語氣,而是深入淺出的論述,謙恭平和的治學態度。文中傾注了作者對園林藝術的深摯感情。有真正的熱愛,才能寫出真正充滿感情的文字。
陳先生推崇的園林境界和詩詞的境界一樣,天然即最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推敲,蘊藉有余味。穿山引水,花木栽植、亭臺水榭,一切的人工斧鑿痕跡要盡可能地掩飾和隱藏,成就自然之美,符合中國哲學中“天全”、“化育”的思想。人在園中如處山林,有濠濮之趣。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最近我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為之折服。
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
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系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么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還需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嗎?”
《學生的精神》中提到三點;
(一)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說說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說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為了什么。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準備讀完干什么?”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從來很少會想過我以后的路該怎么走?會是什么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對于周圍的環境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學生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么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回首這些年的教學,我在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你現在已經是一名教師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師范生的第一變——孫悟空,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么是變成孫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說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陶行知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讓人感到很中肯,很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學合一”,“我們的信條”“生活及教育”等這些諸多觀點讓我嘆服,不斷地從他的教育名篇汲取豐厚的營養,來充實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于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當我讀到《幼稚園大學》的一段時,覺得很有必要立馬跟我的同伴分享,于是我大聲的將那一段讀出來,當我讀完時,大家表現出令人驚詫的冷靜,于是我又挑了《不會鬧事的一代》,在我讀的過程中,有人哼起了歌,有人點開了娛樂新聞……朗讀完后,我有好深好深的失落感,不是因為沒人夸獎我的朗讀水平,而是伙伴們令人不可理喻的麻木。
面對權威的畏縮,缺失獨立處事能力,被迫塑成的價值觀等等,這些明明都是我們所面對,所忍受,所苦惱的事情呀,可是讀到這些赤裸裸的文字時大家連一個泡的共鳴都沒有?是不敢正視自己的傷口,還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傷口,要做到如此麻木需要有多薄弱的自我意識呀?教育者喊出“創新,大膽,獨立”的口號,可是其實際操作不過為了培養“平庸,怯弱,順從”的學生,面對我和我的伙伴,現在只能說,他們成功了!
說到教育,那就再多說點廢話,前段時間大家都在忙著考教師資格證,和很多人一樣,我并不清楚以后是不是要當老師,只是覺得這個證該考,大家都在考,所以我也得考!
可是現在突然感覺壓力山大。當我們看到從“顏色小學”(紅綠領巾)到“機器人中學”再到“幼稚園大學”。教育是如何“千方百計”將我們的創造性扼殺,如何粗暴的向我們灌輸意識形態,如何殘忍的諷刺我們的夢想時,我們非但沒有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并為此感到悲傷,沒有想要怎樣彌補和拯救自己,現在竟準備親自將毒手伸向下一代。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看完《活法》這本書,總結以下幾點收獲:
對于實現理想,稻盛先生說了幾點,其實總結而來,就是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并且積極主動的,付出不亞于任何的人努力,這個是心態準備方面的。還有實際行動的方面,成功需要精密的計劃和精心的準備。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簡簡單單而來的,保持鍥而不舍的精神,使出渾身解數,終會成功。但稻盛先生也說了,做事業,有意的注意,就是時刻惦記著目前從事的事業和工作。
對于實現理想這點,我認真反思,特別是前2年的工作,感覺自己沒有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感覺沒有使出渾身解數、鍥而不舍去追求,而是安于現狀,停止不前。沒有積極努力,也沒有在目前的事業上進行創新,所以,就白白浪費了兩年。
在事業轉型期的時候,在舊的事業上,要嘗試努力創新,沒有夕陽的產業,在這個新產業互聯網的時代,在個人ip的時代,所有的行業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所以我們應該借助新的工具,利用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和改造自己的行業,使我們的工作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稻盛先生在這本書中給了我們答案:一是努力的工作不但是獲得物質的報酬,而是可以塑造人格,提升心性,磨練意志,所以工作有兩層的意義;二是活著并不僅僅是努力工作,而是在死的時候,獲得靈魂的超度,帶著更美好更純潔的靈魂去死亡。
原來,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首先,利他不是單純的“利他”,而是自利利他,其實就是互惠互利。這個是一個很簡樸的道理,稻盛先生把它提煉到工作、生活和為人處世當中,成為人生的一個準則。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后為人很重要的一個原則。
作為人,以利他之心與人相處,定將收獲大批的朋友;作為工作,以利他之心處事,定將收獲源源不斷的回報。所以,利他是最好、最簡單的商業模式,將這個原則運用到工作中,必將業績不斷。
回顧我工作的這幾年,凡是沒有用“利他之心”來處理事情的都不長遠,凡是沒有用“利他之心”結交的朋友,最后都走散。所以我們珍惜朋友,珍惜事業,就從利他開始吧。
終上所述,如何度過這一生,我的總結是:以極大的熱情,極度認真的態度過好每一天,實現自己簡單而偉大的夢想,在死去的時候,以更純潔的靈魂面對死亡。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我喜歡看書,但是卻很少能從頭到尾的看完一本書,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在于了解書中的含義,從書中收獲屬于自己的東西,只有用心去感悟,深入思考過,才能算真正讀過一本書。很可惜,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找不到一個興趣點,就是因為找不到共鳴點,以至于很多書看到一半我就棄書了。
本書運用第一人稱,以主人公福貴的口吻,從講述“一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現原先難以表述的對人及時代的認識。在我看過所有的書籍中,《活著》的視覺是我最嘆為觀止的。在作者余華看來,幸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著是自己心中的自己。因此,才由第一人稱敘述交代老者福貴,再由第三人稱福貴轉而成為第一視覺講述這個沉重的故事,也只有第一人稱才能更完美地表達活著的沉重。
余華筆下的福貴告訴我,人是可以背負著殘酷的真實,活著。
父親死了,母親死了,有慶(兒子)死了,鳳霞(女兒)死了,家珍(妻子)死了,二喜(女婿)死了,苦根(外孫)死了……這,就是主人公福貴的悲劇的下一幕,接連遭遇了七位親人的離去。難以想象,他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捧著一把一把的黃土,將親人掩埋。更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有勇氣,繼續走人生路,繼續活著。但是,最后一無所有的他卻依舊堅強地活著,坦然面對生活,這就是福貴,這就是活著。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么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活著,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所有這一切,都指向了“忍耐”二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隨時可能離開我們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剛強,隨時抵抗著命運的捉弄與嘲笑。“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活著,其實真的很好!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或許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為之努力過。
《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我幾乎是哽咽著踏在福貴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
福貴的一生告誡我:
雖然艱難,那又怎樣;
路途遙遠,別被打倒。
活著,好好活著……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如果說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奇跡,然而我更堅信書籍是我們所有人類的奇跡。不知大家有否這樣的感覺:一部好書能使人產生巨大沖動,恨不得立刻寫點什么或者做點什么,甚至在很長時間里無法再讀其他的書。一部好書也能使人產生巨大沮喪,因為那部書似乎已將人生精妙之處一網打盡,它全面而又辯證地霸占住一切生路,使你這輩子無論多么努力也仿佛在拾人余唾。
我是一個農村生長的野孩子,兒時不曾與書為伴。所以我與書的緣分并不漫長。上了小學以后,那本新發的語文書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奇跡”。雖然已經全然忘卻了書中的內容,但是發書的情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那是陰雨天氣的一個早晨,班主任抱著書本走進教室。“交了學費的可以上來拿書”,她喊著。我戰戰兢兢地雙手接過了書本。我抱著它,仿佛抱著世上最稀罕的珍寶,走回座位,猶豫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翻開了課文的扉頁。那一個個黑色的鉛字對我而言是那么親切,盡管我認識的字寥寥可數……事過境遷,那淡淡的欣喜與心酸竟與書為伴,隨我走過漫長的過去,走向無盡的未來。
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生活離不開書,我們天天在和書打交道,書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的好朋友。
曾幾何時,驀然回首的瞬間,我再一次發現,我真的離不開書了。生活偶爾的勞累了,拿起書看看,感覺有種新生的味道。我大學畢業后,來到了現處的小鎮。當站在三尺講臺之后的我對書有了新的認識。
參加工作后,我終于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知識的缺乏和自己理論水平的欠缺,有時候為了能夠滿足自己在工作中的需要,只有自己從頭學起才能跟的上工作,好多的東西是在學校里是學習不到的,只有你到了工作的崗位你才能明白,你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的確不假。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都是漫長的,而我們的世界時刻都是在變化的,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跟的上時代的發展與跨越。事后,我尋找了幾教育部學的名作,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周弘的《學會賞識》等等。每日的讀書之后所獲如潺潺小溪,注入思想的大河,不斷地提升著我的教育教學能力,指導著我的教育教學。
書,能夠使我們廣大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快樂。書,使我們廣大教師如魚得水,如沐春風,為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創新和再提高豎了一盞指明燈。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繼續與書為伴盡我最大的努力,取得更大成績。
讀書能使人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讀書能使人見多識廣;讀書能使人明白許多常規的事理;讀書能使人了解生活的實是百態;讀書能使人感受一個民族文化的先進理念和文化情操生活;讀書能使人……我喜歡讀書是喜歡書那種教人怎么做人的道理和怎么給與你信心。我喜歡書,喜歡書籍里那種叫人百讀不厭的育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好方法。我喜歡書,喜歡用我的一生來攻讀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書。我喜歡,更甚于愛世界的萬物。它超越了友情,愛情的世俗。它是我靈魂深處最簡單,最執著的細胞。
在讀書時,我們既無法保證所讀過的書都是杰作,也無法做到在最合適的生命階段讀到最合適的書。這種尷尬既不是書的過錯,也不是我們的過錯,它只是我們與書相會時必有的樂事與恨事。冰心曾說過:“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釋放自我陶冶情操讓我們在書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吧!讓書伴我們成長,引我們進步,隨我們喝彩。
有句話說得好:最少應當有一本這樣的書伴隨終生:青年時讀過它,在中年時又讀它,在老年時再次讀過它……最后感覺仍然是沒讀完。甚至是:新鮮得仿佛不曾讀過。也許,這就是讀書理想的境界!